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程實、錢智俊
基于環境治理對改革全局的正向作用,2018年中國環保政策仍將保持高壓態勢,并將通過綠色稅收、法律法規、監管體系改革等制度化措施,形成常態化的嚴格治理體系。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2016年7月至今,以環保督查、綠色稅收等措施為發力點,中國環保政策力度持續增強。十九大報告亦指出,在新時代下,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從經濟學視角看環境治理,我們認為,環保“嚴監管”不僅有利于生態文明,更在三個層面牽動改革全局,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第一,消除資源價格扭曲,加快要素市場開放,提振要素供給效率。第二,重塑市場機制對產能結構的調節作用,深化清理過剩產能,推動制造業升級。第三,增強國企混改的可行性與緊迫性,為混改落地打開機遇窗口。有鑒于此,我們認為,2018年中國環保政策仍將保持高壓勢態,并形成制度化的嚴格治理體系,環保“嚴監管”將成為新常態。這一趨勢并不僅僅利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從全局視角看,制造業高端化、消費升級、國企混改、新經濟等投資主題亦有望迎來新機遇。
第一,消除資源價格扭曲,加快要素市場開放。改革開放以來,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是推動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紅利。但是,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和資源稀缺性的提升,中國自然資源以及相關原材料的價格并未同步、充分地上升。在本輪金融危機的催化下,這一價格扭曲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桎梏日益顯現。其一,拖累經濟轉型。基于較低的資源價格,以擴大資源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難以被打破,阻礙了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步伐。
其二,加劇系統性風險。錯誤的資源價格信號,一方面引導資本向低效率、高消耗、弱潛力的產業盲目配置,形成了過剩產能和過高杠桿,另一方面則破壞了資源紅利的公平分配,加劇了兩極分化和階層固化,侵蝕社會安全網。
其三,延緩要素市場開放。由于資源公允價值和現實價格存在巨大落差,因此資源價格的市場化難以快步推進,否則一次性的價格跳升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和通脹穩定產生系統性沖擊。由此,要素市場的深化開放和一體化進程被迫放緩,要素供給的效率低下限制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面對以上三重桎梏,高污染和高能耗行業去產能、環保督查、綠色稅收等環境治理措施成為破局利器。就本質而言,這些舉措是將資源使用的負外部性(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重新納入資源定價,既推動了資源價格向公允價值的回歸,又在定價中合理化了資源紅利的分配,從而大幅消除了價格扭曲。2017年,中國自然資源和相關原材料的價格持續上升,與公允價值的落差漸次收窄,價格信號重新發揮調節作用,為資源價格向市場化軌道的切換創造了適宜條件,將加速要素市場的開放和完善。
第二,深化清理過剩產能,推動制造業升級。2017年,以信貸調控、行政問責等政府“有形之手”為主要工具,供給側改革在清理“僵尸企業”、淘汰過剩產能方面卓有成效,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未來,淘汰過剩產能將步入新階段,兩大挑戰正在顯現。
其一,去產能的精細化,即在過剩產能總體得到控制之后,細分行業、區域和時點的過剩產能如何識別和治理;在傳統行業產能結構優化的同時,如何預防新興產業由于投資過熱而產生的新過剩。
其二,去產能的長效化,即在本輪階段性、攻堅式的去產能之后,如何構建長效機制,以深化當前成果、持續抑制過剩產能的復生。然而,對于這兩大挑戰,“有形之手”力有不逮。一是效率低。較之于市場,政府部門難以及時、精確地判斷產能在哪些細分時點、行業和區域出現過剩,亦無法準確衡量過剩程度和調控力度。
二是成本高。長期依賴行政手段調控產能,可能形成新的市場扭曲和權力尋租空間,阻礙“放管服”改革的深化和微觀激勵機制的重塑。因此,在去產能的新階段,“有形之手”將向“無形之手”有序交棒。而資源價格上升至合理水平,正是啟動這一過程的第一步。上升的成本壓力將結束資源配置的逆向選擇,提高市場競爭效率,準確清理產業鏈各環節的低效率、高能耗企業,為高效率、高技術的企業擴展生存空間。
