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騰籠換鳥路線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 17:16 《商務周刊》雜志
去年以來的珠三角外資大撤離事件,讓廣東省政府痛定思痛,再次解放思想,打破發展中的低端路徑依賴。事實上,珠三角產業大轉移不只是港資或者臺資企業的轉移,也包括很多國有和民營企業的轉移。轉移,不是簡單的把珠三角的產業搬走,而是通過市場配置資源來解決結構性矛盾 “沉舟側畔千帆競,病樹前頭萬木春。”3月20日,記者在佛山采訪,試圖約見佛山市利達玩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謝煜光,了解去年8月該公司老板張樹鴻因“有毒玩具”自殺身亡之后的工廠善后事宜(參見《商務周刊》2007年12月20日一期文章《商人之死與中國制造之殤》)。謝煜光告訴記者,到3月底,工廠基本清算完畢,對于采訪則婉言謝絕,只是送給記者上述兩句詩。 在春天,這是很能給人以希望和力量的詩句。就在謝煜光忙著處理利達公司善后事宜的同時,萬里之外的人民大會堂,人們正討論珠三角產業如何走出低端化生存的路徑依賴。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給珠三角正在發生的變化做了解釋:“珠三角企業沒有出現大量外資撤離的現象。更好地鞏固三資企業和加工貿易企業,是廣東省政府未來要做好的事情。而其中很重要一條,就是做好產業的轉移升級。” 他還介紹說:“廣東正準備出臺新政策,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本省山區、東西兩翼轉移。” 醞釀三年的“騰籠換鳥” 產業轉移,在廣東省內部被稱為“騰籠換鳥”,這一戰略早在2005年便已提出。當年3月,廣東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廣東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試行)》。但3年來實行的效果并不明顯。 “產業轉移很考驗政府智慧,這項工作過去幾年進展不大的主要原因,是產業轉移觸及很多地方政府的既有利益,來自企業方面的壓力也比較大,各方都習慣了低端化生存,有了路徑依賴。現在時機成熟了,或者說是到了不得不加快推進的時候了。”廣東省經貿委工業處的一位官員對《商務周刊》說。該處是廣東省產業轉移的具體一線協調機構。 2007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漲價,工資成本上升,招工難,出口貿易受抑,政策頻繁調整,剛剛頒布實施的《勞動合同法》和“兩稅合一”新政……持續多年高速增長之后,珠三角這個世界制造業重地在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土地、勞動力、能源價格等大幅上漲的形勢下,如何繼續發展成為廣東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大抉擇。于是,加快推進產業轉移工作便成為一個重要手段。 “以上這些因素促使各方達成了難得的妥協和一致,特別是汪洋書記來了之后,提出了再次解放思想的口號,讓大家的目光寬闊了很多,不再守著自己的利益不放。”上述省經貿委工業處的官員說。 廣東省云浮市是典型的廣東山區城市,也是未來廣東產業轉移的重要洼地。該市主管產業轉移的副市長李堯坤對《商務周刊》介紹說,上一屆廣東省政府就明確了要推動產業轉移的工作思路。當時省政府意識到,外省的招商引資勢頭很猛,與其讓它自由流動到外省或者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不如由云浮這樣的廣東內地城市主動“接盤”,讓這些企業有序的留下,而不是無序的流出。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