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馮明
在俄羅斯內虛外困之際,中國救還是不救?誠然,這并不是一個有簡單答案的問題——救或者不救,各有利弊。筆者認為,救比不救好,適度作為比隔岸觀火更有利。中國應當提前研判形勢,設計救助預案。
油價下跌和國際制裁使得本已乏力的俄羅斯經濟更加雪上加霜。在國內,盧布大幅貶值,通貨膨脹高企,資本外流壓力巨大;在國外,美國白宮發言人近日表示,總統奧巴馬很可能將于本周內簽署新一輪的對俄制裁法案,德國總理默克爾也聲稱,對俄羅斯的制裁“仍不可避免”。俄羅斯經濟可謂內虛外困。
如果放在十年前,這些事件對于中國政府、中國企業以及絕大部分中國人而言或許非常遙遠,就像看小說或者看電影一樣,感覺與自己并不相關。但現在,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在俄羅斯內虛外困之際,中國救還是不救?誠然,這并不是一個有簡單答案的問題——救或者不救,各有利弊。筆者認為,出于以下十點考量,救比不救好,適度作為比隔岸觀火更有利。中國應當提前研判形勢,設計救助預案。
首先,中國是一個大國經濟體,對于大國而言,外交戰略至關重要。從外交戰略的角度來看,中國不應當在俄羅斯經濟內虛外困之際隔岸觀火,而應當有所作為。在官方的外交表述中,中俄關系被定位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這是最高級別的合作關系。另外,十八大之后提出要與周邊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建設打造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適度救助俄羅斯正是這種“親、誠、惠、容”外交箴言的實際體現,袖手旁觀則可能透支外交信任。
第二,反對救助最重要的一條的理由是成本過大,可能無法收回;但現在看來,真實的救助成本是可控的,甚至還可能會產生收益。油價當前是在下跌,盧布仍處于貶值壓力之下。但必須注意到,石油價格作為最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盡管價格有漲有跌,但從歷史中看大趨勢,下跌不是常態(圖1)。
即便頁巖氣革命和新能源技術在長遠來看能降低人類對石油的依賴,但在可預見的時期內,石油價格反彈仍是大概率事件。事實上,在OPEC擠出戰略的作用下,新增投資減少的影響不久就會體現在產量上。俄羅斯作為石油和其他多種重要能源資源品的生產大國,盡管其經濟在過去二十多年中跌宕起伏,但畢竟家里藏著聚寶盆,俄羅斯經濟終究會恢復正常。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案例可以部分佐證(圖2)。
短期的巨大波動和浮虧對于一般商業機構而言難以承擔,但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謀劃長遠,從中國國家利益的角度而言是合理的。當然,救助成本需具體測算,在制定相應計劃時需要充分設計保證安全。例如,考慮到未來俄羅斯放任盧布貶值和發生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在執行貨幣互換時可以考慮與石油購買合同掛鉤等措施予以預防。
第三,增加從俄羅斯的購油合同,看似是為了支援鄰國經濟,但同時也是在擴充石油儲備,還部分起到消化超額外匯儲備的作用。民間和公共部門的石油儲備是一個國家戰略儲備的重要構成部分。當前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一般標準;而外匯儲備則高達四萬億左右,超出最優水平,且投資收益率有限。
在油價走低的區間增加購油合同,順水推舟,支援了鄰國經濟;而且能將部分外匯儲備置換成石油儲備,消化部分超額外匯儲備,這從某種意義上這也相當于起到了增加收益率的作用。
第四,通過貨幣互換協議救助俄羅斯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雙邊多邊協議渠道是推進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渠道。中國已經與很多國家簽署了多項貨幣互換協議,而如果一旦有信號表明這些協議不能在關鍵時刻被付諸實施的話,則很可能對今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產生負面影響。
第五,今年七月巴西峰會之后,金磚合作正處于蜜月期。而當此俄羅斯經濟陷入困境之際,如果中國置之不理,那么金磚合作很可能陷入困境,籌建中的金磚國家開放銀行也可能短期擱淺。而重新建立共識、再啟動的過程可能是漫長而困難的。
另外,“絲綢之路經濟帶”等戰略構想日后也避不開需要俄羅斯的支持。相反,如果此時適度救助,不僅能夠鼓舞金磚國家合作的信心,同時也為今后更廣更深層面的南南合作夯實了基礎。
第六,救助俄羅斯實際上也是在支持中國企業。盧布貶值削弱了俄羅斯進口企業的美元或人民幣支付能力,而如果貨幣互換實施,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被俄羅斯用來增加從中國的進口,加強支付能力。
第七,如果俄羅斯經濟長期陷入衰退,也會波及到中國及中國經濟。而且從世界經濟的大格局而言,俄羅斯陷入衰退對中國的影響弊遠大于利。
第八,由于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今年我國的貿易順差和經常項目順差會高于過去幾年的平均水平。經常項目的擴大,也為救助俄羅斯提供了政策空間。
