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來源:學習時報
編者按: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范化解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圍繞如何理解金融強國、怎樣建設金融強國等一系列干部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本報特組織文章進行探討。
底線要求在哪里
作者:張曉晶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對“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的強調,凸顯了統籌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這不僅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重要實踐成果、理論成果,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優化中國金融體系結構、探索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基本遵循。要將統籌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作為建設金融強國的底線要求,努力實現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的動態平衡。
統籌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面臨新的挑戰。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呈現出“東升西降”的態勢。全球化邏輯從跨國公司主導、效率和市場原則驅動轉向突出國家色彩、安全考量以及偏離效率原則,出現“去全球化”和“去中國化”逆流,導致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
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全球經濟金融碎片化,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金融安全受到更大沖擊。一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通過金融渠道威脅金融穩定。實施金融限制、不確定性增加以及緊張局勢升級引發的跨境信貸減少和投資外流可能會增加銀行的債務展期風險和融資成本。二是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通過實體經濟傳導至銀行。供應鏈和商品市場受擾對國內經濟增長和通脹的影響可能會加劇銀行的市場及信用損失,進一步降低其盈利能力。這種壓力可能會削弱銀行的抗風險能力,促使它們減少放貸,進一步拖累經濟增長步伐。三是金融和實體經濟渠道可能會相互影響,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銀行以及資本水平較低的銀行來說,其總體影響顯著超過平均水平。長期而言,地緣政治緊張導致的金融碎片化加劇還將限制跨境風險分散的可能性,從而擾亂資本流動以及關鍵的經濟和金融市場指標。
地緣政治緊張帶來的金融碎片化和不穩定性,必然對金融安全造成沖擊。當經濟金融與市場原則為地緣政治和安全考量所替代,市場契約精神以及長期主導全球化進程的市場經濟原則將大打折扣甚至不再有效。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也是統籌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面臨的新挑戰。
在金融發展中體現風險底線和安全考量。金融發展一般包括金融規模、金融深度、金融穩定性三個維度。通過金融發展,可以提升金融體系效率與金融治理能力,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能以及金融國際競爭力。過去講金融發展缺少風險底線和安全考量,因此更注重“量”的擴張而不是“質”的提升。而過快的金融擴張反而可能走向金融發展的反面,帶來風險,有損安全。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引發了發達經濟體對其金融部門過度擴張的反思,一度掀起了金融“瘦身”運動。中國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偏高,甚至超過一些發達經濟體。金融發展不能局限于規模即“量”的擴張,更應體現在效能即“質”的提升。要通過金融體系結構的優化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尤其是充分發揮金融在風險定價和風險配置上的功能,推動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強化金融監管,增強金融體系韌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以金融高質量發展促進金融安全。
風險定價及風險配置可以說是金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然而,風險定價功能的缺失和風險配置功能障礙,卻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阿喀琉斯之踵”。正是由于政府在風險定價與風險配置中的較多干預,限制了金融體系功能的正常發揮,妨礙了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才使得大量的金融(信貸)資源流向了公共部門。同時,也使得金融風險向公共部門集中,從而不利于金融安全。因此,繼續推進金融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破除隱性擔保和兜底幻覺,完善金融在風險定價和風險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健全和強化金融體系功能、推動金融發展維護金融安全的重要方面。
在金融安全中包容金融創新和金融發展。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涉及很多方面,但能夠保障金融安全是其最基礎的要求。如果自身的金融安全都保障不了,還何談金融強國呢?從這個意義上講,統籌好金融發展和金融安全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底線要求和根本遵循。
無論是建設金融強國,還是保障金融安全,根本上是要靠金融創新和金融發展。一是補齊金融基礎設施短板。完善支付清算體系,面對潛在的金融制裁風險,加快推進支付結算手段的多元化;加快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維護國家數據安全,保護個人信息和商業秘密,統籌推進數據產權、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加快構建數據基礎制度體系。二是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三是把握好金融依存性增強與金融自主化發展之間的張力。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字金融的網絡化特征使得各國金融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強,后發國家被中心國家主導的可能性進一步加大,嚴重損害了后發國家的金融安全,大大干擾了后發國家金融發展的自主性。從這個意義上,中國需要在技術和標準方面贏得主動。一方面瞄準硬核技術,在芯片、操作系統等“卡脖子”技術上下功夫;另一方面瞄準規則和標準,積極參與全球金融與數字治理,圍繞全球金融安全網、通用人工智能、跨境金融監管、跨境數據流動、市場準入、反壟斷、數字貨幣、數據隱私保護等重大問題探索建立治理規則,提升中國在金融與數字治理領域的話語權。
“五篇大文章”怎么做
作者:董小君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這是對傳統金融功能的深化,是新發展理念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體現。金融具有跨時間和空間的特性,可以實現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群、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資源的優化配置。打造好金融生態圈,進一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
