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
新浪財經2021年會暨第14屆金麒麟論壇于12月2日在線上舉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出席并發表演講。
李稻葵在演講中表示,從表面上看國內的經濟,一個重大問題是內需不足。老百姓的需求現在不能說是很旺盛,“雙11”現在的增長速度20%以下了,網上消費的熱情不像以前那么狂歡上升了,為什么百姓的需求下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工資的上漲沒有跟上,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跟GDP基本上是同步的,并沒有超出多少。再加上大量的本來可以消費的這部分人群,他們在農村或者是在城里打工,還沒有獲得城市百分之一百居住的權利。所以,這個需求沒有釋放。同時,很多企業家比較迷茫,找不到投資方向。
為什么內需不足?李稻葵認為,傳統的長期依賴的內需領域正在退去,像房地產、汽車產業,甚至要下行了。但是新的需求又沒上來,新的需求在哪里?新的需求、新的增長點,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就是兩條,一是還沒有進入中等收入水平的這10億人口,這10億人口大部分在農村,中年人進城打工了,但老人和孩子還住在農村,這10億人口中間,至少4個億應該有希望用15年的時間把他們吸引到城里來,在城里安置,成為新的中等收入人群。
第二個新的增長點是產業要升級,產業升級里說的非常多的是通過科技讓產業變得更有效、競爭力更高、生產效率提高,除了這個之外,產業升級還有一方面,就是從傳統的產業變成綠色的低碳的產業,這個過程需要投資,產業升級離不開投資,不換機器設備,不換工廠,怎么能夠綠色呢?怎么能夠低碳呢?一換機器設備,不就是投資了嗎?投資就會拉動經濟。
“所以,這兩條,一個是10億人口的這個課題要破題,10億人口怎么能夠讓他們納入現代化生活的軌道,納入共同富裕發展的軌道,這是中國經濟的第一增長點。第二,怎么能夠實現我們產業的科技升級和低碳化,引發新一輪投資。”他說。
以下為發言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參加新浪財經年會暨第十四屆金麒麟論壇。今年的情況比較特殊,咱們不可能在線下聚會,也缺少了近距離跟各位嘉賓交流的機會,略有遺憾。不過我們利用高科技的方式,線上討論。
剛才楊偉民主任,還有劉世錦理事長,還有劉尚希所長,他們講了非常重要的觀點,我都同意,我期待著有機會線下再跟他們深入地學習、交流。另外,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的朱民院長,還有安格斯·迪頓,他們的發言我也非常非常期待。
今天我想跟大家談這么一個話題,中國經濟在未來若干年包括明年基本的格局是怎樣的,我們應該做怎樣的準備?
首先,我想講我一個觀點,恐怕中國經濟未來若干年運行、發展可能是相對比較困難的,從五年整體來看,是我們改革開放過去40多年以來,可能是最困難的一個時期。
先說國際。疫情之后,我的推測,恐怕有三個對我們整個經濟發展乃至全球發展不利的重大因素,不可掉以輕心。
第一個因素,由于在應對疫情期間,各國政府發了很多債。為什么?他們要擴大財政支出,他們要救濟社會上直接受沖擊的這群人。所以,債務水平提高得非常多。我粗算了一下,全球政府的債務水平提高了18%,以GDP為分母,相當于增加了18%GDP的量。這么多的債務在疫情走了之后,一定會形成全球經濟運行的一個包袱。現在實際上已經看出來了,為什么呢?因為美聯儲要逐步地退出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元的匯率隨著這個政策的退出,一定會不斷地上升,對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會帶來新一輪的債務危機。這是第一個要素,我稱之為債務衰退,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這對中國外需市場的影響一定不可忽視。
第二個世界經濟重大不利因素是什么呢?就是產業鏈重新的布局。我們在疫情前,有一個全球化運行相對有效的產業鏈,中國是一個最大的生產地區,但是疫情爆發以后,很多發達國家在疫情前就開始說的一件事情現在開始凸顯出來了,他們認為這么依賴中國經濟,對他們自己未來的經濟安全是不利的,要減少對中國經濟的依賴。
