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談
上周,股市在冰火兩重天中煎熬,面對連續暴跌態勢,監管層連發數道金牌,降準降息,調降交易結算費用,進一步拓寬券商融資渠道,券商自主確定強制平倉線,依法查處惡意做空者,將減少IPO發行數量,多渠道引進長期資金入市……如果按照慣常預期,可謂政策利好一個接著一個,然而市場走勢依然令人大跌眼鏡。跌停之后還是跌停,股市哀鴻遍野。
當受傷太深的中小散戶發出“救市如救火”的呼聲、監管層也在不斷將手中的政策和資源籌碼拋向市場時,最為尷尬的夾心層群體,莫過于欲跑不能、欲留則虧的上市企業了。基于經濟人理性,根據自身所掌握的各種資源,在多空博弈中所處的位置,以及對于后市走向的預期,上市企業本可以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然而在當下的微妙時刻,上市公司一旦再次出現集體減持,勢必遭到輿論“追殺”、股民痛斥,乃至監管層的行政干預。
此時此刻的上市公司已經不能用純粹的市場抉擇作為走或留的判斷。“救市”某種程度上已然成為不少上市企業或自覺或不得已的立場。首先是基金業協會倡議,不要盲目踩踏,緊接著13位私募大佬集體唱多。作為與上市公司關聯緊密、大量持股的機構投資者,如此表態必然會連帶影響上市公司的后市動作。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自6月26日至6月30日,從上證指數破位,跌停潮連續出現以來,開始停牌的上市公司累計54家,而7月1日至7月3日期間,開始停牌的公司共102家。雖然有聲音稱,眾多上市公司火線停牌堪稱業界良心,至少給了在暴跌窗口期持股的股民一個緩沖期。但上市公司集體停牌,無論是否真出自“救市護盤”本意,投資者未來依然會面臨補跌風險,這取決于企業停牌期間,是否真有重大的利好事項披露,還是與之相反,是更為糟糕的消息傳出。即使停牌企業本身業績無憂,在停牌期間市場的大勢一旦繼續下行,公司所在板塊投資者因大勢陷入集體恐慌情緒,就會導致上市企業復牌后,遭遇市場的非理性拋棄。
而那些被視為“護盤”的主力藍籌股,比如石化雙雄以及銀行股等,等于用一己之力承擔股市大盤下跌的如山重壓。雖然有評論稱,此舉同樣是上市企業維系股市健康走向、從而保障切身利益的自救行為。但關鍵就在于,如果大盤繼續下壓,“護盤”的上市公司還有多少底氣抗壓?一旦手中籌碼用盡,就意味著股市即使發生重大調整,“護盤股”也再無進退挪騰的空間,其付出的代價誰來補償?依然充滿了未知數。
最后,減少IPO發行家數及籌資金額,對那些排隊至今的準上市公司來說,其中苦澀不言而喻。它們雖未上市,卻已經分攤了巨大的“護盤”成本。
救市護盤,正在成為上市公司不能承受之重。事到如今,各家恐怕也只能在心中暗嘆:為之前勝利摘果的機構投資者買單的,不僅有可憐的散戶,也有身不由己的上市公司。
□畢舸(財經評論人)
(原標題:救市護盤 上市公司不能承受之重)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