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個“國家中心城市”誕生!下一個會在哪?
2月7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關于印發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通知(發改規劃〔2018〕220號)》,并同時發布了《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全文。
在《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有一點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這一規劃明確提出了“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這意味著,西安這座雄踞關中的千年古都,將正式躋身于“國家中心城市”之列。在全國范圍內,西安是第九個獲此地位的都市。
在《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第三章“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空間格局”第三節“優化城市規模結構”中,提出了“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 做強重要節點城市”“培育發展中小城市”等目標。
僅從名稱上看,“國家中心城市”指的應當是足以作為某些功能中心,為全國服務的特大都市。在體量較小的國家,這樣的“中心城市”大概只會有一兩個。但是,對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而言,國家發展無疑需要更多的“中心”。每個“中心城市”,都要同時起到作為地區中心提振該地區發展,以及作為國家中心為國家全局發展服務這兩大功能。對于這樣的城市,無疑有極高的要求。
作為我國推行的一項正式政策,“國家中心城市”則有著更加清晰、明確、可操作的定義。“海運倉內參”(id:hycplb)發現:在這個層面上,國家中心城市,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的處于城鎮體系最高位置的城鎮層級。對內,國家中心城市在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對外,國家中心城市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以及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發展成為亞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貿易、文化、管理中心。
中國是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城市大國。在聯合國的超過100萬人即可稱特大城市的標準下,中國的特大城市數不勝數。而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這一標準則被設置為500萬人以上,但即便按照這個標準,我國也有17座特大都市。
但是,要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發揮作用,不僅需要一座城市“夠大”,更需要這座城市有能力承載起“引擎”性質的中心職能。因此,并不是每一座特大城市都有資格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2010年,《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年)》在明確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定義與功能的同時,也規劃出了全國首批國家中心城市的名單。這批名單上有五座城市,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和廣州。其中四座是直轄市,而并非直轄市的廣州也一直在人們常說的“北上廣”中與北京、上海齊名,稱得上是國內頂級的超一線城市。
由于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特殊,且極其重要,國家并未隨意對這一名單進行增刪。從2010年到2016年,這一名單上一直都只有這五座城市而已。但是,隨著國家不斷發展,原有的五座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已經不足以適應局勢。于是,在2016年,國家中心城市迎來了一次“擴容”。
2016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導文件,成都被列為國家中心城市。同年12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發布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武漢和鄭州被列為國家中心城市。
至此,國家中心城市達到了8座,在數量上有了顯著提高,因此也能更好地協調實現規劃中的中心職能。
然而,即便經過了2016年的“擴容”,國家中心城市的名單還是有一個缺憾,那就是在地域分配上較不平均。總體而言,之前的八座國家中心城市之中,有三座位于華北,兩座位于華東,一座位于華南,兩座位于西南。相對而言,華北城市稍多,而華南城市則稍少,關中、東北、西北等地區更是根本沒有國家中心城市。
而這次西安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無疑是對這種“不平均”的有力改善。
關于“建設西安國家中心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詳細寫明: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強西咸新區、西安高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西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建設,強化面向西北地區的綜合服務和對外交往門戶功能,提升維護西北繁榮穩定的戰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對外交往中心、絲路科創中心、絲路文化高地、內陸開放高地、國家綜合交通樞紐。保護好古都風貌,統籌老城、新區發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形成多軸線、多組團、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而在未來,國家中心城市的名單仍有可能繼續擴張。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截止到2017年,除了已經正式入選國家中心城市的西安以外,沈陽、南京、長沙、杭州、青島、廈門等城市也都正在積極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其中,哪座城市會成為下一個國家中心城市?目前我們還看不到答案,對此,“海運倉內參”(id:hycplb)還將持續關注。
撰文 / 楊鑫宇 編輯 / 蒼 南
責任編輯:李堅 SF163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