產業鏈要重新布局,很多從前在境內生產的很多生產能力會逐步逐步地調整到發達國家,或者是其它的新興市場國家,這對我們的影響也不可忽視,絕不可掉以輕心。
第三個我們一定要關注的(因素)是什么呢?我稱之為“碳衰退”。發達國家現在在減碳的問題上最積極,如果你追究一下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這么多年以來,一直在呼吁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帶來災難性后果的是哪些國家呢?第一是英國,其次是北歐。
坦率地講,在科學領域,氣候變暖是一個自然的大周期的過程,還是人類活動帶來的,還不能說有百分之百確鑿的證據。但是幾十年前,英國就開始講了,北歐也跟著發出倡議。
我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英國也好,北歐也好,他們心知肚明,一旦氣候變化,對他們的生活方式,對他們的經濟,對他們社會的影響是最直接、最大的。
為什么?因為他們這些國家的緯度是很高的,倫敦在英國的南部,可是倫敦的緯度跟咱們哈爾濱一樣高,但是倫敦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非常溫和。所以,那個地方得益于什么呢?為什么緯度這么高,但是又氣候溫和呢?得益于大西洋暖流。整個北歐也一樣,北歐的緯度也更高,瑞典到了北極了,但是它的氣候相對是溫和的。
這就是很多人講“工業革命在英國起源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什么?因為那個地方氣候溫和,很快就解決了農業問題,很快就解決了畜牧業問題,總的來講風調雨順,能騰出手來有積累才能搞工業。所以,英國和北歐這些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問題是最關注的,他們一直推動著全球在減碳問題上不斷發展,他們現在急于求成,一定要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限制傳統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的使用。
這一限制以后,全球經濟一盤棋,化石能源的價格一定會上升。化石能源價格一上升,對我們工業化中后期的還有很多百姓冬天沒有暖氣、夏天沒有空調的經濟體而言,影響是最大的,對我們經濟帶來的負面的沖擊是最大的。
所以,我稱之為“碳衰退”,弄得不好,全球就出現“碳衰退”。碳衰退同時還會引發通貨膨脹,因為碳的價格一漲,整個用碳的產品的價格和服務都會上升。所以,國際市場警惕三大衰退,一個是債務衰退,一個是產業鏈衰退,一個是碳衰退。
國內的經濟也不可太樂觀,從表面上看,我們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內需不足。再稍微講細一點。
一個是,老百姓的需求現在不能說是很旺盛的,“雙11”現在的增長速度20%以下了,網上消費的熱情不像以前那么狂歡上升了,為什么百姓的需求下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工資的上漲沒有跟上,百姓的可支配收入的增長跟GDP基本上是同步的,并沒有超出多少。
再加上我們有大量的本來可以消費的這部分人群,他們在農村或者是在城里打工,還沒有獲得城市百分之一百居住的權利。所以,這個需求沒有釋放。
同時,很多企業家比較迷茫,找不到投資方向。最近半年以來,我跟很多企業家交流,大家共同關注一個問題“我投哪兒呢?如果不投金融市場,我如果投實體經濟,有什么方向可投?”找不到方向。很多產業現在國家限制,也應該限制,要防止資本的有序擴張,我們百分之百都要支持國家的政策。但是大家總得找一個新方向,地產現在下行,帶來一系列各種各樣的觀望,投資者觀望、消費者觀望、買房子的人觀望,地方財政也更加困難,很多地方的實體經濟又找不到投資的方向,教育培訓肯定是要調整的行業,娛樂業也是國家要有很多監管政策出來。這就是中國經濟內需不足的一方面。
再往下分析,為什么內需不足?我的理解是,我們傳統的長期依賴的內需領域正在退去,像房地產,老百姓要置業、要裝修,帶動家具的成長。百姓要買汽車,帶動汽車上下游發展,傳統的這些產業飽和了,甚至要下行了,但是新的需求又沒上來。
