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商銀行行長 劉曉春
劉曉春表示,一個信用卡客服的電話讓他感覺客服并不是給客戶添麻煩,反而會讓客戶感到安全。因為銀行在看護著你的卡。為客戶把控風險,實際上就是為銀行自身把控風險。
“劉先生,您好!我是某某銀行信用卡中心的某某號客戶經理。請問您今天晚上信用卡是不是有消費了?”電話那頭是男聲,廣東普通話。
“你好!是啊?!?/p>
“請問您是在什么地方消費的?大概消費了多少?”
于是我告訴他我在哪里消費,消費了多少。明白他主要是想知道我最大的一筆消費。
到香港工作后,我第一次有了信用卡。2000年以前,內地還只有準貸記卡。
當時是晚飯后陪妻子剛從SOGO購物回到小區樓下,接到了客服打到我手機上的電話。核對了一下資料后,客服說:“對不起,劉先生,給您添麻煩了?!彪娫拻炝?。
這個電話并沒有讓我覺得麻煩,反而讓我這個銀行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到家,我就開始琢磨這個電話的每一個細節。
首先,這是我接到的第二個信用卡客服電話了。第一個是不久前,我第一次刷卡,客服來核實是不是消費了。當時并不在意。今天這個電話,讓我感覺,客服并不是給客戶添麻煩,反而會讓客戶感到安全。因為銀行在看護著你的卡。為客戶把控風險,實際上就是為銀行自身把控風險。
其次,客服打電話是在我用卡的特殊環節。第一次是我開始用卡,他核實一下,此后再沒有電話。第二次電話,是因為我第一次有了一筆接近一萬元的消費。
第三,客服打我的手機,肯定是因為估計到,我剛完成了這筆大額消費不久,還在路上。第四,客服直接跟我講普通話,說明辦卡的客戶經理已經注明過了,這些資料都在電腦里。
同時我想,這家銀行的電腦系統應該已經很完善了,為每一張信用卡設定了幾個警戒線。只要卡的消費觸及到警戒線,就會自動提醒客服給客戶打電話核實,客戶的所有情況都展示在屏幕上了。以后的事情證明了我的這些分析。
當我的單筆消費突破一萬時,客服的電話來了。
當給妻子辦的副卡第一次消費,客服的電話又來了。
在香港,常有機會陪內地的朋友去購物,既有下班時間,也有上班時間。發現一個規律:凡是在上班時間的消費,客服都把電話打到辦公室;凡是在非上班時間的消費,都直接打我的手機。當我回到辦公室,秘書說銀行客服給你來過電話了。有一次我特意回了一個電話。客服說,不好意思,太麻煩您了,我只是核實一下您是不是在辦公室。這考慮的細心讓人嘆服!在上班的時間有消費發生,說明是異常情況。打辦公室電話,人在,說明卡可能被盜刷了,可以及時處理;人不在,說明卡主確實是在消費,也就不用打擾客戶了。
一天半夜被電話鈴吵醒,是妻子的來電,原來是她在歐洲刷副卡不成功。于是我第一次給客服打電話,接電話的是男生,說普通話。我說明情況后,他說,查了一下,我那張副卡有可疑消費,所以被鎖定了,具體情況不清楚。問我妻子在哪個城市,有什么聯系方式,他們與她聯系。過了一會電話來了。他告訴我,我妻子是在哪個城市的什么店購買首飾等,因為額度比較大,所以被鎖定了。現在核實了,很快會開通的。
后來才知道,許多銀行信用卡系統,對珠寶、手表等奢侈品店都設有警戒線,尤其是異地消費,只要消費額度稍微大一些,不管有沒有授信額度,都會被臨時鎖定,等核實后再開通;也有的客戶出國前預先告知銀行,以免臨時核實的麻煩。這一方面是防止客戶信用卡被盜刷,一方面是防止洗黑錢。
另一家銀行每年一月份都會寄給我一份清單,列出我上年刷卡消費的分布情況,比如看電影,購買書籍、化妝品、衣服飾品和食物,旅行等。雖然那時還沒有大數據、云計算等金融科技,也沒有客戶畫像這樣的新名詞,但實質性的事情,銀行一向是在做的。無論用什么工具和技術,風險管理的基本邏輯不會變。
當時享受到這樣的信用卡服務,讓我這個銀行人贊嘆不已,深感內地銀行的精細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十多年過去了,現在內地銀行的客服,雖然各家銀行互有差別,但服務是越來越好、越來越細致了。反而是香港的這家銀行,在我第二次去香港工作的幾年中,印象里再也沒有過這樣的查詢電話,感覺服務也大不如前了。是因為有更好的風控技術,不需要原來那種靠客服電話核實的手段了,還是香港信用卡的使用很普遍,第三方支付對信用卡的沖擊遠沒有內地明顯,銀行沒有提升信用卡服務水平的壓力?
