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沉靜Lily
存款保險制度建設對于民營銀行的生存是個關鍵,只有立足于存款保險制度,民營銀行等小金融機構才有可能與大型金融機構公平競爭。
近期,市場有關民營銀行的申請可謂是風起云涌,一波接著一波,包括傳統實體企業、電商等在內的各民間資本無不躍躍欲試,摩拳擦掌,都想將民營銀行的牌照盡快攬入懷中。監管層的密集表態,更是點燃了市場對民營銀行的激情。
就在兩天前,央行[微博]行長周小川在《求是》刊發署名文章稱,要適度放寬市場準入,支持小型金融機構發展。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關于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的決策部署以及國辦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意見,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引導其立足小微金融的市場定位。并繼續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據稱,存款保險制度已經起草完畢,目前在政府有關部門審定,有望近期推出。
上文提到的存款保險制度建設對于民營銀行的生存是個關鍵,只有立足于存款保險制度,民營銀行等小金融機構才有可能與大型金融機構公平競爭。
因為銀行“借短貸長”的商業模式,會不可避免的產生流動性風險,而存款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一旦擔憂存款安全,就會引發“囚徒困境”,從而造成銀行擠兌,而一旦遭到擠兌,即使資產負債表健康的銀行也不得不關門。而且這種流動性風險還會傳染給其他銀行和實體經濟,首先,一家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使另一家銀行的存款人和交易對手懷疑自己的銀行的流動性狀況,又開始對第二家銀行的擠兌……再加上,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時還會通過出售資產和收回拆借給其他銀行的資金來應對流動性需求,這樣又更加劇了流動性危機,波及整個銀行和實體經濟,形成了多米諾骨牌效應。
存款保險的意義就在于,銀行向存款保險機構繳納一定保費,為特定的銀行存款賬戶購買保險。在銀行破產倒閉時由存款保險機構向存款者支付全部或部分存款,保護存款者利益。從而能在事前防范銀行遭受擠兌的風險,還能防止風險向其他銀行和實體經濟的傳導。
其實說到存款保險,我們國家早就有了,像現在的國有商業銀行那樣,法理上是自擔風險,但事實上卻由政府財政兜底,在銀行倒閉或出現問題時政府會實施救助來保護儲戶的利益,公眾對政府保護存款其實是有預期的,這也就是存款保險,只不過這是隱性的存款保險,不像美國等國家實行的顯性存款保險機制,由法律和市場來主導且明確了納入保險的存款種類和賠付標準。
隱性的存款保險說白了就是“一切都是由政府買單”,因此商業銀行愿意承擔更高風險,甚至熱衷于短期投機,因為賺了錢是自己的,賠了錢是國家的。而且在隱性的全額存款保險下,處理銀行破產的責任完全由政府承擔,政府則出于對社會穩定的考慮,傾向于救助問題銀行,這既浪費資金,又損害銀行運行效率,進而影響社會資源優化配置。最關鍵的一點是,我國的大型銀行大多由國家控股,因此得到的隱性擔保遠遠高于中小銀行或民營資本主導的銀行,破壞了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發布,提出將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風險自擔”的民營銀行等金融機構。另據報道稱,全國首份地方版《試點民營銀行監督管理辦法(討論稿)》已完成報至銀監會,其中規定,民營銀行股東應承諾對銀行持續補充資本,在發生流動性風險時進行救助,并應承諾“風險兜底”。在銀行用資本承擔風險之后,股東對剩余風險承擔連帶責任,對存款人進行賠付。
“風險自擔”與“風險兜底”,都會給完全私有的民營銀行造成巨大的壓力,成了民營銀行設立的“緊箍咒”。因此,只有把隱性存款保險顯性化,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才是對付這個“緊箍咒”的有效法寶。唯有如此,民營銀行才能與大型國有銀行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公平競爭,小微金融才能真正有生命力,從而保持競爭能力和效率,促進金融業的整體健康發展。
(本文作者介紹:金融信息化研究員、CFA持證人)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