新的需求在哪里?新的需求、新的增長點,如果讓我高度概括,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就是兩條。一條是還沒有進入中等收入水平的這10億人口,這10億人口大部分在農村,中年人進城打工了,但老人和孩子還住在農村,這10億人口中間,至少4個億應該有希望用15年的時間把他們吸引到城里來,在城里安置,成為新的中等收入人群,這是我們的希望所在。
這10億人口中的大部分人身體是健康的,受到比較好的九年義務教育,漢字沒問題,不僅能讀、能說、能寫,普通話都沒問題,而且你給他個操作手冊,告訴他怎么操作一個訂單,怎么送外賣,他們是非常熟的,沒問題,勞動技能是有的,身體是健康的。
年齡雖然逐步在成熟,不能說很年輕了,但是他們的干勁是非常足的。跟印度甚至跟泰國東南亞國家橫向比較,我們這10億人口的人群干勁是很足的。
我跟很多企業家交流,他們到非洲,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他們很惱火、很痛苦的一點是當地的勞工小富即安,你給他發了工資,他過兩天不來上班了,他喝酒去了,喝完酒之后沒錢了又來上班。我們沒這個問題,我們這10億人口中間,絕大部分的百姓是非常非常勤奮的,絕對有為了自己、為了家庭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不斷奮斗的進取之心。
這一條我們一定要牢記在心,是中國經濟長期能夠保持增長的腎氣所在。中醫講腎氣,就是生命力所在。但現在這個潛力沒發揮出來,城鎮化受阻。
第二個我們新的增長點是產業要升級,產業升級里說的非常多的是通過科技讓產業變得更有效率、競爭力更高、我們的生產效率提高,除了這個之外,產業升級還有一方面,就是從傳統的產業變成綠色的低碳的產業,這個過程需要投資,產業升級離不開投資,說得更明白一點,不換機器設備,不換工廠,怎么能夠綠色呢?怎么能夠低碳呢?一換機器設備,不就是投資了嗎?投資就會拉動經濟。
所以,這兩條,一個是10億人口的這個課題要破題,10億人口怎么能夠讓他們納入現代化生活的軌道,納入共同富裕發展的軌道,這是中國經濟的第一增長點。
第二,怎么能夠實現產業的科技升級和低碳化,引發新一輪投資。很可惜的是目前這兩個增長點還沒有營造出來,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經濟目前出現了困難,今年第四季度和去年第四季度同比,今年第四季度弄不好會到4%以下。明年如果我們疫情控制得還不力,如果碰到一些重大沖擊,我們的經濟可能面臨一個“保5”的問題,怎么樣能維持在5%以上。短期的肯定我們要充分充分意識到,一定要意識到,千萬不能盲目樂觀,一定要意識到經濟工作也是要有勇氣,要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才能夠保持它的健康增長,才能成為民族復興的根基。經濟是根基。
這是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怎么才能夠釋放出我們經濟的活力,怎么才能讓中國經濟仍然充滿著活力,把充滿著的腎氣釋放出來,變成我們強勁的動力?腎氣營造出我們整個身體正常的氣血,而不是越走越慢,就需要我們想方設法釋放我們的增長潛力。
怎么釋放增長潛力?還是要回到讓市場在資源分配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我想結合我們的工作,我講一個概括性的道理。
應該像上課一樣,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什么是“政府與市場經濟學”?政府與市場經濟學就是把政府的行為放到經濟分析中去,去理解我們的經濟運行,更好地制定經濟政策,就是要真正地把政府的行為調整到位,才能夠讓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才能夠讓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
所以,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背后的一個深層次道理是什么呢?政府自身的激勵要對,政府自身的行為也要對。如果政府自身的行為、自身的激勵不到位,就亂作為了,就不是有為政府,是亂為政府,這個我們是不愿意看到的。
怎么樣才能把政府的激勵調整到位,才能夠促進政府變成有為政府呢?我講我的一個觀點。一定要加強各級政府的激勵,這個激勵當然包括政治上的激勵,同時也必須要給各級政府包括地方政府足夠的經濟激勵。
