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張斌 原載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
在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改革的過渡期內,尤其重要的是不要激化矛盾,其中最大經濟保障就是穩定的通脹率,資源充分利用。如果經濟陷入嚴重的通縮,企業利潤和投資會垮掉,勞動力市場會垮掉,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會垮掉。
從近幾十年來宏觀經濟學研究和各國貨幣政策操作實踐來看,貨幣政策要不要收緊有兩個半標準。一是通脹,二是就業和增長,還有半個是金融穩定,這兩個半標準都不支持目前中國經濟形勢下收緊貨幣政策。美聯儲加息和防治壞杠桿更不能成為加息的理由。
標準1:通脹
這是絕大多數國家貨幣政策調整要考慮的首要因素,一些發達國家甚至把通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單一目標。通脹也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執行中的關鍵目標。
通脹有很多指標,理論文獻當中所指的通脹一般是GDP 平減指數,各國貨幣政策當局政策操作當中主要關注的通脹指標是CPI指數。剔除了食品和能源價格波動的核心CPI因為過濾掉了短期波動往往能更好反映需求變化趨勢。
以目前的CPI和PPI價格水平來看,貨幣當局不需要加息。2017年12月,中國核心CPI同比增速和經季節調整的環比折年率增速分別是2.2%和2.3%,這對貨幣當局是比較理想的價格水平。從運行趨勢上看,2015年4季度以來核心CPI就顯露出了持續緩慢上升的態勢,至今已經持續9個季度。
PPI因為較CPI覆蓋的商品籃子小且波動劇烈,對貨幣當局的參考意義小于CPI,考慮到中國經濟中工業部門占比遠高于發達國家,PPI變化更密切地關系到企業利潤和經濟景氣程度,對PPI的關注也很重要。PPI與CPI相比波動更大但是走勢軌跡大致一致,2015年4季度以來PPI開始從底部持續回升,目前保持在較高水平但已經顯露出下行勢頭。
未來價格趨勢下行概率更大。貨幣當局是否需要加息關鍵還是對未來價格走勢的判斷。基于經濟運行短周期、基于對主要需求方力量變化的預測,以及主要工業品現貨和期貨比較三個維度來看,未來價格走勢趨勢下行的概率更大。
過去十多年的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當中存在3-4年左右一起一伏的短周期。以房地產價格、PPI為代表的價格類變量的短周期運行軌跡最突出,對這個現象背后原因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參考我們此前的文章“發現中國經濟短周期”。
房價增速是領先指標,無論僅憑肉眼觀察還是使用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都能看出房價增速領先中國的PPI增速和CPI增速。本輪房地產市場銷售增速和房價增速的高點已過,都在下行通道當中,未來CPI和PPI價格趨勢下行的概率更高。本輪CPI和PPI從增速低點到現在也已經持續了9個季度,從過去幾輪短周期的經驗來看,價格增速下行概率更大。
從需求方來看,重點是對未來投資和出口需求的判斷。投資需求當中,盡管房地產市場去有了比較徹底的去庫存,但房地產銷售下降在所難免并且會拖累2018年的房地產投資;近期內政府對于加大基礎設施投資沒有動力,政府廣義赤字增加以及資管新規對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帶來了壓力;制造業投資持續多年的下降局面在2017年有明顯緩解,但在中國經濟整體處于從制造到服務經濟結構轉型大背景下,制造業投資大幅反彈的概率微乎其微。
出口在未來幾個季度還會維持較好的局面,但是目前全球經濟景氣程度已經達到2010年以來的高點,未來貨幣政策收緊和景氣程度小幅下行的概率更大,中國出口增速邊際上很難再進一步提高。綜合來看,2018年總的需求增長動能是高位下行格局。
此外,一些工業品現貨和期貨市場價格差也反映了市場對未來價格的看法。動力煤、螺紋鋼、塑料、瀝青等眾多工業品目前的價格都高于2018年中期貨價格,市場對工業品未來價格看跌。
一種流行的觀點是前期PPI有大幅上漲,會傳遞到工業部門下游產業和更廣范圍的CPI,所謂成本推動型通脹。如果終端需求沒有實質上升,調整方式并非上游工業原材料價格上升傳遞到終端商品上升,而是上游工業原材料價格下降。如果供給端沒有新的顯著變化,判斷價格走勢的重點還是需求端變化,而需求端的變化并不樂觀。
標準2:就業和經濟增長
大多數情況下,通脹、就業和經濟增長走勢是同一個方向,這個標準和通脹標準不打架,但是觀察就業和經濟增長情況非常有必要。由于中國經濟趕超過程中快速的結構變化、數據可靠性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計算中國GDP產出缺口的可靠性不高。用最簡單的HP濾波計算中國的產出缺口,發現目前中國經濟增速稍高于潛在增速0.3個百分點,產出缺口處于收窄過程當中。就業市場方面中國還沒有發布高質量的失業率數據,制造業PMI和非制造業PMI中的從業人員指標均低于50,且處于緩慢下行通道中。
標準3:金融穩定/資產價格
