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縈繞在新能源企業心頭多年的“可再生能源補貼之困”,出路逐漸明晰。
信用中國網站10月底發布《第一批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核查確認的合規項目清單的公告》稱,今年3月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自查核查工作,核查從六個方面展開,包括合規性、規模、電量、電價、補貼資金和環保等。第一批經核查確認的合規項目共計7344個。其中,國網區域項目共6830個、南網區域項目共514個。
盡管此次公布的僅是部分合規項目清單,但該消息還是引發了行業廣泛關注。因為從地方核查公示和企業反饋情況來看,此次核查過程之細、覆蓋面之廣、懲罰力度之大,堪稱“史上最嚴格補貼核查”。
多位接受采訪的業界人士認為,本次國補核查直擊行業痛點,重點核查存量風電、光伏項目,部分可再生能源企業將受到沖擊。與此同時,本次核查也被業界視為可再生能源歷史欠賬即將陸續補齊的信號。畢竟,“摸清家底”是撫平賬目的第一步。
某大型電力央企內部管理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以來企業已收到兩筆歷史可再生能源補貼欠款和一筆常規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顯著高于往年拿到的補貼金額,及時緩解了財務負擔。另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多家上市公司近期發布的財報中也提及,今年可再生能源補貼“加速收回”。
巨額補貼追繳背后:嚴查“倒賣路條”
就在第一批合規項目清單發布的同時,亦有不合規項目被曝追繳所收補貼。
江蘇無錫國有控股企業太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600667.SH)近日發布公告稱,根據國家審計署審計意見,子公司十一科技所涉電站存在未納入建設指標規模且備案過期失效、為違規項目批復上網電價和擅自變更投資主體的問題。
太極實業稱,相關部門要求電站公司將違規領取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合計4.13億元繳回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另有尚未收回的應收電費補貼3.48億元(不含稅)單項計提信用減值損失。合計影響年度利潤7.02億元。
11月2日,太極實業證券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次核查把控比較嚴格,主管部門追查的是從項目立項到開發過程中的合規性,涉及到的幾方面問題和成因都比較復雜,包括投資主體的變更。目前,子公司還在就涉及到的相關問題與政府部門積極申訴溝通,最終處理結果以及財務數據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不止是我們一家企業出現這類的問題,其他的企業可能不是上市公司或者沒有達到披露金額。”上述人士稱。
該事件也引發了部分投資者對電站運營上市企業利潤的擔憂。對此,一位長期觀察新能源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從現實情況來看,騙補現象是極少數的,主流上市公司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無需過度聯想。”
今年7月中旬,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發布關于廢止部分可再生能源項目上網電價批復文件的通知,共廢止24個存在問題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上網電價批復文件。其中包括17個未納入年度建設規模管理的項目和7個擅自變更投資主體的項目。經第一財經記者核對比較,確認太極實業子公司所涉項目名列其中。
北京德恒(重慶)律師事務所律師畢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綜合公開信息和客戶咨詢來看,本次核查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前期的合規性,是否存在“倒賣路條”;二是中期的合規性,建設手續是否完整;三是后期的合規性,比如裝機容量是否超過核準、截止時間沒有全容量并網卻拿了全容量補貼。
其中,“倒賣路條”是此次核查中容易產生爭議的焦點問題。“路條”是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對政府部門將開發項目予以備案并列入年度建設規模指標的批文的一種俗稱。“倒賣路條”是指以牟取不正當利益為目的,將已獲取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備案文件及規模指標文件進行倒賣的行為。
畢娜介紹,由于政府部門的相關規定中,將項目建設要求、項目競爭性配置辦法等權力下放至各省發改委或能源局,這就從客觀上導致了各省光伏建設規模指標獲取條件的不一致性,從而出現了“路條”獲取過程中地方保護、不正當競爭的情況。加之,近年來國家對光伏發電規模指標日益收緊,企業通過申請直接獲得“路條”的難度加大。供需不平衡之下,部分企業產生了投機心理。他們沒有資金和技術,卻依靠強力的公關拿到項目“路條”,再轉讓給有需要的企業,從而賺得巨額利益。
第一財經記者注意到,近幾年來,不少民營企業為緩解現金流壓力紛紛拋售電站資產,同時也有國企為調整其可再生能源裝機比例目標而積極接盤。那么市場上這部分的轉讓資產是否存在法律風險?
