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曾軍
P2P平臺的用戶對收益率極敏感,對平臺忠誠度并不高;只要出現新模式,擠壓利差,即使平臺非常努力,成功降低交易費用,整個系統也會崩潰。這種新模式即將破土而出,P2P如何善終是個難題。
編者按:新浪財經年度巨獻《理財評測室》第三季——“中國P2P企業評測”正在火熱進行中,P2P行業如何評測?歡迎各界賢達猛戳money@staff.sina.com.cn,各抒己見;查看評測標準;查看最新P2P評測報告及排名。
推薦閱讀:
一般 P2P的業務模式是:平臺搜集借款人信息,計算貸款額度、利率(加上各種費用,年息可達30%左右),轉手將債權賣給出借人(年息10%左右),并出具債權列表,列出債務人姓名、身份證號碼,借款金額、用途。利差留給平臺——當然,由于法律限制,平臺名義上收取的不是“利差”,而是“服務費”。
究其本質,P2P是把錢借給生人。這很逆天,帶來很多難以克服的難題,其表現就是交易費用高:
1、征信費用。即使仔細研究債權列表,P2P平臺出借人也不了解借款人。想知道一個生人的還款能力、還款意愿,談何容易!征信是大問題,目前的主流方法是“大數據”——這其實是條死路,成本高,不靠譜。
2、貸款傭金。尋找借款人,成本不低。線上要花錢買流量,線下要花錢雇信貸員。網貸平臺之間還有“飛單”,下家需要向上家付中介費。
3、理財傭金。說服人買理財,更難!平臺需要做大量的“增信”工作,讓理財客戶相信,平臺是靠譜的,買理財很安全。在法律上,平臺沒有義務也不能承諾保本保息,但是事實上又需要暗示用戶,銷售員不容易,傭金自然也高。
4、催收費用。無論是信用貸款還是抵押貸款,都有可能出現逾期、壞賬,催收也不輕松,也不見得有效。借款人欠的是生人的錢,壓力不大,手機一關,就消失在茫茫人海。
5、壞賬撥備。很多平臺會撥備向借款人收取名目各異的“保證金”,一旦有人逾期、壞賬,“風險保證金”賬戶墊付。如果壞賬失控,“保證金”費率會上升,“風險保證金”賬戶可能賠光。
6、運營成本。這跟其他公司差不多,不細說。 別看利差很大(20%左右),去掉上面這些費用,P2P平臺利潤并不豐厚,甚至大部分在虧損。
不過,P2P平臺的股東和高管們似乎并不著急,畢竟互聯網金融也算互聯網行業,可以先圈用戶,再談利潤。
可是這有前提:用戶有足夠黏性;利差不變,交易費用降低。這兩點都非常可疑:P2P平臺的用戶對收益率極敏感,對平臺忠誠度并不高;只要出現新模式,擠壓利差,即使平臺非常努力,成功降低交易費用,整個系統也會崩潰。這種新模式即將破土而出,P2P如何善終是個難題。
(本文作者介紹:社交金融創業公司CEO,北京大學醫學學士、經濟學學士。 )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