這只能算半個標準,貨幣政策是否應對以及如何應對金融穩定/資產價格目前還有很多爭議。傳統觀點是監管政策解決金融穩定問題,貨幣政策應該專注于通脹和經濟增長目標。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學界和政策制定層開始反思傳統觀點,即某些特定的貨幣政策環境下,盡管物價和經濟增長在目標范圍以內,但可能成為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溫床。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宏觀審慎類的政策避免系統性風險,貨幣政策如何作為難有定論,應對系統性風險的主要工具還是宏觀審慎政策。
中國的系統性風險判定很有爭議
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杠桿率快速攀升,進入2017年以后開始企穩。中國的杠桿率上升,并非金融危機前美歐國家居民部門加高杠桿透支消費或者購房,也不是很多新興市場經濟那樣基于樂觀的預期過度投資,而是政府在經濟增速快速下滑和通縮壓力下的保增長舉措。中國政府主導的杠桿率上升,更像是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政府加杠桿抵御通縮,而不是金融危機以前發達國家居民部門主導的杠桿率上升。忽視杠桿率上升的背景、原因和結構,忽視應對危機的能力比較,僅從粗略的國際對比泛泛而言杠桿率上升會引發金融危機沒有說服力。
十次危機九次地產,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嚴重泡沫應該在貨幣政策決策的關注范圍以內。從住房收入比的角度看,中國一線城市房價非常高,高房價背后的主要扭曲部分主要來自土地供應、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發展滯后,而并非來自于需求方的過度投機。事實上由于各種嚴格限購政策,投資者沒有辦法在房價高企的一線城市利用高杠桿從事大規模的投機,購房者使用的杠桿率也很低。這種情況下,高房價帶來的問題主要是妨礙了居民福利改善、妨礙了城市化進程等對實體經濟的傷害,而不是金融資產價格泡沫。
美聯儲加息不成為支撐中國加息的理由
市場上非常流行的一種看法是美聯儲處于加息周期,如果中國不跟隨加息將面臨資本外流,威脅宏觀經濟穩定。美聯儲處于加息周期,歐元區和日本則繼續保持寬松貨幣政策,歐元區和日本的資本項目開放程度遠高于中國,為什么他們不擔心資本流出呢?如果資本凈流出,貨幣也會隨之貶值,歐央行和日本央行樂于看到這種變化。對中國也是一樣,如果美國經濟大好特好,好到美聯儲加息超出預期,中國經濟相對美國經濟那么好,人民幣根據市場供求變化貶值就好了,不需要通過加息讓中國經濟進一步降溫。借助于反映市場供求變化的匯率調整,資本流動會自發恢復平衡,貨幣當局則無需干預外匯市場,貨幣獨立性保持在貨幣當局。
治理壞杠桿更不能依靠貨幣政策收緊
還有一種流行的看法是寬松貨幣條件會讓更多信貸資源進入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和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這些部門的效率不高杠桿率卻很高,寬松貨幣政策環境助長了壞杠桿。且不論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和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是否都是效率低下,中國目前經濟發展階段是否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假定這些都是壞杠桿,應該用貨幣政策松緊應對這類問題嗎?
貨幣政策目標是穩定物價和貼近經濟潛在增速,保持資源被充分利用。結構性政策目標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經濟潛在增速。貨幣政策不管資源利用的效率高低,這是結構性政策要關心的問題。之所以要這樣區分,是因為保持資源被充分利用目標本身就足夠重要了,而貨幣政策工具又恰恰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最佳工具。如果貨幣政策目標還要兼顧資源配置效率問題,結果會怎么樣?為了減少資源流入效率低的部門,貨幣政策更加收緊,結果是貨幣政策工具不僅收緊了低效率部門的資金條件,也同時收緊了高效率部門的資金條件,殺敵八百,自損三千。效率未必改善的同時,資源也沒有被充分利用。
中國經濟度過了工業化高峰期,經濟發展模式需要轉型,需要推進大量的改革。給定社會各界對改革內容的嚴重分歧,改革需要很長的過渡期。過渡期內尤其重要的是不要激化矛盾,不激化矛盾的最大經濟保障就是穩定的通脹率,資源充分利用。如果經濟陷入嚴重的通縮,企業利潤和投資會垮掉,勞動力市場會垮掉,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會垮掉。
2014-2016年期間企業利潤低迷,投資低迷,企業真實債務快速上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低落,這些現象背后的重要原因是PPI持續大幅下降。進入2017年PPI大幅反彈以后,企業利潤回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也馬上回升,杠桿率也因此企穩。這段經歷再次提示了我們避免通縮的重要性。保持通脹穩定和資源充分利用,也是保持了社會穩定和民生穩定,保持了信心,給改革留下更充裕的時間窗口。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原主任)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