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專訪吳尊友:今冬全球疫情非常不樂觀,我們一放開就前功盡棄
在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的秋冬季
中國應對可能會出現的新冠疫情
應科學防控、精準施策,將潛在的風險點管控好
本刊記者/杜瑋
截至10月23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突破4100萬例。秋冬季來臨,使得國內民眾擔心第二波疫情的來襲。在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中國是否會有新冠疫情的局部暴發,會有多大規模?“外防輸入,內防擴散”政策下,還有哪些潛在漏洞需要堵住?就相關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學專家吳尊友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獨家專訪。
秋冬季防疫,
四個潛在風險點要管控好
中國新聞周刊:步入秋冬季,全國是否依然有疫情局部暴發的可能性,會不會比過去幾個月北京、新疆、大連的疫情更嚴重,是否會達到年初的嚴重程度?
吳尊友:疫情嚴重與否,取決于我們發現的快慢。如果發現的晚,就會很嚴重,如果發現的早,就能將嚴重疫情變得不嚴重。今年秋冬,我國出現疫情局部暴發的可能很小,但零星的病例或聚集性疫情出現,像類似于像青島那樣規模的這種可能性還是有的。
再出現新發地那樣疫情規模的可能性估計不大,因為新發地是繼武漢以后,我們第一次認識到,污染的海產品有可能作為疫情傳播的一個源頭,在那之后,我們汲取了教訓,對這類疫情開始采取防范措施。因此,未來達到三四百人疫情規模的可能性不大,十幾人、幾十人,最多也就上百人,那就撐破天了,最多也就能達到大連疫情100多例陽性感染者的規模。
中國新聞周刊:會因為天氣的轉冷,使得疫情規模有所擴大嗎?
吳尊友:全球的疫情會,但中國不會。這主要還是取決于我們能不能第一時間發現早期的病例。這當中有一定運氣成分,取決于老百姓的就診意識,取決于我們醫務人員能否第一時間將新冠甄別出來。還取決于我們能否將潛在的漏洞堵住。
因為現在在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環境當中是沒有病毒的,是安全的。而疫情的產生有四個潛在的風險點和源頭:第一,境外到中國來的旅客當中感染的或者發病的人,從海關到邊防,一路過來,這個過程當中,會不會因為和工作人員的接觸,把病毒帶給工作人員,再形成人際傳播。
第二,就是境外來的人員所集聚的醫院或者隔離點,這些地方有沒有類似于青島那樣的漏洞?境外輸入病例就是這兩個關鍵點,管控好,境外輸入病例造成傳播的風險,基本上堵住了。
第三,我們做相關研究、檢測的實驗室里也是有病毒的,實驗人員如果操作不規范,被感染了,也有可能將病毒從實驗室帶回家傳向社會,這樣的傳播方式,在2003年、2004年非典流行的時候,就發生過,而且不止一次,在中國也發生過。
第四個風險點,也是最重要的,進口的冷凍海產品或者肉食品,由于受到污染,感染了我們的工作人員,引爆了或者促進了暴發疫情。由海產品引起疫情的風險可能比入境人員帶進來病毒的風險更大。這方面防范的要求和舉措要更嚴格。
中國新聞周刊:冷鏈運輸到底該怎么管控,才能避免它最后成為一個引爆點?
吳尊友:要做好海關的檢查,這是第一關。但海關只是抽查,抽查以后,從運輸到儲存到銷售,產業鏈涉及的各個環節,所有環境要定期核酸檢測,產品外包裝、內包裝和物品本身也要進行抽樣檢測,這是一個方面需要落實的。
另一方面,從業人員要進行定期檢查,核酸檢測不得少于一周一次。從業人員因長期反復接觸海產品,感染的風險比普通老百姓要高得多。一旦疫情發生,如果發現的早,也就一兩個接觸污染物感染的病例,趕在人傳人發生前,就給撲滅了。如果發現的遲,就會造成人傳人。要想把海產品控制的一個都不污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有能力把可能造成感染的人,在第一時間能夠發現,防止人傳人發生。
全員核酸檢測無必要,
應科學防控、精準施策
中國新聞周刊:北京、大連、青島幾地疫情中,都采取了大規模核酸檢測篩查的方式,青島還采取了全員檢測,這有必要嗎?未來是否還要堅持這樣的一個策略?
吳尊友:從傳染病傳播流行的科學角度來說,全員檢測確實沒有必要。但問題是,在科學研判過程當中,有一定不確定性。就這次青島疫情而言,當時疫情一出來,我們就判定了在胸科醫院周圍,不會太大。這種判斷是基于專家專業知識,只能說95%~99%是準確的,還有1%~5%是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會讓老百姓和行政官員心里沒底。做了核酸篩查以后,老百姓和行政官員心里就踏實了。
中國新聞周刊:大規?;蛘哒f全民核酸檢測,還是花費了比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今后是否該有更優化的方案?
