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近期北向資金時有流出,引發市場廣泛關注甚至過度解讀。筆者認為,北向資金短期有明顯均值回歸波動特征,長期呈總體持續流入趨勢,其并非市場前瞻領先信號。應理性看待北向資金的流動與影響。
首先,根據北向資金波動的歷史經驗可以發現,其短期流動有很明顯的均值回歸波動規律,即短期內連續凈流出后會出現逆轉變為流入,同樣連續凈流入后也會有逆轉。北向資金短期內連續快速凈流出,過去也多次發生,典型情況如2019年5月份、2020年3月份、2020年8月份、2022年3月份、2022年10月份等,在當時均引發了市場較大關注,但事后看,凈流出轉凈流入均是正常的資金流動。
因此,當下8月份和9月份出現的北向資金凈流出,無須過度解讀。實際上,今年以來北向資金凈流入和凈流出在不同月份交替出現。而從全年來看,今年前9個月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1032億元,流入規模已超過去年全年。從短期波動的經驗性規律看,四季度北向資金再度逆轉變為流入的可能性較大。
其次,從中長期趨勢看,北向資金總體呈現出非常顯著的持續流入趨勢,2014年至今,歷年北向資金均為凈流入,這背后是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的價值增長。一方面,隨著全面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權益等多項重大改革措施落實,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不斷增強,一大批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中國上市公司不斷崛起。另一方面,即使在北向資金已經流入1.83萬億元后,當前A股在全球資金中依然是總體低配,未來上升空間巨大。
近年來,北向資金常被冠以“聰明錢”稱號,不少境內投資者認為北向資金是“境外機構投資者”的代名詞、是境外全球資金的代表,擁有“定價權”和“前瞻性”,因此將北向資金變動視為“風向標”和市場領先信號。但筆者認為,這種“聰明錢”“定價權”“前瞻性”的判斷完全是偽命題,具有極大的誤導性,跟風操作既不利于投資者自身投資收益率,也會加劇市場交易波動和情緒變化。
一是從收益率表現看,北向資金“聰明錢”屬性僅在極少數年份出現,近年來明顯降低。我們以當年年底持倉市值變化(即t年底持倉市值減t-1年底持倉市值)減去當年成交凈流入,來定義北向資金當年投資收益。從2014年滬港通啟動開始統計,過去10年時間里北向資金收益率僅有5年高于Wind全A指數,勝率基本五五開,并未長期好于大盤。而如果對比北向資金和公募基金收益率表現,就會發現從2014年底起算至今,兩者累計收益率幾乎是一致的,北向資金取得了機構投資者平均收益,并非被神化的“聰明錢”。
二是從市場影響力看,北向資金也不具備所謂的“定價權”。所謂的機構定價權,主要體現在機構的持倉狀況,即機構投資者股票倉位在A股流通市值中的比重。以此計算,最新數據顯示,北向資金持倉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在3.5%,無論是3.5%的持股占比絕對數值,還是對比國內公募基金持倉市值占全A流通市值比例的8.5%,都可以說明北向資金不具備所謂的“定價權”。
總體而言,北向資金作為一類投資主體,其投資行為多數情況下與其他類別投資主體是保持一致的,市場表現好的時候會流入、市場表現弱的時候則會流出。其資金流動與行情本身基本是同步的,并不具有領先的前瞻性指標意義,因此絕對不能簡單將北向資金的凈流入或凈流出看作是未來市場漲跌的風向標。還是需要更多從上市公司業績、金融環境和宏觀基本面等,分析更能體現公司價值的信息,進行價值投資。
筆者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回穩向好、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資本市場投資機遇仍不斷涌現,中國企業正在世界范圍內取得更大的長期競爭優勢。我們對未來中國經濟的中長期發展充滿信心,堅定看好未來中國資本市場的投資機會,市場也將會給樂觀理性的投資者以更好的回報。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王婉瑩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