來源:證券日報
記者 蘇向杲
據中國理財網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20日,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處于存續期的權益類產品合計30只。其中,19只凈值低于1元,處于“破凈”狀態,占比高達63%,有單只產品虧損超過了50%。
權益類銀行理財
大面積“破凈”
銀行理財向來是“穩健理財”的代名詞,緣何有產品大比例虧損?
這源于2022年銀行理財市場凈值化轉型。轉型后,按投向的資產,銀行理財分為固定收益類、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混合類等大類。其中,權益類銀行理財是指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就是說,該類銀行理財產品的結構在本質上已經與股票型基金沒有區別,凈值隨市場波動。
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也是在銀行理財子公司陸續成立以后才出現的,而在銀行理財子公司出現之前,銀行理財產品不能直接投資股票。
從目前存續的30只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看,截至7月20日,僅有11只凈值超過1元。其中,有10只的凈值在1元至1.2元之間,有1只凈值為1.7312元;其余19只凈值均低于1元,其中3只凈值低于0.8元,即這3只的凈值虧損超過20%。
就上述現象,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記者表示,權益類銀行理財大面積“破凈”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銀行理財機構的權益類資產投研能力還有待提升;二是權益類市場本身波動較大,資產管理難度更高。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補充說,近期權益類理財產品“破凈”,主要受股票市場波動回調的影響。
尤為引人注意的是,某股份制銀行旗下理財子公司的一款理財產品,其凈值已經跌至0.4945元,也就是虧損超50%。該產品一季度報告顯示,其起始日期為2020年5月26日,一季度末持有青島啤酒、20國債09、貴州茅臺、藥明康德等資產。
除收益率表現普遍較差之外,權益類銀行理財的數量也較少。普益標準監測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全市場共存續理財產品34901款。其中,固收類產品最多,占比超過90%;而權益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相對較少,兩類合計占比不到2%。
實際上,此前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理財產品頗為熱衷。但2022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經歷兩次“贖回潮”后,凈值大幅波動對銀行理財子公司帶來管理壓力,不少理財機構開始降低權益類產品占比,并熱衷于推出凈值波動更低的攤余成本法理財產品及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以期實現凈值低波動。
除市場因素之外,權益類銀行理財數量較少也與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本身風險偏好較低、權益類產品不被投資者認可、投資者線上購買不方便、銀行理財機構主動壓降等因素有關。
明明認為,銀行理財的歷史沿革以及當前的團隊構成,決定了其優勢項主要在于固收類資產的投研管理;同時投資者習慣于在購買權益類理財產品時直接選擇基金,對銀行理財產品持觀望態度。
冠苕咨詢創始人周毅欽對《證券日報》記者補充說,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是在2021年上半年之后發行的,近兩年來資本市場整體表現不佳,“破凈”在所難免。此外,權益類理財產品的風險評級較高,基本上四級起步,根據監管要求,除非和客戶約定,四級以上理財產品需要客戶在銀行網點進行購買,所以這類產品的銷售方式與絕大部分客戶已經習慣的手機銀行APP、網銀等銷售渠道有所不同,銷售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財公司現階段發行權益類理財產品主要還是以試水為主。
銀行理財子公司
要提升投研硬實力
就目前權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破凈”率高、產品數量少的現狀,多位專家認為,一方面,該類產品發展空間大,銀行理財機構要強化投研能力;另一方面,投資者也要根據風險偏好適度投資。
婁飛鵬表示,權益類銀行理財雖然規模占比較小,但發展空間仍然較大,理財機構可在加強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客群特點和需求研發、推出相應的理財產品,以滿足多元化的理財需求。
明明也表示,銀行理財子公司既要加強人才管理,通過內部培養和外部吸納等方式建立專業的投研隊伍,提升投研硬實力;又要加強宣傳,改變投資者固有認知,讓市場接受權益類理財產品。
對投資者而言,婁飛鵬建議,投資者應該根據自身風險偏好特點,購買適合的理財產品,對于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群體,可以適當配置權益類理財產品。
明明建議,投資者購買前應了解清楚產品的具體投資標的和風險收益特征,根據風險偏好進行選擇,且要注意產品的流動性和提前支取規定,結合市場環境變化,動態調整資產的配置比例。
責任編輯:張文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