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曝光臺315特別活動正式啟動】近年來,銀行卡被盜刷、買理財遇飛單的案例屢見不鮮,金融消費者維權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 【在線投訴】
新浪財經訊 2月7日消息,國家外匯管理局旗下《中國外匯》雜志最新一期的文章透露,包括財付通、支付寶在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因開展跨境支付方面的違規問題被罰。
原標題:【獨家】談虎色變 警惕網絡炒匯
作者:《中國外匯》記者榮蓉 王亞亞 章蔓菁
來源:《中國外匯》2018年第3-4期合刊
要點:
1.根據現行的監管政策,任何機構提供的外匯保證金交易都是違法的,任何機構和個人參與這種交易也都是違法的。
2.支付機構必須認真審慎選擇商戶提供服務,如被利用成為網絡炒匯平臺的幫兇,不僅會面臨包括刑罰在內的嚴厲處罰,也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2017年7月伊始,多人舉報云南“萬世吉網絡炒匯交易平臺”(下稱“萬世吉”)參與者爆倉、投資者出金受限,萬世吉遂被當地公安部門立案偵辦。2018年1月最新消息,云南省檢察院已經對萬世吉的15名組織者以“開設賭場罪”提起公訴。無獨有偶,近日,浙江衢州也成功打掉了一個以ACN為名的網絡炒匯詐騙平臺。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移動端APP應用的推廣,投資者要想參與網絡炒匯異常便捷。殊不知,各種披著“互聯網金融”“證券指數”“外匯”“期權”“理財”等專業外衣的網絡炒匯“黑平臺”,就此設下層層陷阱,以高額收益為誘餌大肆騙取投資者的資金,嚴重損害了大眾的合法權益。
2017年11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了《關于防范通過網絡平臺從事非法金融交易活動的風險提示》,明確指出,從事外匯、貴金屬等杠桿交易的網絡平臺(含跨境)在我國無合法設立依據,金融監管部門從未批準,開展上述交易業務的網絡平臺均屬于非法設立,參與此類平臺交易的雙方權益均不受法律保護。然而,盡管監管機構對風險再三警示,但仍不斷爆出網絡炒匯風險案件。這表明,投資者對此類投機仍警惕不足,以身飼虎。
拆穿“偽裝者”
2017年,網絡炒匯頻頻東窗事發,從IGOFX外匯交易平臺中國區總代理卷款跑路,到云南萬世吉、浙江衢州ACN被舉報偵辦。這些網絡炒匯平臺有一個共性,就是借用“互聯網+外匯”的概念,利用大眾對外匯市場、外匯交易普遍不了解的心理,打著“外匯買賣”的旗號,偽裝成正規合法的外匯交易平臺,迷惑普通交易者,設下“騙局”,以侵吞投資人的資金。
浙江衢州剛剛破獲的ACN炒匯平臺,就完整演繹了這一詐騙手法。ACN平臺是一個以炒匯為名的詐騙平臺,在全國各地發展二級代理商,代理商再通過虛假的QQ資料發展客戶;客戶將資金投入該平臺之后,代理商通過各種手段誘使客戶反復在平臺買進、賣出交易,并收取平臺返還的每筆30美元的交易手續費。在ACN平臺上,客戶的資金是以人民幣入場,既沒有真正進入國際外匯市場,也沒有進行所謂的外匯交易,而是進入到深圳某公司開設的賬戶,并被轉移至其他用途。
而波及面更廣的云南萬世吉,則是一場升級版的網絡炒匯陷阱。萬世吉自稱是一家面向全球的國際化外匯交易平臺,實際上它只不過是一個通過向美國A公司購買網絡域名及服務器空間而搭建起的網絡交易平臺,且提供服務器空間的美國A公司并不涉及金融類服務項目。萬世吉以中文交易平臺向國內開放,通過發展代理商,以“人拉人”的方式招攬會員、投入資金開展交易。萬世吉交易平臺自行設定所謂的“適時匯率”及各類外幣匯率走勢數據選擇幣種進行交易和結算,人為制定“八單倍投”的交易規則,帶有明顯的賭博性質。經監管機構測試交易了解到,在該平臺上所謂的外匯交易,并未產生真實的外匯買賣業務,只是把外幣作為噱頭,招攬投資者用人民幣進行“買外幣漲跌”的一場騙局。
通過還原上述兩個案件可以看到,這些所謂的炒匯交易平臺,其本質是自編自導的“黑平臺”,既沒有將交易真正接入到國際外匯市場,也沒有發生真實的外匯買賣交易,而是由“設局者”人為在后臺操作平臺,操作投資人的賬戶,操控整個交易。這些黑平臺是以“網絡炒匯”為誘餌、精心包裝了多層外衣的“偽裝者”。其早早設下騙局,而投資者從入金那一刻起,就已經步入了陷阱。