吳尊友:我們講科學防控,精準施策,就是根據需要來做,北京當時也提出來要對全市2000多萬人開展核酸篩查,專家反復多次向防控領導組提建議,覺得沒有必要,最后防控指揮部聽取了專家意見,所以核酸篩查到了1000萬左右就停下來了,它是以新發地為源頭,向周圍輻射,逐步延伸核酸檢測范圍。
當檢測范圍擴大到一定程度時,再檢測幾萬人、幾十萬人查不出來,數據已經說明問題了。如果北京再額外做1000萬人核酸檢測,社會成本就大了,也沒必要。青島有那樣一個決心去做,也是一種矯枉過正。
科學防控,精準施策,是黨中央、國務院的對疫情防控的指導原則和要求。今后其他城市的防控也應該貫徹這一精神,以傳染病的源頭為中心,向周圍輻射到一定范圍,已經查不出病例時,就可以終止了,沒必要全市鋪開去做。
秋冬防疫壓力主要源于全球,
疫苗三期結果公布前暫可不打
中國新聞周刊:秋冬防疫,我們面臨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吳尊友:先講一下全球形勢,很不樂觀,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從1月份以后,疫情一路直線上揚,從3月下旬的每天5萬例新增確診報告到5月下旬的10萬例,7月初的20萬例,到9月份,多個單日報告突破30萬,到了10月份,多個突破35萬,還有好幾天達到了39萬,昨天,單日報告數更是一躍達到42萬多,再創單日報告數新紀錄,也超出了很多專家的預期。
歐洲國家更是疫情反彈十分嚴重,多個國家都超過了春季的那波疫情。也就是說,目前這樣嚴峻形勢,我們除了公共衛生措施,戴口罩、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以外,短時間內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控制手段。全球疫情短時間內要想緩解是十分困難的。
我們國家主要是來自全球的壓力,這個壓力取決于我們的策略。前段時間有些專家說要放開,各個國家不要實施圍堵策略,對歐美國家來說,呼吁放開可以理解,因為他們疫情很嚴重,放開不放開對他們國家來說影響不大,對我們就不一樣的。如果我們一放開,前面所有努力都前功盡棄。
可以按照我們國家的人口數在全球的占比以及全球目前的新冠感染率、病死率做個推算,如果放開,中國會有700萬人感染,20萬人死亡,這個代價了不得,沒辦法接受。
1月到9月,一直呼吁讓民眾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的瑞典,最近也不得不采取圍堵策略。我們國家只要堅持圍堵策略的話,秋冬季出現大疫情的可能性就不大。將前面講的4個風險點管控好,中國老百姓沒有太多要擔心。
中國新聞周刊:大家現在很關心疫苗新冠,該不該打,什么時候可以打,安全性有效性如何?
吳尊友:安全性應該說從一期二期臨床試驗已經做完了,安全性應該說沒問題,有效性有待于三期臨床結果來說明。但從目前情況來判斷,它會有效。我們只是不清楚,能有效多長時間。
目前來說,在中國有可能接觸到病毒的,主要就我前面講的那幾個行業的人員,他們接種疫苗是沒問題的。對于其他老百姓來說,由于在中國感染的風險很低,暫時也不急于去打疫苗,可以等到三期結果出來以后,再根據情況來決定是否打疫苗。
中國新聞周刊:你預計什么時候疫苗會更大范圍向普通民眾開放?
吳尊友:就看我們的三期臨床試驗結果什么時候出來,我估計最快12月、1月就會出來了。而且每個人是否打疫苗,應進行風險評估,對自身感染新冠的風險和打疫苗的利弊做一些分析,比如說去國外學習或工作,打疫苗沒有問題。在國內,很小概率接觸到病毒,打疫苗就意義不大。
中國新聞周刊:有沒有必要因為秋冬季的到來采取更嚴格的圍堵政策?秋冬季防疫有什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吳尊友:沒有必要。今年9月,國家發布了第七版新冠疫情防控方案,我們只要把現有防控方案真正落到實處,做到位就可以了。
但同時要注意的是,到了冬季,其他呼吸道傳染病疊加在一起的時候,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我們整個衛生系統防控能力、防范意識還參差不齊,到時很多醫療機構又會束手無策,可能使得我們的防控工作變得更加復雜。因此要加強防控措施落實的監督檢查,把薄弱環節給它強化,把漏洞補上。
中國可穩步放開,
全球疫情兩年內難緩解
中國新聞周刊:我們現在的圍堵策略要花費極大人力物力財力,面對全球疫情,“外防輸入”的策略是否可持續?
吳尊友:前面我們講的不能放,是指的不能無原則放開,但我們可以基于我們的可承受能力,穩步推進放開。國內航線已經基本上全部恢復到原來水平了。國際航線我們一步一步來,逐步去放開。我們要保證每天進來的病人數和各地需要醫學觀察的人數在可承受范圍內,只要閉環管好了,我們國家就是安全的。
中國新聞周刊:第七版新冠疫情防控方案中,將入境“非4類”人員14天集中調整為“7+7”,未來對于入境人員的隔離政策是否還有進一步調整的空間,比如說縮短集中隔離,增加居家隔離時間?
吳尊友:不宜再進一步縮短集中隔離,這樣風險還是比較大的,因為一個人感染新冠以后,他的排毒時間、傳染性最強的時段,大約是7天。如果一個人在境外感染,入境后7天核酸檢測呈陰性回家隔離,再出現陽性的幾率已經大大下降。如果將7天縮短到3天,這就不敢確保居家隔離再出現陽性風險性會有多低。制定“7+7”策略,這是根據對新冠排毒規律的認識進行的一種科學調整。
中國新聞周刊:全球疫情什么時候能緩解?
吳尊友:我覺得短期內可能性不大,從南半球和北半球來看,南半球居住人口占全球人口10%左右,北半球占了大約90%。過去9個月中,如果把中國除外,那么大部分北半球國家都沒有經過冬天的疫情,將中國包含進去,中國也只是經過了一個冬天疫情的尾巴。在前9個月,疫情最嚴重的是美洲,冬季的南美疫情更嚴重。因此,在即將到來的呼吸道傳染病比夏季嚴重的冬天,全球的疫情只能說非常不樂觀。
如果將疫情緩解定義為全球感染數能夠控制在一個我們基本生活能夠維持正常的水平,即便有疫苗了,我估計兩年內的話還是有巨大的挑戰。
責任編輯:蔣曉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