科技金融是推動科技發展的關鍵要素。科技金融是因科技創新而產生。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迫切需要將資源從原有的生產領域配置到科技創新領域,以實現創新鏈、資金鏈與產業鏈的有機結合,這一過程離不開科技金融這一“活水”的引領。近幾十年,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財政引導、金融支持、風險規避等多方面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科技金融體系。當前,我國對科技創新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財政資金以及傳統的信貸服務,無法滿足企業對資金的多樣化需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必須加快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體系,推進科技金融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一方面,持續深化科技金融的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加強多元化、多層次融資成本分擔和風險補償機制建設,為經濟發展打開創新與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綠色金融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金融領域的具體運用。綠色金融是連接金融產業和環境產業的重要橋梁,是實現“雙碳”目標的迫切要求。與傳統金融相比,綠色金融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將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情況納入金融活動的全過程,通過資金要素的配置帶動經營主體采取綠色低碳發展手段,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平衡。在政策層面,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綠色金融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三梁五柱”的綠色金融發展思路是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梁”指的是金融資源配置、風險管理與市場定價“三大功能”,“五柱”指的是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金融機構監管與信息披露要求、激勵約束機制、綠色金融產品與市場體系、綠色金融國際合作,這“五大支柱”構成了我國綠色金融的重要支撐。在實踐層面,我國綠色金融創新產品不斷涌現,綠色市場蓬勃發展,全國范圍內已有十個地區被列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將釋放“環保紅利”,激發形成巨大的綠色金融需求,預計2024年綠色金融市場需求規模將達到21.1萬億元。
普惠金融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共同富裕金融體系。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以人民為中心金融體系的普惠性,意味著金融服務普遍惠及各個金融需求群體。從庫茲涅茨曲線看,改革開放初期,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收入差異呈現出不斷擴張的態勢。金融機構會更傾向于在具有較高預期收益和較高償還能力的城市投資,單向的資金流動導致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拉大,這是一種“分流式”的金融發展。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是要建立“包容式”金融制度安排。普惠金融系統就是這種“包容式”金融制度。從全球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各國把普惠金融推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多個發展中國家組建普惠金融聯盟;二十國集團和世界銀行更是在全球范圍內探討普惠金融的理論和實踐。在中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發展普惠金融。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普惠金融作為我國重要國家戰略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應秉持普惠的原則,通過制度、組織和機制創新,下沉金融服務機構,以滿足小微企業多元化、個性化、便捷化的全方位融資需求。
養老金融是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的全局性問題。老齡化已成為21世紀我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預計2050年我國老齡程度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超過歐洲人口總和。從國際經驗來看,應對老齡化離不開金融資本的支持,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養老產業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必須兼顧政策性和市場化手段發展養老產業金融。在過去幾十年間,全球金融創新主要集中體現在養老金金融領域,金融創新很多都是為養老金專門設計的,如零息債券、抵押擔保債券、投資擔保合同等都是通過金融活動來滿足多元化的養老需求。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我國養老金體系有了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一個覆蓋范圍廣泛、多方主體參與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即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單位主導的職業養老金制度、國家稅收優惠支持下個人自愿參與的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未來,廣大金融機構應通過不同渠道,及時跟蹤了解居民的養老金融投資偏好,針對多層次養老財富管理需求,開發真正符合養老需要的長期金融產品,引導國民進行有效的養老金融投資。
數字金融是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數字金融具有金融和科技雙重屬性。就金融屬性而言,數字金融是一種集支付方式、信息處理和資源配置為一體的多功能融資方式,是傳統金融業務在互聯網上的延伸。就科技屬性而言,數字金融是新興信息技術應用于金融行業的產物。數字金融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對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等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從2008—2023年,我國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從不足3900萬戶,增長至1.7億戶,面對中小微企業的大量涌現,傳統金融模式難以有效滿足隨之產生的海量金融服務需求。近年來,中國數字金融業獲得了快速發展,在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領域已處于世界前列。數字技術的長尾特征意味著,在幾乎為零的邊際成本下,大科技公司能夠為大量客戶提供服務。未來,我們要不斷優化數字金融基礎設施,以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科技為基礎,構建安全、合規、統一的數據要素平臺,推動數字金融更好地為中小微企業服務。
發展和監管“兩條腿走路”如何走
黃衛挺 劉子禹