網絡炒匯,就是借助網絡進行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保證金交易又稱按金交易,屬于虛盤交易的一種,是投資者以自有資金作為擔保,參與的具有杠桿交易性質的外匯合約交易。其主要特征是:投資者以獲取外匯交易盈利為目的,在實際投資一定數量資金作為交易保證金后,便可按一定的杠桿倍數將保證金金額放大,從而使實際進行的外匯交易的合同金額超出投資者實際投資的交易保證金金額。
在我國,外匯保證金交易曾由銀行經營,短暫發展了一段時間。后由于涉及主體經營資格、經營范圍、資金流動等多方監管(如可能涉及銀監部門、證監部門、工商部門、外匯管理部門、公安部門等),而市場又缺乏統一規范,加之高杠桿交易自帶的高風險導致市場風險事件頻發,甚至出現了一些不法分子趁機詐騙等亂象,證監會、外匯局、工商總局和公安部遂于1994年8月聯合發布《關于嚴厲查處非法外匯期貨和外匯按金交易活動的通知》,明確:凡未經批準登記,擅自開展外匯期貨和外匯按金交易屬于違法行為;客戶(單位和個人)委托未經批準登記的機構進行外匯期貨和外匯按金交易,無論以外幣或人民幣作保證金也屬違法行為。1997年,證監會又發布了《關于堅決查處非法境外期貨和外匯按金交易活動的通知》,明確對于非法從事境外期貨和外匯按金交易的各類非法公司,一經查實,立即取締并沒收非法所得,構成犯罪的,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對于從事這類非法活動的期貨經紀公司,一經發現,由各地證管辦(證監會)上報證監會后,一律取消其從事期貨經紀業務的資格。
近兩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通過互聯網進行在線交易的外匯保證金交易模式代替了傳統的電話下單以及指令單模式,因此一批境外期貨經紀商,甚至是懷有鬼胎的不法分子,借助網絡平臺技術大肆招攬投資者,參與“網絡炒匯”的投資群體也隨之不斷擴大。鑒于民間炒匯愈演愈烈,而“爆倉”事件時有發生,2006年3月,銀監會發布公告,明確未經銀監會許可,任何外國機構不得在我國境內宣傳、推介外匯交易業務,或通過互聯網向我國提供外匯交易服務。公告同時指出,投資者通過互聯網在外國機構的交易網絡平臺上進行的外匯交易行為,不受我國法律的保護。2008年6月,銀監會又下發了《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的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信息科技系統風險及客戶適合度評估不足風險日益突出,市場需要進一步規范,在相關管理辦法正式發布前,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開辦或變相開辦外匯保證金交易業務。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根據現行的監管政策,任何機構提供的外匯保證金交易都是違法的,任何機構和個人參與這種交易也都是違法的;即使這些機構擁有境外的相關牌照,但未經中國監管部門批準或備案同意,它在中國境內提供外匯保證金交易也是非法的。目前,中國監管當局并未允許任何機構可以在中國從事外匯保證金交易。無論是有正規經營牌照的境外外匯經紀平臺,還是人為操控的網絡炒匯“黑平臺”,當前監管部門都應全面肅清網絡炒匯。
“排雷”第三方支付
網絡炒匯之所以得以快速蔓延、并在一時間成為“風暴眼”,很大程度上在于“黑平臺”背后已經形成日益完整的產業鏈條。監管機構調查發現,背后搭建“黑平臺”的網絡公司,可以提供從境外公司注冊、服務器搭建、海外牌照申請、平臺網站建設、后期數據處理等一站式的服務。
而在這一鏈條的搭建過程中,一些網絡炒匯平臺往往將第三方支付機構列為入金通道,利用第三方支付機構合規意識相對薄弱且急于拓展商戶的心理,便利其對投資者匯入資金的暗箱操作。據了解,無論是在云南萬世吉一案中,還是在其他已被曝光的多起網絡炒匯“黑平臺”案件中,均出現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身影。身處危墻之下,第三方支付機構一旦稍有懈怠,便極易被這些披著合法外衣的網絡炒匯平臺“拖下水”,甚至不排除在利益的誘惑下主動為其提供便利。