為客戶服務,對銀行來說,不僅是提供方便,同時也是營銷,更是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在服務中不知不覺地管理了風險,同時給客戶以安全感,才是高水平的風險管理。那種以放棄風險底線為客戶提供方便的服務,根本就不是服務,是對為客戶服務的錯誤認識。
現在都把銀行提供的業務和服務稱為“產品”,主要是引進了商業企業的營銷概念。但銀行的產品與一般商業企業提供的產品不同。一般的產品,買賣完成,營銷服務就結束了。而銀行的業務和服務是持續性的。比如存款,從存入銀行的那天起,銀行要為客戶一直服務到客戶把存款連本帶利取走并銷戶為止。
傳統上,信用卡的收入,主要是結算手續費、年費和貸款利息。其中,結算手續費的成本由商家承擔,收入由銀聯等清算機構與銀行分享。支付手段是信用卡實現的?,F在的第三方支付,是把支付和清算結合到一起了;年費是銀行收的;貸款利息,就是持卡人沒有在結算日及時還款而產生透支的利息。這是信用卡業務的主要收入,三項收入的分布比例一般是3:3:4。
想增加收入,必然要對客戶進行分析。銀行信用卡業務,也像其他業務一樣,會對客戶進行分層管理。所謂高端客戶,當然是有錢的客戶。于是有金卡、銀卡、普通卡。后來感覺高端客戶層級很多,于是又有了鉆石卡、白金卡、黑金卡。
然而,就信用卡業務而言,這些高端客戶一定是好客戶嗎?未必。高端客戶有很高的授信額度,但他們很少自己刷卡消費,因此沒有多少手續費的分成。另一方面,高端客戶往往沒有時間關注還款日期,一般都是與借記卡綁定還款,所以銀行很少有機會從他們身上賺到透支利息。但是,真正產生大額風險的又往往是這些高端客戶。
信用卡客戶,除了以收入高低來區分外,還可以分為高貢獻客戶和低貢獻客戶,專業上一般稱為高頻客戶和低頻客戶,這是按刷卡頻次分的。但我覺得還不夠全面。那么,什么樣的客戶才是高貢獻客戶呢?所謂好客戶或高貢獻客戶,一是經常刷卡消費的;二是馬大哈,有錢還款,卻經常忘記及時還款的;三是月光族,經常需要透支,很快又能夠還上的。
當然,這樣的劃分,只是針對信用卡業務的貢獻度。高端客戶對信用卡業務的貢獻或許比較小,但對一家銀行來說,卻是大的。這時,信用卡業務就是為高端客戶提供綜合服務的一個手段。銀行的其他業務也可以這樣看待。一方面每一項業務都有適應的客戶群,另一方面又能為其他業務提供支撐與幫助。銀行營銷既不能漫無目的地胡亂營銷,也不能無視綜合效益地單獨營銷。
現在銀行信用卡業務的收入結構有了很大的變化。年費可以忽略不計,刷卡手續費收入只占10%左右,透支利息收入約占20%,70%左右是分期利息收入。這說明,隨著業務的發展,信用卡的服務功能在擴展,客戶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那么,對客戶的分類也要有相應的變化。
信用卡業務的定義是,無抵押個人消費貸款。然而,客戶往往感覺不到這是貸款,實際上這是建立在支付和結算服務上的貸款。銀行發卡過程就是授信過程;客戶刷卡消費就是用信過程,或者說客戶支付過程就是銀行放款過程。這一切是建立在銀行賬戶功能的基礎上的,即使是一般意義的貸款,也是通過銀行賬戶的支付清算完成的。
為了提高信用卡的清算效率,有了銀聯、VISA等第三方清算機構。他們提供的服務,為持卡人、商戶、銀行清算提供了方便,大大促進了信用卡業務的發展,形成了一個新的業態。但他們的服務,依然建立在銀行賬戶功能基礎上。現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為客戶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支付方式,形成了新的業態,本質上依然是建立在銀行賬戶功能基礎上的。
在銀行的發展歷程中,銀行的業務始終在變化。不斷有新的業務產生,也不斷有一些業務消失,更有一些放棄或外包了,比如金庫。但是,銀行業務的根本卻是不變的,即賬戶功能、信用提供、風險管理。因此,只要圍繞著這些核心功能,銀行可以為客戶、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形形色色的產品與服務。
在現今新的技術條件下,人們認為信用卡將被新型的第三方支付所取代,甚至銀行都會被它們所取代。至少從目前世界范圍看,信用卡還不會在廣泛的領域被取代。但對于銀行來說,在一定條件下,信用卡并不是不可以放棄的,沒有了信用卡銀行自身也不會被取代。銀行可以在賬戶功能的基礎上,為個人提供無介質的、靈活的支付信貸產品。這個產品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方式一樣方便快捷,關鍵是,在支付的同時客戶可以享受信貸服務。
(本文作者介紹:浙商銀行行長)
責任編輯:楊暢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