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回顧本輪暴跌行情

  • 或許,十年后,當我們回首凝望這驚心動魄的幾周時,所有人都會一頭冷汗:這是中國資本市場誕生以來最危險的窗口期,沒有之一。
  • 2015年6月12日,滬指上漲0.87%再創年內新高5178.19點。2015年7月3日早盤,滬指一度暴跌7%現本輪調整新低3629.56點。
  • 僅僅13個交易日,滬指暴跌近30%。
  • 截止7月2日收盤,A股這波下跌跌幅超過50%的股票多達450只,除去停牌的股票,占比19.23%;跌幅超過40%的股票1511只,占比64.60%;跌幅超過30%的股票1932只,占比82.60%;對比歷史數據,堪稱不折不扣的股災。

專題調查

歷次股災的救市措施一覽

1、政府發布聲明,建常態透明溝通機制
2、投放流動性,降息降準減緩暫停IPO
3、降低交易稅費。
4、政府及受政府影響的資金直接入市。
5、打擊做空投機,禁止裸賣空。
6、鼓勵上市公司回購股票。
7、改革繼續推進。

專家熱評:該不該救市?

支持派

格隆:當前行情是否存在惡意做空? 需要救市嗎?

如果不救市,中國不會消失,但很多私募會消失,很多放杠桿且未離場的股民的資產和生活信心會消失,很多假借渠道進入市場的銀行信貸資金會消失,很多社會消費力會消失。救市不是為了向股民發放福利,而是至少不能讓資本市場在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中國大國崛起的進程中幫倒忙。

向小田:為什么現在一定要救市?

這一次股市的下跌,是伴隨著第一次大規模加杠桿的快速下跌,對于這種情況,有關部門很可能沒有充分的設想和預案。前任證監會主席周正慶在某篇采訪中就講過這樣一句話:“股票的價格跌呢,要讓他緩緩下降,不能讓它直線跌……這是一個高招,一般的不是行家不知道啊!”

反對派

劉勝軍:政府不應托市,也托不起

面對強大的“救市”呼聲,監管者必須保持頭腦冷靜。上述分析表明,當前的股市下跌屬于合理的風險釋放,不必救;一旦救市會破壞市場的運行規律、風險定價,甚至加劇投資者道德風險,導致多年來形成的“風險自負觀念”付諸東流,不能救;監管者還要保持對市場的敬畏之心,政府不僅不能托,也托不起,甚至制造新的干擾并滋生新的財富洗劫的不公平,救不起。

耶魯大學研究員朱寧:監管層到底該不該救市?

監管層近期所推出的系列明顯救市政策,極有可能促使投資者在市場內肆無忌憚進行投機行為,產生扭曲市場的效應,同時也會造成市場對于規則的不尊重。而出爾反爾的監管措施,可能也會降低監管的有效性,給市場造成更多混淆的聲音。

券商建言:如何救市?

海通證券:降印花稅有空間有必要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李迅雷:現在是先降低交易成本中的相關費用,預計接下來會進一步調低印花稅的比例,這個必要性和概率都很大。

民生證券:相關部門、類平準基金、上市公司、機構應齊心協力

政策低漸清晰,反復震蕩筑底,“類平準基金”機構、機構投資者應當勇于維護市場穩定,防范風險蔓延。相關部門、“類平準基金”、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共渡難關!

興業證券:目前處于股災尾聲 但解決還需真金白銀

張憶東判斷,目前處于股災尾聲,雖然市場已是驚弓之鳥,但是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政策的手已經在糾正市場失靈的格局,一旦出現恐慌拋售和惡意做空的惡性循環,則政策維穩就會加大力度的。

民生證券:支持場內合理杠桿可有效防范場外社會配資高風險

杠桿率的提升以及兩融收益權業務的開展,能夠有效地提升券商的兩融上限,緩解券商的資金壓力,提升場內融資能力,同時,通過對于場內合理杠桿的支持,可以有效防范場外社會配資的高風險問題。提振券商板塊,短期買點已現。

英大證券:交易所態度值得肯定 仍可加大救市力度

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認為,減低交易費用是重要的消息,這是一場及時雨。“這是一項救市措施,上海交易所和深圳交易所態度明確,值得肯定,可以繼續加大救市力度,要使用組合拳才能更加要力。”李大霄說。