2017年以來,相關部門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展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的專項檢查,此次檢查暴露出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展業中的“高危漏洞”。根據有關規定,支付機構應當遵循“了解你的客戶”原則,確保所拓展特約商戶是依法設立、從事合法經營活動的商戶,明知或應知客戶利用其支付業務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應當停止為其辦理支付業務;支付機構應當確保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可追溯性以及在支付全流程中的一致性,不得篡改或者隱匿交易信息;支付機構要建立交易風險管理制度和交易監測系統,對疑似欺詐、套現、洗錢、非法融資、恐怖融資等交易,及時采取調查核實、延遲結算、終止服務等措施;支付機構參與跨境外匯支付業務應當具有真實合法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交易背景;支付機構應按照“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業務”及“盡職審查”原則保證境外特約商戶的真實性、合法性;境內機構和個人不得以虛構交易獲取或轉移外匯資金,不得以分拆等方式逃避外匯監管。但專項檢查結果卻顯示,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存在超范圍經營跨境支付業務、未按規定審核接入商戶背景、未按規定審核客戶身份信息、超交易限額辦理跨境支付、未按規定采集業務訂單信息以及未按規定報送異常情況報告等涉嫌違規問題。
截至目前,已經陸續有第三方支付機構因自身所存在的違規問題被開出罰單。其中,重慶市錢寶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因未履行真實性審核職責,且協助部分企業和個人編造快遞物流信息、構造網絡購物訂單交易信息,違規辦理對外付匯40多億元人民幣,已被暫停跨境外匯支付業務資格;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因跨境外匯支付服務經營范圍問題、跨境外匯支付服務國際收支統計申報問題,被處以罰款60萬元人民幣;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未按照規定向有關部門報送異常風險報告等資料、為非居民辦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未做備案,被處以罰款60萬元人民幣。
眼下,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排雷”仍在持續。據媒體報道,2017年底,人民銀行深圳分行和濟南分行先后下發通知,要求各法人支付機構根據公示的名單,逐一排查與涉嫌非法外匯交易平臺的合作情況,如存在合作,應立即停止;同時,要求其完整保留與該平臺的所有交易數據和客戶信息等資料。兩份通知均給出了包含40家涉嫌非法的互聯網外匯交易平臺的名單,這其中既包括屬地在美國或中國香港的交易平臺,也包括屬地在廣東、深圳以及浙江等地的交易平臺。據了解,排查行動并不僅限于深圳和山東,只要是上述40家非法平臺所涉及的地區,均要進行排查。
風險警鐘長鳴
“黑平臺”的層層陷阱,少數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為虎作倀,讓眾多投資者難以招架。這些陷阱包括借著虛構的境外金融背景來“拉大旗作虎皮”、用所謂的接受境外金融監管為平臺背書、打著“躺著掙錢、穩賺不賠”的旗號蒙蔽投資者。不少投資者因此蒙受巨大損失,甚至是傾家蕩產。浙江衢州ACN一案涉案金額300余萬元,犯罪團伙通過代理平臺組織網絡炒匯業務非法獲利50余萬元;而在“升級版”的云南萬世吉平臺一案中,形成的損失更為巨大,波及范圍更加廣泛。投資者需先交納3萬、6萬、8萬元人民幣不等的注冊資金,以成為平臺的注冊會員,然后遵循“八單倍投”法操作。所謂“八單倍投”,就是第一單為6美元,如果會員第一單投注失敗,則需加倍投注第二單,如果失敗則繼續投注下一單,依此到第八單結束,1-8單累計4500美元,約折合人民幣3萬元。投注失敗就輸給了“平臺”,即便中間有任何一單投注成功,也要返回第一單6美元重新投注,每天可投注20手。這其中,會員贏的幾率非常小。此外,該平臺還向會員推出自產自銷的保險,每3萬元可選擇購買3300元、有效期30天的保險,并對外宣傳“穩賺不賠”。云南省公安部門在偵查立案后發現,截至2017年8月,萬世吉交易平臺涉及云南昆明、曲靖、楚雄、紅河、麗江等地參與者5000余人,涉案金額達21億元人民幣。
