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莫開偉
據媒體披露,2017年以來,銀行存款增長乏力尤甚于往年,特別是居民儲蓄、企業存款同比大幅少增。銀行存款分流雖暫時會對銀行經營帶來不利影響,但從長遠看,可讓銀行減輕負債,加速銀行業的重新洗牌,為銀行機構優勝劣汰創造條件,最終消除目前我國銀行機構有可能潛藏的巨大金融風險隱患,為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奠定堅實基礎。
據媒體披露,2017年以來,銀行存款增長乏力尤甚于往年,特別是居民儲蓄、企業存款同比大幅少增。據央行數據顯示,2017年1至11月,居民儲蓄新增3.82萬億元,相較于去年同期新增4.54萬億元,今年前11月儲蓄少增超7000億元;且自2017年以來,銀行存款增長乏力十分明顯,居民儲蓄、企業存款均同比大幅少增,商業銀行“拉存款”的任務也加大。
出現存款增幅下降的現象,基本符合商業銀行的判斷,據銀行機構人士普遍反映,今年的存款業務開展更顯嚴峻,而且在他們看來央行公布的數據還難反映真實真情,認為今年減少的額度起碼應超萬億元。
單純從銀行經營角度考慮,存款減少對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能力確實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因為放貸規模要受資本充足率限制,在存款大幅減少情況下銀行放貸意味著要消耗更多的資本;而且,存款減少會影響各種業務的擴張,有可能導致經營效益的下滑。顯然,存款減少最嚴重的后果就是可能會導致商業銀行對實體經濟支持能力的下降,對緩解中小微實體經濟融資難帶來不利影響。
當然,目前銀行存款下滑也是特殊經濟時期的一種正常反映,不值得大驚小怪:
一方面,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日益趨緊引發銀行存款的正常消耗。2016年末推出的“限購”、“限貸”政策下,銀行提高首付貸款比例,會使得購房家庭付出更多的首付款資金,甚至“限購”下無法從銀行融資而選擇全款買房。這會消耗居民家庭大量的儲蓄存款,居民儲蓄由此被逐漸消耗。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商品房銷售雖然增幅放緩,但仍創下歷史新高,1至11月份,商品房銷售額達11.55萬億元,增長12.7%。該數據已接近2016年全年11.76萬億元的商品房銷售額。尤其,購房首付比例提高更會消耗掉銀行存款,據機構測算,即使首付比例只提高一成,居民存款就要多付出10%的資金,將消耗掉千億的儲蓄存款。這是造成銀行存款減少的首要動因。
另一方面,房貸利率提高也是消耗銀行存款的重要“頑兇”。根據融360數據,2017年11月全國首套房貸款平均利率為5.36%,相當于基準利率1.09倍,同比上升20.72%。房貸利率上升都讓居民多付出真金白銀,而這些真金白銀大都來自銀行儲蓄存款。
再一方面,今年股市走勢有所好轉,也是分流銀行存款的一個重要原因。股市與銀行存款是一個“蹺蹺板”關系,此高彼低,這為歷史上資本市場走勢與銀行存款升降所反復證明了的真理。2017年,以藍籌股為代表,A股迎來一輪上漲。截至12月26日,滬深300指數上漲22.46%。這都會將居民投資興趣引向股市,加速銀行存款的分流。此外,互聯網金融的日益勃興,在很大程度上也分流了銀行存款。據資料,截至2017年9月末,余額寶規模為1.56萬億元,環比二季度末增加8.93%。這一規模超過招商銀行今年中的個人活期存款1.04萬億元和個人定期存款3342億元之和。
然而,對銀行存款大幅減少的現象,切不可人為過度夸大其有可能帶來的金融危害,應以科學、客觀、理性、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銀行存款減少現象;從當前經濟發展現實看,銀行存款增幅下降其實并非壞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一種好事,是一種積極、可喜的金融變化現象:
首先,它標志著廣大普通民眾投資理財意識的覺醒,不再將財富終生信托給銀行,免遭財富縮水之苦。我國銀行存款利率絕大部分時期低于物價上漲指數,實施的是負利率政策,而民眾將存款從銀行抽走投向其他理財領域,是投資理財意識的覺醒,既可為民眾帶來實惠,也可為日益老齡化的中國社會積累財富,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因而,這是一種好事,應該加以適當的引導,讓民眾將自身辛苦積攢下來的更多的“養老錢”、“救命錢”投向更多保值增值的投資領域,消除今后生活上的一切后顧之憂。
其次,它為中國資本市場走向繁榮、為提高實體經濟直接融資比例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變持續幾十年中國金融市場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舊格局。銀行存款利率低而存款增量卻年年穩坐釣魚臺,其實很不正常,這是受中國資本市場制度不完善及資本市場各種亂象讓投資者擔憂、投資信心不足造成的結果;而隨著資本市場基礎制度設計的不斷完善和出臺、監管當局的監管手段和措施的不斷嚴厲,資本市場可信賴、夠安全的環境已經形成,必然會將資金從銀行存款市場吸引到資本市場,這無疑是一個好現象,可極大地減少實體經濟融資環節和融資成本,也是中國實體經濟未來融資必須要走的正確之路。
再次,可增強銀行經營的危機感和憂患感,推動其加快經營方式的轉變,有利于銀行加快從傳統存貸款業務經營向中間業務經營轉軌,大力發展輕資產、低資本業務;更可讓銀行保持理性投資行為,消除盲目擴張規模尤其是將過多資金進行監管套利及脫實向虛投向資產泡沫領域的傾向;同時,可督促銀行提高社會服務意識,消除各種不合理的“霸王條款”,自覺遏制各種亂收費行為,真正貫徹以“客戶為中心”、“客戶就是衣食父母”的經營原則,為商業銀行真正走向商業化正途奠定基礎。
第四,銀行存款分流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養分”,不斷豐富和發展我國的金融機構,加快金融業不斷向民營化、貧民化、普惠化方向發展,將金融惠民政策、金融產品發展豐富多樣化真正落到實處。目前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且隨著清理整頓深入,互聯網金融將不斷規范;若對其中經過清理整頓符合要求的機構發放正式金融經營牌照,加之監管制度完善和日常監管到位,互聯網金融無論如何都將因其高效、靈活、覆蓋面廣等優勢占居中國金融市場的重要席位;尤其它的金融產品比傳統金融機構豐富,對投資者更加具有吸引力,到時銀行存款可能還會進一步分流和減少,這應是不可阻擋的金融歷史潮流。
最后,銀行存款分流雖暫時會對銀行經營帶來不利影響,但從長遠看,可讓銀行減輕負債,卸下巨額、沉重的存款負債包袱,降低經營成本;更為有利的是,可加速銀行業的重新洗牌,讓一批吸存能力差、服務質量不高、經營效率低下、內控機制不完善、風險較高的銀行金融機構被淘汰出局,優化銀行業經營生態,為銀行機構優勝劣汰創造條件,最終消除目前我國銀行機構有可能潛藏的巨大金融風險隱患,為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暢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