什么是“經濟激勵”?經濟激勵并不是說給單個政府官員的工資要給夠,不是這么簡單,各級政府本身也是經濟活動的參與主體,它有非常明確的經濟激勵,包括要給它留足夠的財政收入,那它才有動力去謀發展。大家說你說得太抽象了,能不能具體說,好,我們具體講,兩件事,這兩件事情如果能夠逐步逐步調整到位,我相信我們中國經濟經過一段時間調整,我們能闖過目前的這一關,就是經濟增長的下行、國企的三大衰退。
第一個具體事情就是一定要給地方政府足夠的經濟激勵,讓它去促進城鎮化發展,讓它去主動地吸納外來人口,讓它們能夠幫助我們中國經濟去吸收那還沒有納入中等收入群體的10億人口,讓他們進城。
這10億人口大量還在農村,即便進城,在城里也沒有正式居住的身份,沒有戶籍。所以,要給地方政府足夠的激勵,讓他們去促進城鎮化,讓他們去把我們的經濟規模做大。
目前是沒有激勵的,為什么沒有激勵?很簡單,因為過去十幾年以來,地方政府主要在經濟問題上忙活一件事,主要是搞基礎設施建設,像機場、高鐵、城市道路、城市花園,非常好,沒有問題,應該做。基建應該先行一步。
但是到目前是什么情況呢?目前是基建搞得非常不錯了,中國所有的地級市,只要不是特別偏遠的地級市,但凡是一個地級市都有一個舊城,一個新城,新區一定建得不錯,馬路寬寬的,沒有電線桿子,都是走地下,地下的管網做得不錯,但是沒有人。
過去地方政府花了極大的精力搞了新區建設,為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沉重的債務,地方債,隱形債和明債放在一塊兒,占GDP50%以上,我還算的比較保守。所以,各級地方政府大量都是背有沉重的包袱,債務總的來講是沒問題的,對中國經濟而言是扛得起的,也值得扛,因為它對應的債務是各種基建、各種硬件設施。但是問題來了,現在地方政府背了這么多債,再往下走,它疲于奔命,每天都在找我怎么能夠發新債、補舊債,怎么能夠把這些舊債的利息付清了,以至于不要引爆金融市場,它沒有心思去再吸納新人口進來,因為每吸納一個新人口是需要花錢的,少的是5萬塊錢,你要把一個外地人口轉變為本地人口的話,幼兒園要不要配套?小學要不要配套?中學要不要配套?公安要不要配套?馬路上十字路口維持交通的協警是不是得配套?這些都是要花錢的。
現在地方政府沒興趣,憑什么干這個?我把我本地的戶籍人口搞多了以后,對我是一個包袱。所以,現在這個激勵不對。它的激勵還是還債,它的激勵還是搞硬件建設,它的激勵不是把人口做大,有條件地吸引外地來的人口,它沒有這個激勵。
現在的問題該怎么辦?一定要把現有的地方的債轉到中央去,我到處講這個道理,講了快十年了,我說地方債應該變成國債,不僅利率降低了,因為國家信用擔保,而且對外也可以搞人民幣國際化,國外也可以來買了,最主要是能夠促進地方政府的行為轉變,讓它輕裝上陣,給它新的目標,然后要推動它去吸納外來人口。
農村的宅基地、農村建的房子可以給適當補償,那個錢是很有限的,這樣也是穩定了房地產市場。外來人口多了,這個城市的房地產市場就穩定下來了。所以,這是第一件事,要減輕地方政府的債務,同時給地方政府更多的財政的流程,讓它能夠感覺到本地的人口多了,消費上升了,經濟規模上升了,我這個地方的財政也上升了,我可以辦事了。所以,很多稅也要從生產那一方轉到消費這一方。
比如我買一個汽車,現在買汽車,主要的稅叫增值稅,主要是交給工廠的。哪里搞汽車廠,哪里就可以收增值稅,增值稅當然中央跟地方要分。北京的北汽生產北京奔馳,它的很多稅收是交給北京市的,但是奔馳汽車如果賣給了旁邊一個城市,這個城市收不上稅,本地居民都買了北京奔馳的汽車,它沒什么好處,反過來公安還要維持交通秩序,這是個麻煩。所以,以后汽車的增值稅要逐步逐步放到買車的這個地方,鼓勵本地政府能夠把人口規模做大,把交通管好,把消費搞上去。這是政府與市場經濟學第一個簡單的推論。
第二個推論,也是政府與市場經濟學這門課要修好的,就是一定要政府去培育碳市場。低碳是我們國家的國策,現在是兩個思路。一個思路是學歐洲,把排碳的企業叫過來,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給一個上限,你排碳只有這個上限,你們之間可以交易,英文叫“Cap and trade”,限排+交易。這個思路有問題,我認為這個思路不好。第二個思路是我來算煤炭、天然氣、石油,這都是碳的來源,只要你排碳了,我就給你征一個稅,我根據石油、天然氣、碳的碳排放征一個碳稅,讓買石油的、用石油的用碳的所有的企業都來感受到這個價格上升了,因為加了稅了。我們都知道經濟學基本的道理,如果你對生產方加稅,這個稅在一定程度上會轉移給需求方,稅賦是互相到處跑的,是轉移的,讓整個社會都感受到碳稅的成本。