華泰證券:市場最缺的是信心 政策上對癥下藥

市場根結在于對于杠桿資金擔憂與大幅下跌形成的惡循環,也即市場最缺的是信心。政策上對癥下藥,降低交易費和過戶費是一劑良藥,重點在于信心回歸,讓市場回歸理性。

專家呼吁:降印花稅等措施可推出

歷次股災救市效果和啟示

美國歷史上四次主要的股災

  • 1929年黑色星期二
  • 股災背景:股市泡沫、經濟周期反轉、貨幣緊縮、杠桿收緊。政府救市不得力:自由放任、未及時釋放流動性、信用緊縮黑洞及連鎖效應。救市效果與股災后形勢:從股災迅速蔓延成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
  • 1987年黑色星期一
  • 股災背景:經濟周期向上、股價偏高、提高利率、匯率貶值、杠桿和程序化交易。政府及時大力救市:總統聲明、提供流動性、降息、保證續貸、公司回購、熔斷機制。救市效果與股災后形勢:恐慌情緒緩解、未從股災演變成金融和經濟危機、創出新高、風格切換。
  • 2008年次貸危機
  • 股災背景:經濟周期頂峰、股價泡沫、加息周期、次貸泡沫破裂。政府救市:提供緊急流動性、接管兩房、QE。救市效果:危機蔓延低于預期、美國經濟快速恢復。
  • 2011年主權債務危機
  • 2009年12月,穆迪、標普和惠譽相繼下調希臘主權評級,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8月初,美國會未能在最后期限就債務上限達成一致,美股接連暴跌。8月9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繼續維持在0至0.25%的歷史最低水平,并至少持續到2013年中期。美股當日大漲,并在2012年2月突破前高。

香港: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

1997年8月7日創造16673點的歷史新高。10月,國際炒家開始圍攻香港,紛紛做空港股和港幣。10月22日至28日,恒生指數下跌3343點,累計跌幅達27%。香港政府為維護港元,打破炒家套利計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做出應對:1、香港政府和金管局直接進入股市。2、香港金管局直接進入匯市,穩定匯率和利率。3、限制惡意賣空行為。香港政府堅決主動做多的策略,使得國際炒家鎩羽而歸,恒生指數逐漸企穩回升,到1999年7月重上14000點。

臺灣:1990年股災

1988年9月24日,臺灣當局財政部宣布恢復征收股票利得所得稅,股市隨即暴跌,臺灣當局放棄措施,股市反彈沖高,隨后7個月暴跌10000余點。臺灣當局在80年代末期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措施應對島內的資產泡沫,如開放外匯管制,鼓勵企業對外投資;實現利率市場化等雖加劇了泡沫的破滅,并給臺灣帶來了嚴重創傷,但從長期來看,仍是促進了臺灣經濟在90年代較為成功的轉型。

日本:1989年股災

1990年的海灣戰爭使完全依賴石油進口的日本陷入恐慌,股價大幅下挫。面對股市的大跌,日本政府在1995年前按照傳統的危機處理方式來被動解決金融機構出現的問題,而沒有采取有力的穩定市場的措施。直到1997年以后,日本金融系統崩盤,日本政府才最終徹底改變了態度,認真正視金融機構的危機處理。

通過比較全球歷史上幾次重要股災、救市政策和效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啟示:

1)股票市場有自身漲跌規律。所有的股災均發生在股票價格偏高時期,而且泡沫化程度越高,跌幅越深。

2)杠桿工具會放大股市的波動。比如美國1929年股災、1987年股災、臺灣1990年股災。

3)新興經濟體在推動金融自由化過程中容易出現股災,在資本賬戶開放、金融創新工具增加的過程中,政府監管體系不完善,投資者對新環境不熟悉。

4)如果股災發在經濟周期上升期或降息周期,股市具有較強的恢復能力且調整較淺較快,有基本面或政策面資金面的支撐;但是如果股災發生在經濟周期下降期或加息周期,股市恢復力較弱且調整較深。

5)政府救市是正常的逆周期調節,該出手時就出手。

6)股災發生時政府救市要及時有效,防止股災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過大傷害。

專題內搜索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