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強化防疫措施,阻斷進口冷鏈病毒傳播
■ 社論
面對當前暴露的疫情新風險,理應科學分工、壓實責任,形成全流程閉環防控體系,不讓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
為降低新冠病毒通過進口冷鏈食品“進入國門”的風險,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11月9日發出通知,要求對進口冷鏈食品運輸工具和包裝進行全面消毒。同日發布的《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對海關部門、交通運輸部門等多個部門進行了明確分工。
針對進口冷鏈食品預防性全面消毒工作的最新部署,無疑頗具現實針對性:就在11月7日,天津新增本地確診病例1例,系天津海聯冷凍食品有限公司裝卸工人;11月9日14時,天津市新增1名無癥狀感染者,為貨車司機,曾到本地新增的第138例確診病例所工作的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海聯冷庫拉貨。面對新增確診病例,天津及時啟動應急預案,目前已進入戰時狀態。
本土零星確診病例的出現,是“新情況”,但依然是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范疇之內,不必過于恐慌。只要配合相關部門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和集中救治措施,就能夠及時遏制疫情的擴散。但這也再次提醒全社會,疫情防控之弦仍不能松。同時,這兩起病例都與冷鏈食品的裝卸、運輸有關,也為強化相關環節的疫情防控,再次敲響警鐘。
事實上,進口冷鏈食品環節的疫情風險并非首次暴露。上個月,溯源青島疫情時,中國疾控中心就首次證實接觸新冠病毒污染的外包裝可導致感染。而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6月以來的不到半年時間里,全國范圍內在冷鏈凍品中檢出新冠病毒陽性的事件至少已有10余起。11月7日,太原市也發現1份從天津港銷往該市的印度產冷凍帶魚外包裝箱樣品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
鑒于此,相關部門上個月底就發布了兩份技術指南,提出建立冷鏈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員工健康登記制度和健康異常報告程序,并要求對來自疫情高風險地區(國家)的冷鏈食品外包裝進行嚴格消毒。這一次,面對新的確診病例,防控部門明確要求進口冷鏈食品首次與我境內人員接觸前應全面消毒,這實際是因“疫”而變進行的防疫措施升級。
此次《方案》對相關部門作出了明確分工。如海關部門負責按規定開展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監測檢測;交通運輸部門負責督促指導進口冷鏈食品承運單位落實運輸環節的主體責任并實施相應消毒處理措施;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做好現場檢查和索票索證工作,并明確“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證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銷售”。
這種分工,其實就是防疫責任的合理分配。從既有防控經驗來看,我們當前防控成果的取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做到了防控責任環環相扣,如此才形成了全流程的閉環防控體系,起到了最大限度遏制疫情擴散風險的效果。面對當前暴露的新風險,理應把這種責任的科學分配和嚴格落實貫徹到底,不讓任何一個環節“掉鏈子”。
需要指出的是,升級對進口冷鏈食品環節的疫情防控措施,還得堅持好科學防控之道。如《方案》明確指出,對進口冷鏈食品裝載運輸工具和包裝原則上只進行一次預防性全面消毒,避免重復消毒,防止專為消毒作業實施掏箱、裝箱,避免增加不必要的作業環節和成本,影響物流和市場供應。這點在實際執行中,同樣要遵守好,避免“用力過猛”。
相關專家早就提醒,在外防輸入上,既要“防人”,也要“防物”。進口冷鏈食品防疫風險一而再地出現,提醒我們必須做到“防人防物”并重。同是在11月9日,上海新增1例確診病例,目前該病例的感染源仍未公布,但其在機場所從事的也是搬運工作。多起與“物”相關的零星病例的疊加,都表明了一點:對于“物”的風險,應有新的科學評估和防控應對。
責任編輯:王蒙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