第九,有觀點認為,受美國政治周期的影響,美國會在烏克蘭事件的外交政策上揪住不放,因而俄羅斯的苦日子還在后頭。但實際上決定俄羅斯經濟走向的關鍵因素并不在于制裁等外在因素,而在于石油價格和內部經濟。美國政治周期對俄羅斯的影響不易被高估,據此反對救助的理由不夠堅實。
第十,即便認同“外交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即便認為今日的援助不一定會種下日后的感恩,但上述理由中的絕大部分都并不依賴于對方的感恩,而是站在我們自己國家利益角度的理性權衡。綜合這些考量,筆者認為,中國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對俄羅斯進行適度救助。而且考慮到市場預期和救助效果,快救比慢救好,主動比被動好。果斷、堅決的聲音更能向國際金融市場傳遞信心,成本更小,收益更大。
那么,如果援助俄羅斯,有哪些可能的方式呢?。
首先,最直接的是增加從俄羅斯的石油購買合同。上文已經指出這其實是在用外匯儲備置換石油儲備,不再贅述。
第二,通過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今年10月份,中國和俄羅斯剛剛簽署了為期三年1500億人民幣/8150億盧布的貨幣互換協議。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1500億人民幣/8150億盧布”是按照簽約時的匯價1人民幣=5.43盧布設定的,當前的匯價是1人民幣=9.83盧布,并不意味著中國已經損失了671億人民幣,因為貨幣互換協議尚未實際動用。
如果現在兩國政府決定動用貨幣互換,那么也是按照當前的匯價(1人民幣=9.83盧布),即中國央行[微博]給俄羅斯央行1500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俄羅斯央行給中國央行14745億盧布(1500*9.83)。未來,只要盧布的匯價不低于1:9.83,中國就不會從該項救助中受損。
第三,通過金磚國家應急安排。今年7月,金磚五國元首在巴西福塔萊薩簽署了《關于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的條約》。根據該條約,俄羅斯最大借款額180億美元。關于這一條約,有兩點需要澄清:
首先,根據規定,該條約需要五國國內程序都批準后再經過30日才生效。筆者在研究過程中查閱了金磚五國央行和外交部的官方網站,發現沒有資料可以證實該條約已經生效。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條約自簽署到現在僅有5個月的時間,參照國際慣例,大概率的情況是到目前為止尚未生效。
第二,即便條約已經生效,根據規定,最大借款額中有70%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IMF[微博])的貸款掛鉤,只有30%是“脫鉤”額度。也就是說,即便按照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在未獲得IMF貸款救助的前提下,俄羅斯最多只能從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中獲得54億美元的融資。按照出資比例,其中只有41%來自于中國。
而在美歐制裁俄羅斯的大背景下,IMF顯然不會輕易通過對俄羅斯的援助。也就是說,如果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生效且執行,中國的救助義務只有22億美元左右。而且這22億美元也是以貨幣互換的方式以交易當日的市場匯率進行的,如果未來盧布匯率高于執行貨幣互換交易時的幣制,中國還會從救助中收益。
第四,通過增加對俄出口,緩解通脹壓力。在盧布貶值的同時,俄羅斯國內也出現了通貨膨脹高漲、物價飛升的情況,一些地方的超市出現了搶購潮,不少生活用品面臨短缺。而盧布貶值使得從中國進口貨物的俄羅斯企業的美元支付能力或人民幣支付能力驟降。中國是服裝、家電等生活用品的制造業大國,有能力在這方面提供相應救助。
具體的做法有很多,比如通過進出口銀行向對俄出口的中國企業提供適度的政策扶持,再如通過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對俄出口的中國企業提供保障,等等。另外,貨幣互換協議也能部分起到增加俄羅斯進口企業人民幣支付能力的作用,“肥水不流外人田”,實際上也是在幫助中國出口企業。
第五,除了上述經濟方面的援助外,參與國際斡旋、通過發表聲明的方式向國際市場傳遞信心等也是可以考慮的途徑。美國國會已經通過了針對俄羅斯的新追加的制裁法案,但總統奧巴馬此前曾表示反對進一步制裁俄羅斯,除非歐洲也加入。
德國總理默克爾稱,“制裁本身過去不是、現在也不是最終目的”,但也強調,如果如果烏克蘭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制裁仍不可避免”。這表明,盡管當前在西方國家中贊成制裁俄羅斯的聲音是主流,但外交總是有回旋余地的。
即便最終制裁不可避免,中國也應當擇機進行斡旋,因為斡旋過程本身就是有價值的。當然,必須澄清的是,這并不意味著同意或支持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而是因為制裁和經濟惡化很可能會激化俄烏形勢,于解決問題無益。
(本文作者介紹: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供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青年研究員。曾任哈佛大學經濟系訪問學者。)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