同時,長期穩定的資源高價門檻,將根本性地修正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決策預期,迫使其放棄拖延去產能、“比誰能熬”的博弈策略,轉而向技術創新、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尋求新的利潤空間,從而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從國際經驗看,美國克林頓政府時期,旨在降污染、提效率的環境技術倡議(ETI),與加速科技研發的先進技術計劃(ATP)、深化軍民合作的技術再投資計劃(TRP)互為支撐,并尊重了市場對產業結構的主導作用,最終共同促進了美國制造業的復興。
第三,打開改革機遇窗口,加速國企混改落地。20世紀末至今,以“抓大放小”的所有制改革方略為引導,國有企業逐步集聚于煤炭、鋼鐵、電力、金融、通訊等行業,主導著原材料、中間品和生產性服務的供給,形成了“上游國企+下游民企”的產業價值鏈。2017年,在供給側改革提振整體工業利潤的同時,去產能和環保督查導致的資源價格上升,也推動利潤向價值鏈上游移動,上游產業和國有企業的盈利改善更為顯著。
其中,2017年前三季度,國有控股企業的利潤同比增幅高達47.6%,領先于股份制企業的24.6%和私營企業的14.5%。這一政策效應正在從三個層面優化改革環境,為國企混改的落地打開機遇窗口。其一,改善國企財務狀況。得益于利潤的改善,國企具有更多的資金處理歷史遺留的債務壓力和冗員問題,走出“虧損—改革停滯—虧損加深”的僵局。
其二,提高混改定價效率。國有企業盈利能力和財務狀況的好轉,一方面提升了國企對優質戰略投資者的吸引力,改善資金引入的規模和質量,另一方面使國企股份得到更加準確、公允地價值評估,防止混改過程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和道德風險。
其三,優化地方政府決策。從國企改革的歷史經驗看,地方政府是最前沿的制度供給者,發揮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尤為關鍵。隨著2018年環保稅的開征以及未來資源稅的擴圍,地方綠色稅收體系將得到加強,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并與資源價格形成正向聯動。
在此激勵下,地方政府具有更強的意愿加快國企混改,以推動國企從“高消耗、低效益”向“高科技、高附加值”轉型升級,最大化單位生態成本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同時,地方綠色稅收亦有助于鞏固社會保障體系,為緩沖改革成本提供財政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機遇窗口之所以珍貴,恰恰在于其稍縱即逝。
在資源價格上升改善國企盈利的良好契機下,如果未能順勢實現國企混改的突破性進展,那么久拖不決之后,舒緩的財務狀況將滋生改革惰性,反彈的利潤空間將強化利益藩籬,從而倍增改革落地的阻力。因此,2018年將是本輪國企混改的關鍵之年,可行性和緊迫性交疊共振,混改落地有望提速攻堅,迎來實質性突破。
“綠水青山”牽動改革全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經濟學視角看環境治理,中國環保政策的加強不僅有利于優化生態文明和民眾幸福感,更將牽動改革全局,促進中國經濟的固本強基和轉型升級。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作出如下判斷:第一,環保“嚴監管”將成新常態。基于環境治理對改革全局的正向作用,2018年中國環保政策仍將保持高壓態勢,并將通過綠色稅收、法律法規、監管體系改革等制度化措施,形成常態化的嚴格治理體系。第二,中國經濟加快長周期筑底。
隨著排污成本和資源價格升至合理水平,市場機制將逐步接棒政府“有形之手”,完成精細化和長效化的過剩產能清理,中國制造業的高端化發展提速,具備技術創新、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的制造業企業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三,國企混改有望加速落地。本輪環保政策加強,在為國企混改創造適宜條件的同時,亦加劇了改革緊迫性。2018年,國企混改的落地有望實現突破,并涌現一批標桿性的改革范例。第四,從全局視角把握投資機會。中國環保“嚴監管”的新常態,并不僅僅利好環保和新能源產業,從全局視角看,制造業高端化、消費升級、國企混改、新經濟等投資主題亦有望迎來新機遇。
(本文作者介紹: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