(作者單位: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立足新時代,既要始終堅持金融高質量發展這個主題,充分發揮金融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也要全面加強監管,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防范化解各類風險,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用好發展的指揮棒作用,著力實現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質增效。發展出題目,金融交答卷,這是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集中體現。將金融高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放在第一位,提升金融供給與實體經濟的匹配性,引導金融資源更好地支持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健康發展。
服務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離不開金融,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和創新重點服務于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打造新的增長引擎、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等重大任務,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持續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打造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為發展實體經濟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服務于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金融是提升創新能力和加快創新進度的重要支撐,只有發揮好金融市場的要素引導作用,確保科技創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確保金融市場從創新中獲得合理回報,推動“科技—產業—金融”實現良性循環,經濟發展才能得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持續動力。金融改革、開放和創新要重點服務于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型和創新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等關鍵領域,順應科技創新規律和金融發展規律,切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和服務支撐體系,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推動金融體系更好滿足新時代科技創新需求。
服務于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金融改革、開放和創新要重點服務于形成梯次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布局、強化重大戰略資源保障能力、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支撐、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軟實力布局、推動國土空間適度均衡開發保護等重點任務,統籌用好商業性、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服務和工具,大力支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取得實質性進展。
服務于提升老百姓生活品質。踐行金融為民的初心使命,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發展需要為本,發揮好金融動員儲蓄、融通資金、支持投資的重要功能,將更多資源引導到人民最為需要的緊缺環節、薄弱環節中。金融改革、開放和創新要重點服務于就業、社保、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領域,持續完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做好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大文章,讓金融服務到更豐富、更廣闊的生產和生活場景中,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推進。
優化監管和配套建設,打造監管高效、基礎完備和安全健康的新金融生態。現代金融體系離不開科學的監管、有效的治理。在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過程中,要發揮好經濟發展總體目標和重大戰略的指揮棒作用,完善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建立現代金融監管制度,有效釋放金融改革動力,強化金融基礎設施和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打造新金融生態。
優化金融監管頂層設計。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等職能,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將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制度化、機制化。適應金融業綜合運營新趨勢、金融創新不斷深化新形勢,強化金融規則、體制以及監管執行等方面工作的一體協調,強化金融風險源頭管控、統籌管控,進一步提升金融監管有效性。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加強功能監管,按照“功能重于形式”原則,實行公平統一的市場準入和監管,防止監管套利和規避監管行為。強化行為監管,健全以維護市場秩序、保護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合法權益為核心的行為監管體系,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機制。
深化金融體系改革和開放。改革和開放仍是促進我國金融發展的主要動力。以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為目標,以強化公司治理為核心,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促進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建立有效的治理制衡機制,加強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履職行為監督,完善激勵約束機制,落實金融機構及股東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方面的主體責任,全面細化和完善內控體系,強化外部監督,增強市場約束。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壯大各類中長期投資力量,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境外上市。要擴大高水平金融開放,在安全可控前提下,提升海外投資者對我國金融市場投資的便利性,構建與金融高水平開放要求相適應的監管體系,提高金融機構全球競爭力,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健全金融風險防范機制。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加強金融風險監測與評估,動態排查金融風險情況,做好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完善金融風險應急管理和處置預案,明確金融風險處置的觸發標準、程序機制、資金來源和法律責任,優化處置流程,完善市場化法治化風險處置機制。規避道德風險,從制度層面促進金融機構合規執業,強化內控和合規體系建設,加強預警、主動作為,落實自救責任,制訂并定期修訂可行的處置計劃,確保出現問題得到有序處理。
責任編輯:韋子蓉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