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最新封面文章:健力寶之亂源頭與嬗變(3)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5日 14:24 《財經》雜志 | |||||||||||||||||||||||||||||||||||||||||||||||||||||||||||||||||||
“張海新政” 張海的奠基禮在亞洲最豪華的游輪“處女星號”上舉行。其后的兩年,健力寶走向更大的衰敗
2002年8月底,新加坡。亞洲最豪華的游輪“處女星號”上觥籌交錯,笙歌盈耳。健力寶的300多位經銷商和數十家國內媒體記者齊聚甲板,歡慶健力寶的“18歲華誕”。 其情其景,至今使人記憶猶新。同樣記憶猶新的是另一個重要事實:“處女星號”之行,正是新任董事長兼總裁張海的“登基禮”! 健力寶,這個上世紀80年代中期冉冉升起的飲料巨星,這個90年代初因為體育健兒李寧的加盟而備顯輝煌的名牌企業,在經歷了始于1997年的黯淡之后,告別其創始者李經緯團隊,告別國企身份,落入28歲的張海之手。始于年初的這場交易一波三折,其結局不乏戲劇效果,也曾引起媒體種種狐疑。 “處女星號”之游結束,勝者為王的原理開始顯示,輿論質疑讓位于對“資本經營高手”張海的贊許和期冀。 經過海上洗禮的張海,此時或許有一些搞好健力寶的意愿。當年,張海在經營管理上也投入了相當精力:削減冗員、推出“第五季”、競標“2002年世界杯賽事獨家特約播出”權……頗有“實業氣象”。一份財務報表顯示,2002年健力寶集團利潤達1.2億元,遠遠超出2001年4600萬元的利潤額。 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只有另論。而張海的“比較優勢”仍然是“資本運作”,所以從2002年底開始,張海開始以健力寶品牌介入資本運作。 當年底,健力寶耗資千萬入主河南寶豐酒集團,之后又斥資上億元受讓“深圳足球俱樂部”,改名為“健力寶足球俱樂部”;2003年中,耗資數億元,間接持有在港上市的平安保險(2318,HK)法人股7000余萬股,經配售于當年底增持至1.4億余股;直接購入原周正毅持有的福建興業銀行7000萬法人股;2004年1月,嘗試整體收購江西景德鎮華意電器總公司,意圖間接掌控華意壓縮(000404)(后收購擱淺);同期曲線收購遼寧和上海的兩支球隊。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資本運作”之中,兩筆最有流動性的交易——平安保險交易和福建興業銀行交易本身被由張海等的健康產業公司持有,并不屬于健力寶。 如此大手筆的資本運作顯然耗資巨大,外界普遍疑其資金來源為挪用健力寶所獲銀行貸款,這些貸款本應用于健力寶的飲料生產。尤其是在購進平安保險及興業銀行股份之后,健力寶更加陷入現金流短缺、負債比攀高的危險旋渦。 審計報告顯示,在張海時代,健力寶向銀行的借貸大幅飚升,截至2003年底,健力寶整體的銀行貸款額為22億元。而在張海入主之前,健力寶截至2001年的銀行貸款余額僅為13.6億元。 與此同時,健力寶主業經營發生了一系列失誤,遭受重創!暗谖寮尽蓖瞥龊螅鎻娬{媒體廣告投入,卻忽略了生產和物流的支撐,導致最終失敗。2003年,因為質量監控不力,健力寶更出現了一次重大生產事故,導致價值2億元的產品報廢。 資本運作領域耗費巨額銀行貸款,導致本已短缺的公司資金更加捉襟見肘;主業領域又頻繁受挫,直接影響健力寶飲料的產銷和利潤。這一切矛盾在2003年底、2004年初之際上升到了頂點—— 健力寶自身報表顯示,2003年飲料銷售額為20億元,利潤為6500萬元。而事實上,當年飲料銷售額僅為17億元,另外3億元為虛增而來,當年公司已出現約3億元的巨額虧損。此舉之動機,被三水政府方事后指為“便于進一步騙取銀行貸款”。 時間進入2004年,健力寶主業凋敝,多元化戰略大多勞而無功,張海、祝維沙、葉紅漢三大股東終于關系惡化。祝、葉二人更懷疑張海在外的一系列資本擴張系謀私之舉,有轉移集團資產之嫌。 祝、葉奪權 削權、“逼宮”之舉或降低了祝維沙的投資風險,但已無法挽回健力寶的頹勢 在三角聯盟之中,為是次收購出錢出力的另外兩位股東不愿再等下去了。祝維沙無法用法律逼張海還款,因此,讓張海出局成為出路。 祝、葉二人聯手,于2004年4月召集健康產業股東會,以股東決議形式,限制張海以健康產業名義對外投資。健康產業持股健力寶集團58.3%股份,因此上述決議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健力寶集團的對外投資。 與此同時,一直未曾參與公司運營的祝、葉二人不再擔任“被動投資者”,而要求進入健力寶集團董事會,并最終于2004年7月遂愿。當月,健力寶集團董事會改選,原董事會四名董事中,郭泳出局,張海系僅留張海與張金富兩人;同時,新增四名董事,分別為祝維沙、魏小軍、葉紅漢和葉選基。四名新董事中,祝、魏二人為裕興同事,葉選基為葉紅漢的叔叔。 8月下旬,祝、葉二人又聯手召集健力寶集團董事會,董事會作出決議,免去張海集團董事長及總裁職務,僅留董事身份。祝維沙全面掌控公司經營大權。這就是當時外界頗為懵懂的“張海下課”事件之內情。 當然,投資圈內對祝氏此番由幕后走上臺前的動機自是了然。一位投資人士對《財經》分析稱,當年攜手進入健力寶的三大股東中,惟有祝維沙真正出資,且一直急于收回資金。當健力寶陷于危機之時,祝維沙愈感風險增大,資金恐難收回,因此急于掌控健力寶,意在找尋接盤者,為自己安排后路。 當然,時至今天,削權、“逼宮”之舉或許降低了祝維沙的投資風險,但已無法挽回健力寶作為企業的頹勢。時至2004年8月,健力寶深陷主業疲軟的資金缺血癥,2004年初以來的半停產狀態,此時已發展至頻頻全面停產的窘境。銀行催討利息,工資久拖未付,供應商因收不到貨款而拒絕提供原料,經銷商因無貨可提而上門追討之前墊付的貨款…… 企業風雨飄搖,危若累卵。而祝維沙取代張海經營團隊之后,只能勉力維持,考慮的惟有擇機退出。 三水政府在這場危機中受到的傷害是雙重的:做為小股東,其權益受到侵害;做為地方父母官,當地最大企業的衰敗,后果更是不堪忍受。昨天的“所托非人”代價深重。 不過,補救昨天的錯誤,出路何在?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相關專題: 《財經》雜志封面系列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