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罰單背后 理財整改壓力大

千萬罰單背后 理財整改壓力大
2022年11月03日 08:03 一財網
  [ 據中信證券測算,就不合規資產整改規模來看,按照二季度末8.60萬億元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測算,在今年年底過渡期結束前可能有4106億元的資產需要整改,其中城/農商行整改壓力最大。 ]

  繼今年6月中銀理財、光大理財被罰之后,近日,銀保監會官網再次掛出4份理財業務罰單。

  從處罰案由來看,銀行理財老產品規模反彈、托管業務管理不到位,理財公司產品資產配置超標或不達標等問題與此前一致,但業績比較基準的展示問題屬首次提及。

  從實踐來看,理財凈值化轉型的過程也是投資者從“保本”思維向預期收益轉變的過程,業績比較基準標識不規范的確容易對投資者造成誤導。

  對于銀行內部被多次“點名”的老產品規模反彈問題持續存在,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最主要還是在于機構的整改力度和操作規范程度,尤其在現金管理類產品面臨整改過渡期結束,機構在其他產品方面獲客、留客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據記者了解,目前部分銀行仍“保留”部分以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的短期理財產品(非現金管理類),其收益率相比一般理財更為誘人。有理財經理透露,該部分產品系資管新規之前申請額度的剩余,數量有限且僅針對新客戶。

  又有4家機構領罰單

  10月28日,銀保監會官網集中披露了4則行政處罰信息,分別針對農業銀行、農銀理財、建設銀行興業銀行理財業務違法違規行為,開出共計1040萬元罰單。

  這也是今年6月首次披露對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罰單信息后,銀保監會第二次出手規范理財業務。今年5月(罰單落款日期),中國銀行、中銀理財、光大銀行、光大理財曾合計被罰1490萬元。

  在處罰案由方面,此次處罰原因與上次一致,包括銀行老產品規模在部分時點出現反彈,銀行作為托管機構未及時發現理財產品投資集中度超標情況,理財托管業務違反資產獨立性原則要求、操作管理不到位;理財公司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的市值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10%,全部公募理財產品持有單只證券的市值超過該證券市值的30%,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持有高流動性資產比例不達標、杠桿水平超標等。

  但此次有多個案由被首次提及,比如興業銀行未按規定開展理財業務內部審計,興業銀行及農銀理財同業理財產品未持續壓降。不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監管首次對理財產品業績基準展示問題做出處罰,其中農銀理財涉及“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興業銀行則存在“單獨使用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的問題。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指出,銀保監會針對銀行及理財公司開出罰單,表面監管重心已經進入加強制度規則檢查和執行的階段,這對理財子公司規范有序經營、理財業務和理財市場健康長遠發展,以及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都有重要意義。

  從銀保監會兩次公布的處罰對象可以看出,銀行主要是作為托管行被罰。資管新規明確,金融機構對資產管理產品應當實行凈值化管理,托管機構有義務對其凈值生成進行核算并定期提供報告,由外部審計機構進行審計確認,被審計金融機構應當披露審計結果并同時報送金融管理部門。當金融機構以攤余成本計量已不能真實公允反映金融資產凈值時,托管機構應當督促金融機構調整會計核算和估值方法。

  董希淼認為,托管機構對于理財業務來說具有風險防線作用,為更好地防范理財產品經營風險,保護好投資者合法權益,未來應該進一步建立第三方獨立托管制度,理財產品托管應由母行之外的第三方進行獨立托管。

  根據資管新規,在新規過渡期后,商業銀行可以托管理財子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但應當實現實質性的獨立托管。獨立托管有名無實的,由金融監督管理部門進行糾正和處罰。

  首次明確關注業績比較基準

  在銀行及理財公司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中,首次出現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展示問題值得關注。進入全面凈值化時代,很多投資者的“保本”思維尚未完全轉變,尤其對于缺乏專業理財知識的人群來說,選擇產品的主要標準就是業績比較基準,標識不明確容易帶來誤導。

  今年以來,股市和債市受到內外部復雜因素影響,出現較長時間的大幅波動,給理財收益帶來較大挑戰,投資者手中理財產品不僅凈值波動加大,還有不少產品被發行機構下調了業績比較基準,一時讓“保守”的投資者難以接受。種種現象表明,引導投資者對業績比較基準形成正確認識較為關鍵。

  根據去年5月銀保監會發布的《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下稱《銷售管理辦法》),理財產品銷售機構及其銷售人員在從事理財產品銷售業務活動過程中,不得“使用未說明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的業績比較基準,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記者查詢各銀行手機銀行APP發現,目前多數理財產品在業績比較基準的展示中都有明確提示,并附有詳細的測算說明。以此次被罰的農銀理財為例,其在母行銷售的產品多數標注了“業績基準不代表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點開后可見單獨說明選擇原因、測算依據、計算方法的文件,但也有個別以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的產品,點開后顯示無法找到相關文件。目前興銀理財在標注“業績基準不代表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的同時,多數產品會顯示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單位凈值等數據作為參考。

  為何屢屢出現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銀行理財老產品的規模反彈問題,雖然這一現象并非監管首次關注,但恰是其持續出現更需要警惕。

  在資管新規的要求下,資管新老產品的核心區別在于對資產的估值方式不同,由攤余成本法向市值法的過渡對產品收益影響較大。資管新規在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時明確,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金融機構在過渡期內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并有序壓縮遞減,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

  對于這一反彈現象繼續且頻繁出現,有銀行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其中可能有資產估值發生變化等客觀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機構的整改力度和操作規范問題,不排除迫于渠道壓力變相發行老產品等行為。該人士直言,機構對傳統理財產品的壓降的確存在較大困難,因為以前的產品尤其長期產品的特點,在短時間內徹底整改并不容易,每一家機構的情況不同,整改的節奏也有所不同。

  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也指出,隨著2021年10月底定開式理財市值法估值整改基本完成,多數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明顯加大,但也有少部分銀行發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或為“假凈值”產品,未嚴格執行理財產品凈值生成的相關監管要求。

  據記者走訪了解,目前部分銀行仍“保留”部分以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的短期(90天左右)理財產品(非現金管理類),其4%以上的收益率相比一般理財更為誘人。有理財經理透露,該部分產品系資管新規之前申請額度的剩余,數量有限且僅針對新客戶,“每次只放出2~3個億的額度,十分搶手,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停了”。

  在銀行業人士看來,理財群體的投資傾向決定了短期產品是獲客、留客的核心競爭力,而隨著現金管理類產品面臨更嚴格的壓降要求,拉長傳統類型短期理財的發行時間可以形成一定彌補。

  為此,理財公司紛紛在資產端和產品端做出調整。但中銀證券銀行業分析師林媛媛對記者表示,目前來看機構對此類產品的壓降壓力依然不小。

  據中信證券測算,就不合規資產整改規模來看,按照二季度末8.60萬億元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測算,在今年年底過渡期結束前可能有4106億元的資產需要整改,其中城/農商行整改壓力最大。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1-07 新天地 301277 --
  • 11-07 光華股份 001333 --
  • 11-07 寧波遠洋 601022 --
  • 11-04 眾智科技 301361 26.44
  • 11-03 曙光數創 872808 28.8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