“其實成熟的電站是可以轉讓和買賣的。這個成熟的標志大致可以理解為,電站正式并網運行了,這時再辦理變更投資關系的手續就沒有問題了。”畢娜稱。
她認為,針對此次核查,潛在影響較大的是存量裝機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尤其是原來主營業務為礦產、房地產等非電站開發的企業。央企、國企和上市民營企業在合規性方面把控更嚴格、經驗多,因此受波及的概率微小。
多家上市企業收到“大額補貼”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近期發布的三季度財報及研報發現,多家上市公司的可再生能源補貼回款均有上漲,對于改善其現金流起到了顯著積極作用。
銀河證券研報稱,龍源電力(001289)財報顯示,第三季度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29.30 億元,主要由于售電收入增加以及收回較多的新能源補貼回款。可再生能源補貼回款改善現金流,第三季度公司毛利率30.57%,盈利能力明顯提升。
交銀國際研報稱,大唐新能源的杠桿水平在今年第三季度進一步下降。凈債務占總權益的比例從今年上半年的139%進一步下降到3季度末的112%。改善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央政府進一步支付了應收補貼。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銀國際研報,今年上半年,大唐新能源從中央政府收到73.9億元的補貼應收賬款,使凈債務占權益總額的比例從2021年上半年的176%下降到2022年上半年的139%。公司上半年收到73.9億元補貼,為史上最多的一次,極大緩解財務負擔。
某大型電力央企內部管理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今年以來企業共收到三筆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其中兩筆發放的是歷史補貼欠款,一筆是常規發放的近期補貼款項。據其估算,截至目前,企業實際收到的可再生能源補貼約占可再生能源補貼整體應收賬款的70%。
“因為我們承擔了比較重的保供任務,所以收到的補貼相較于其他企業略有提前,及時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 上述央企內部人士稱。
據業界粗略估算,截至2021年末,可再生能源補貼拖欠累計達到4000億元左右。對于此輪補貼的快速收回,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環境技術經濟分會理事張建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解決思路看,首先要通過核查摸清欠補底數,取消不合規項目的補貼電價,減輕補貼壓力;然后通過財政撥款向相關發電企業撥付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最后,針對補貼資金缺口成立專業公司,通過專項融資等市場化方式解決。
今年3月,財政部披露2022年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預算8071.34億元,同比增98.8%。其中“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項下的“中央本級支出”預算數據高達4529億元,相比2021年928億元大幅增長3600億元。
國金證券日前發布的報告認為,增加的3600億元預計將主要用于解決欠補問題,該支出應當在年內完成,這意味著年底前大部分合規項目的歷史欠補有望一次性發放。
今年8月,南方電網公司發文,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 國務院國資委關于授權設立北京、廣州可再生能源發展結算服務有限公司統籌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問題的復函》要求,決定成立廣州可再生能源發展結算服務有限公司。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可再生能源補貼的歷史欠款由財政資金發放,等本輪核查確權結束以后可能就會陸續發放到位。而新成立的廣州可再生能源發展結算公司,主要解決的是未來幾年間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收支不平衡的問題。
“可再生能源補貼主要來源是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而該基金的主體收入是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費。根據我們的測算,未來一段時間內,每年的附加費資金相對補貼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缺口,預計2028年電價補貼缺口達到峰值。此后,由于補貼20年到期等原因,基金收入可以覆蓋補貼支出。從收不抵支到收大于支,這次成立公司進行專項融資的意義就在于以空間換時間,爭取用市場化的方式讓可再生能源補貼能夠順利發放,今后不再打上問號。”秦海巖稱。
責任編輯:李桐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