這兩個思路,我認為第二個(思路)遠遠好于第一個。為什么好?我講一個簡單的道理,多年前我在哈佛大學讀博士的時候有一個老師,叫馬丁·威茨曼,他寫過一個經典的文章,這個文章的題目就是《控制價格好還是控制量好》,跟這個問題幾乎是同一個問題。
很多時候政府去控制量還是控制價格?是用價格調節還是用數量調節?他的基本結論是,當價格要素如果看不清,它如果有很多噪音,你就應該限制量。如果量看不清,就應該用價格。
威茨曼教授,大伙一般認為應該能得到三年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對低碳工作有革命性的貢獻,但是出于各種原因,沒得獎。沒得獎之后,他的精神健康又出了問題,所以過早去世了,非常遺憾,但是他的貢獻我們永遠不能忘記。
為什么說威茨曼教授講的,在今天的碳交易和碳稅里面可以用呢?就是碳交易給出的碳的價格是非常不穩定的,碳交易是非常有雜音的一個交易。比如此時此刻歐洲的碳交易量比中國大多了,歐洲交易出60歐元/噸的碳交易,我們是40人民幣。為什么歐洲跟中國碳的價格,通過碳交易,通過cap and trade完全不一樣呢?因為參與者不一樣,參與的量不一樣,而且政府很難去測度每一個企業具體的碳排放。因此,碳交易這個市場是無效的。反過來講,碳稅很容易加,煤炭、天然氣、石油的碳排放量太容易算了,這是工程問題,統一一個碳稅就完了,很簡單,用威茨曼教授的理論,價格看得很清楚,那個量我看不清楚,我不知道未來的鋼鐵行業應該排多少,這個算不清楚。所以,只要你把碳稅搞清楚之后,全社會各個產業就會一盤棋去調整,而不像今天。
今天是什么?現在發改委有一個總體目標,但是各個部門各自為政,鋼鐵行業出自己的限碳的目標,這是荒唐。鋼鐵行業怎么能自己規劃自己的碳排放呢?應該全國一盤棋。比如我經常講鋼鐵可能還要增加產量,為什么?因為鋼鐵是可以再循環、再利用的。水泥是不行的。所以,未來一定為了減碳是用鋼代替水泥,很多建筑是鋼建筑,而不用水泥建筑,水泥只能用一次,很難回收,碳稅可以把這個問題解決。怎么解決?如果你對煤炭加一個稅之后,煉鋼廠就根據它用的煤的量,就可以把這個價格部分地轉移給消費者,消費者感受到鋼價上升之后,就可能會減少鋼的需求,這時候鋼廠怎么辦呢?就去找廢鋼,少用鐵礦石,鐵礦石煉鋼是長流程,排碳量很高。就用短流程,就搞廢鋼,廢鋼的價格就上去了。廢鋼的價格上去以后,很多用鋼的企業說不錯,蓋一個樓,多年以后如果這個樓炸了以后還可以賣廢鋼,總的生命周期的成本下降,一下子就把整個復雜的計算就調整到位了,鋼的生產的成本會逐步下降,從鐵礦石煉鋼變成二手鋼煉鋼。用鋼的企業也愿意多買鋼。反過來水泥不一樣,煉水泥還是那個技術,水泥又不能夠回收,沒有說二手水泥,不可能。
通過這么一調整,全社會一盤棋,鋼的產量略有上升,水泥的產量大幅度下降,銅、鋁的產量上升,因為銅和鋁是可以回收的,另外銅還用于新能源產業導電的材料。這就是政府的作用,政府應該培育一個市場,政府通過簡單地加一個碳稅,培育出一個減碳的大市場。如果短期出問題了,政府去匡正這個市場,可以適當地做點調整。
我今天講的整個意思是,中國經濟面臨著艱巨的結構調整的壓力,艱巨性我們不要掉以輕心,要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政府自身的激勵要搞對,把政府自身的激勵搞對以后,政府才能從亂為的政府變成有為的政府,才能夠去培育市場,去匡正市場。
我堅信我們這門功課一定能學好,政府與市場經濟學是我自己在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這幾年下功夫做的,在國際上已經有了一個學會,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跟我們一塊兒作為聯席主席,我們有自己的雜志,是“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我們最有可能從中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經濟學新知,從而能夠讓全世界更好地理解、更好地借鑒中國經驗的一個經濟學的新方向——政府與市場經濟學。
總結是兩句話,經濟結構的艱巨性不可忽視,必須重修政府與市場經濟學。
謝謝各位!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