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按語:2021年底,筆者就自己2019到2021三年二元體制與經濟增長和穩定關系的研究,集中整理寫了四篇論文。今天摘編第一篇《從轉軌到并軌:超大規模二元體制經濟學的內在體系》第三節,作為《二元體制經濟學》專欄之三。
從已有的制度經濟學分類,國際上大體有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二元結構但向市場經濟邁進的發展中國家、計劃經濟國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轉軌國家。學界將中國也列入轉軌國家的行列。其實,中國的體制轉軌與蘇聯解體和東歐諸計劃經濟國家的體制轉軌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前者是多種所有制并存和計劃向市場漸近轉軌的國家,迄今時長已接近45年;后者是私有化并計劃向市場的轉軌,大多兩到三年間結束,是體制瞬時轉軌國家。因此,中國有著自己的特殊轉軌邏輯。
1.改革不是瞬時轉軌:先后有三個階段
從事物轉型發展變化的過程來看,漸近性改革的中國,分為三個邏輯階段:一是從計劃體制發育市場,擴大供銷和價格計劃管理與市場調節雙軌制;二是計劃與市場二元并存,期間可能顯現為反復和膠著螺旋式轉變的過程;三是計劃與市場并存的二元體制,向一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軌的階段。
首先,是從1978年到1999年計劃向市場發育生長的生產力釋放階段。這一階段中,一是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個人和企業有自己的經濟利益,重申按勞分配,企業可通過加強管理和努力經營獲得更多的營收。二是形成不同所有制共存的基本經濟制度,發育追求經濟利益的市場競爭主體。確定公有制為主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將個體私營經濟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允許計劃外銷售,形成價格計劃制定和供求形成雙軌制,在計劃外發育商品市場,并在1992年確立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明確了改革的市場化方向。
其次,是從2000年到2020年計劃與市場并存及其后期膠著的階段。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一是國內經濟體制向全球市場經濟體系接軌。增加了技術、管理和經營水平高的外資市場競爭主體;加入WTO修改法律法規,改革匯率、進出口貿易、企業會計和稅收等體制的改革,促使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市場經濟體系。二是形成市場準入和監管體系。撤銷諸多產業管理部門,取消企業注冊行業管理部門前置審批,競爭主體由工商局注冊登記和監管。三是形成市場經濟的宏觀管理部門。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進行年度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指導實施,財政部和人民銀行制定和操作財政和貨幣政策,形成國家的宏觀經濟調節體系。四是后期二元體制轉軌進退反復和膠著。能夠給所有群體帶來利益的改革逐步減少,而要觸及一部分群體利益的改革則越來越緊迫;供電、油氣、供暖、住宅、教育和醫療等競爭與壟斷并存,市場供給與公共服務之間也存在著錯位;影響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的戶籍及與之掛鉤的一系列體制沒有得到徹底地改革;各級地方政府進入21世紀以來,成立了大量的平臺公司,導致了市場體系的扭曲。
最后,是未來二元計劃與市場并存膠著向一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軌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為:一是所有制結構與市場機制耦合運行。對國民經濟體系扭曲部分進行試調,土地等國有和集體公有制不變,最終所有權和使用財產權分離,使用財產權確認權益、放開市場交易、延長使用年期和產權可以繼承,使土地房屋資產的所有制結構能夠與交易、定價、抵押等市場機制運行相耦合。二是形成一元土地房屋市場體系。消除土地房屋要素與資料、使用實物與資產分割的二元體制,建立統一、平等和競爭性的城鄉土地房屋市場。三是推進和完成一些重大的改革。如逐步改革地方土地出讓金財政體制,農民集體出讓土地和政府收取相關稅收。徹底放開戶籍管制并對促進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進行一系列的配套體制改革。四是建設現代國家管理體系。精簡和控制財政供養機構和人員的規模,按照三級稅基推進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體制改革,減少政權層級。建立科學和硬約束的體制機制,將上層建筑機構和規模嚴格控制在經濟基礎能夠合理負擔的水平上。
