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不平衡發展:廣東“組團幫扶”破醫療困局
通過“結對子”,廣東省內14家三甲醫院將對14家縣級醫院在專科建設、醫療隊伍建設、柔性選派、緊密醫聯體等方面開展一對一幫扶。廣東試圖以“組團式幫扶”破解醫療不平衡困局的大幕正式拉開。
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建華 廣東報道廣東雖然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但是,即使在廣東省境內,珠三角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三地區之間的差距也非常大,早些年前,坊間曾流傳“最富裕的村莊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雖是傳言,但卻并非毫無根據。
同樣,廣東擁有許多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和設備,全國領先的醫療專業科室,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呼吸研究所,大量的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珠三角地區。但與此同時,粵東粵西粵北三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卻面臨難題。
早在2016年11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在調研之后,就一再強調“要加大粵東西北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投入”,以提高欠發達地區的醫療水平。
2018年11月23日,廣東省醫療衛生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正式啟動。廣東省內14家三甲醫院與14家縣級醫院正式“結對子”,簽訂“組團式“幫扶協議,將在專科建設、醫療隊伍建設、柔性選派、緊密醫聯體等方面開展一對一幫扶工作。廣東試圖以“組團式幫扶”破區域發展不平衡困局的大幕正式拉開。
基層醫療困局2016年11月,時任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先后前往梅州、中山、惠州、江門、東莞、韶關、清遠等市調研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工作,走訪了幾十家鎮級衛生院,并聽取了地方衛計委和鎮衛生院負責人的匯報、醫護人員的意見建議,實地了解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情況。
胡春華通過對比珠三角地區和粵東粵西粵北三地區基層醫療機構的情況,發現差距比較大,一再強調要加大粵東粵西粵北三地區基層醫療衛生資源投入;要認真研究醫療衛生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找準基層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集中力量攻堅克難,破解醫療資源布局不均衡、供給不足難題;要試點探索縣級醫院輻射帶動鄉鎮衛生院的有效方式,大力推動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更好滿足群眾的醫療衛生需求;要加大縣鎮醫療資源投入,做強中心鎮衛生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
廣東省衛健委巡視員廖新波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可以看成是全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縮影:病床數、人均預期壽命、醫療服務水平等都顯著提升,醫保體系基本建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顯著成績,但是也面臨著一些挑戰。
首先,“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待解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優質醫療資源的需求也不斷提升,想看名專家的人越來越多,于是出現了新的“看病難”問題;隨著醫療新技術應用的不斷增加,醫療費用相應上漲,造成了“看病貴”的現象。其次,醫療資源不平衡的現象依然比較突出,大部分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粵東粵西粵北三地區尤其是基層醫療水平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事實上,大部分普通老百姓都在基層衛生院、社區醫院完成日常就診,但基層醫療機構的發展現狀卻不盡如人意。當地的調查數據顯示,72%的受訪者表示曾在社區醫院就診過,28%的受訪者從未在社區醫院就診;只有一半的被調查者患上感冒等小病會首選社區醫院,近四成患者仍然會選擇二級醫院甚至三級醫院;在社區醫院看過病的28.2%的受訪者對醫生水平不太滿意,另有7.1%的受訪者表示非常不滿意。
基層醫療機構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醫療機構,為什么沒有被老百姓認可?廖新波分析說,每個醫院的水平和文化都有差異,甚至有些差異還不小,而各地的政府財政醫療投入水平的差異也很大。除了資金投入之外,醫療人才、體制等因素也是制約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重要原因。
破局不平衡發展2018年1月23日,多個民主黨派在政協第十二屆廣東省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交的提案都聚焦基層醫療衛生“補短板”問題。其中,民盟廣東省委會建議,應當確保已經出臺的各項有利于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落到實處,同時通過支持欠發達地區簡化人才引進手續、建立引進中高級人才的“綠色通道”等措施鼓勵引導醫學人才到基層醫療機構服務;建議構建珠三角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三地區醫院一對一幫扶合作機制,通過遠程會診平臺、網上教學等方式對基層人才開展培訓。
同年11月23日,2018年廣東省醫療衛生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啟動會在廣州召開。廣東省內14家三甲醫院與14家縣級醫院正式“結對子”,簽訂“組團式”幫扶協議,未來將在專科建設、醫療隊伍建設、柔性選派、緊密醫聯體等方面開展一對一幫扶工作。
幫扶工作主要是通過在三甲醫院選派衛生骨干人才到受扶醫院開展醫療活動,傳授診療技術,手把手幫助培養醫療人員,培養一批醫療水平信得過、服務能力過得硬、當地醫院留得住的醫療人才,讓老百姓在當地就能享受到高質量的診療服務。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珠三角三甲醫院幫扶欠發達地區醫院并非今年首創,早在多年以前,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中醫院、中山醫科大學附屬各醫院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各醫院等知名三甲醫院便與全省多地貧困地區醫院組成了“結對子”幫扶,每年都會不定期選派優秀醫生到這些醫院開展教學、就診等工作。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醫生沈宏偉表示,醫院與肇慶市封開縣人民醫院“結對子”后,將派遣婦科、腫瘤科、骨外科醫生等到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專家門診、教學查房和手術演示等活動,幫助當地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就婦科發展來講,未來醫院將以宮頸病變為突破口,建立繼續教育平臺,邀請專家到基層開展講座和培訓,提升封開縣的婦科微創診療水平。”
廣東省衛健委主任段宇飛指出,醫療衛生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的實施,有利于打通城市優質資源依次梯度下沉的通道,形成幫扶制度和機制,有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有利于落實醫改“補短板強基層”政策,加快建立分級診療制度,解決全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
清遠市某縣人民醫院院長接受采訪時表示,他上任院長十年以來,一直與暨南大學醫學專業的教授有聯系,每年都會請教授前來指導工作,甚至有些新的科室都是在這些教授的建議和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因為我本身就是暨南大學畢業的,具備一些優勢。”同時他也表示,現在由省里組團式開展,無論是設備配置還是人才培養方面,相信對基層醫療基構的幫扶作用會更加明顯。
而另一位韶關市某縣中醫院負責人則告訴記者,“雖然政府對基層醫院的投入對比以前確實是大了許多,但是要應對目前基層醫療就診壓力,還遠遠不夠,原因一是人才缺失,其次是設備跟不上。”
從省級層面來看,廣東省對通過此次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療發展不平衡寄予很大期望,無論是人力和財力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我們在人員選拔、技術支持、幫扶物資等方面給予重點保障,幫扶任務不完成,對口關系不脫鉤。”段宇飛說。
根據幫扶工作要求,2019年受扶醫院縣域內住院率將提升5個百分點以上,幫扶任務結束后,提升至80%以上。三甲醫院將幫助受扶醫院創建3—5個特色專科,使它們成為有較高醫療服務能力和良好群眾口碑的二甲醫院。
目標已明確,任重且道遠。
責任編輯:鮑一凡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