此外,IGOFX、ItraderFX、恒星外匯平臺、GLO等網絡炒匯平臺先后被曝出代理人卷款“跑路”。在觸目驚心的詐騙金額背后,是大量投資者的血本無歸和欲哭無淚。投資者紛紛表示,對參與網絡炒匯追悔莫及,卻已為時晚矣。
在不少專家看來,“黑平臺”所造成的惡劣影響還不僅僅限于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還在于其利用大眾對外匯市場、外匯交易普遍不了解的心理開展違法活動,既擾亂了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也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給社會穩定帶來隱患。
除了“黑平臺”之外,即便是有正規牌照的境外外匯經紀平臺,其金融風險同樣不可小覷。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外匯市場是風云驟變的專業投資市場,特別是在加入高倍杠桿后,風險還會進一步放大。普通人既沒有專業的風險識別能力,也缺乏專業的交易操作技能,“暴利”可能頃刻間變成“爆倉”。
2017年11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于防范通過網絡平臺從事非法金融交易活動的風險提示》(下稱“《提示》”),明確指出,境內機構未經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批準通過互聯網站、移動通訊終端、應用軟件等各類網絡平臺從事外匯、貴金屬、期貨、指數等產品交易(含跨境),以及境外機構未經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批準,通過各類網絡平臺為境內客戶提供相關交易的,均屬于違法行為。
《提示》同時強調,目前從事外匯、貴金屬等杠桿交易的網絡平臺(含跨境)在我國無合法設立依據,金融監管部門從未批準,開展上述交易業務的網絡平臺屬于非法設立,參與此類平臺交易的雙方權益均不受法律保護。因此,參與此類平臺的投資活動面臨較大風險。各類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應嚴格遵守國家金融法規,不得為此類非法金融交易提供服務。特別是支付機構,必須認真審慎選擇商戶提供服務,如被利用成為網絡炒匯平臺的幫兇,不僅會面臨包括刑罰在內的嚴厲處罰,也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此外,《提示》還呼吁:社會公眾應認清非法金融交易活動的本質,自覺抵制高收益誘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遠離違法違規交易,謹防因交易違法造成自身財產損失,如發現違法犯罪活動線索,應立即向主管部門反映或向公安機關報案。
在為相關部門重拳出擊網絡炒匯平臺叫好的同時,一些業內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外匯保證金交易盡管被監管機構多次叫停,但仍持續存在,說明市場是有需求的。目前,普通投資者可以參與商業銀行提供的外匯實盤交易,其不附加杠桿,風險相對可控;而進行了風險壓力評測的專業投資者若希望參與更為專業的國際外匯市場交易,就涉及到我國金融市場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話題,期待相關部門能夠在“堵邪路”之后,還能為投資者“開正門”。
責任編輯:楊群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