2.不是所有改革一次完成:市場化內容有先有后
從直觀上看,似乎產品銷售95%以上都通過競爭性的市場銷售,市場經濟體系就形成了。這是一種淺層次的思維。實際上轉軌國家的市場化過程,從物的內容視角包括三個層次:產品應該由競爭性市場銷售成為商品,勞動力、資本、土地應當由競爭性市場配置成為要素,土地和房屋應當允許市場交易、定價和估值成為有價值的資產。
首先,最早開始并基本市場化交易的是從產品到商品。在1978年前,原料、機器、車輛等生產資料和居民生活消費品是產品而不是商品,用成本加成法定價進行經濟核算,但計劃生產、定價、調撥和使用。雖然在農村集體與城市國有之間由于所有制的不同進行交換,但還是計劃定價,工農業產品之間的交易存在著價格剪刀差;而城鎮消費品供應方面,貨幣加票證、定量供應和低價銷售,與計劃招工、多就業和低工資相適應。一是啟動和發育產品市場。先行放開農貿市場交易,再是鄉鎮企業生產的一些輕工產品計劃外市場銷售,后來國有企業計劃生產的產品可以自主到市場上交易。二是消費和生產兩大部類產品,大部分全面放開市場交易而轉變為商品。改革撤銷了物資部,居民過去定量供應一般和耐用消費品諸如糧票、布票、彩電票等全部取消,除了油、氣、電、水、煙草等產品外,原料、機器和車輛等生產資料生產也逐步放開由企業自主在市場上交易。
其次,推進了要素從過去的計劃定價和分配,轉變為由市場交易去進行配置。一是資本要素配置改革方面,先是推進資金有償使用,放開借貸市場;又建立了深圳和上海證券交易所,并設立發展保險、證券、期貨、典當、擔保、信托、租賃等金融機構;承認并允許民間資金借貸市場的存在。形成了間接與直接、體制內與民間、區域與全國的多門類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二是逐步推進了勞動力要素市場化的改革。20世紀80年代后期,農村外出剩余勞動力大量從村莊和農業向外流動,其工資水平和進入退出由市場決定;90年代中期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的下崗、分流、再就業和合同制改革;到90年代末,大中專學生畢業從計劃分配工作到向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之間雙向選擇轉變,各地都建立了勞動力市場,允許勞務中介和派遣公司等設立。三是建設用地從無償供給到有償使用轉變,但形成了一個扭曲的土地二元配置體系。改革開放以來,20世紀90年代起,政府繼續從農村城郊集體征用土地,而對外商和民營企業建設用地進行有償協議出讓,隨后對所有商品住宅、商業和工礦用地進行有償協議出讓,20世紀初土地陸續改革為在地方政府行政壟斷一級市場上競價出讓體制。
最后,推進了一部分出讓土地和城鎮房屋等市場化、貨幣化和資產化改革。先是儲備擬出讓的土地以及開發商和工礦企業購置的建設用地,因可交易或者交易而得,成為了一次性投入性的資產(因住宅、商業和寫字樓等建成后,其所用土地一般無法進行二次交易,工礦用地不再使用后需要自然資源部門收回再由其拍賣,因此均失去了可交易存量資產的屬性)。城市中居民通過貨幣化改革獲得、房地產開發商銷售和居民已經購買的住宅,因可以一級由開發商銷售和二級由居民自主交易,是市場經濟意義上的資產。
3.試點起步、雙軌運行和逐步接近
中國特殊的漸近改革邏輯體現在這樣四個方面:一是產品價格和資源配置雙軌制。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啟動時,在資源和產品分配方面,國有企業的一部分投入品和產出品,由計劃調節供應,價格由行政確定;另一部分計劃外生產的產品,以及鄉鎮企業和農民自己生產的產品,放開由市場交易配置,價格由市場供求機制確定。從動態看,由計劃配置和確定價格的產品和要素在品種和數量上越來越少,由市場配置和確定的則越來越多。二是先有改革的創造性典型或者進行改革試點,再總結經驗制定頂層方案普遍推進改革。中央總結安徽和四川改革經驗并制定和完善方案,在全國普遍進行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走承包繳納、分地到戶、個人勞動、市場銷售和家庭營收的新路。三是區別增量與存量,進行差異化改革。比如在勞動力要素配置體制上,實行新進職工聘用雙向選擇、工資市場確定和能進能出等市場經濟新體制;原有中老年職工則保留部分固定工作和級別工資等體制。并且以時間換改革,以老職工退休消化的方式,逐步縮小舊體制的存量規模。四是先局部改革開放再全面改革開放。比如,在企業與政府的關系上,要從“政府興辦企業—直接管理經營—下屬企業向財政繳納利潤”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興辦企業—企業獨立經營—市場主體向政府納稅”的市場經濟體制改革。
(本文作者介紹:)
責任編輯:王翔
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文章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新浪財經的立場和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