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凜冬已至 還有多少銀行人在假裝干銀行

2018年01月15日11:49    作者:趙建  (0)+1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趙建

  凜冬已至,未來已來。金融周期末端,是資產端荒草蔓延的時代,更是負債端鄉關何處的時代。一曲愁腸唱斷,誰在枉然凝眉?

凜冬已至,還有多少銀行人在假裝干銀行凜冬已至,還有多少銀行人在假裝干銀行

  一、利率市場化下,存款立行是個偽命題?

  一篇“存款立行”的粗淺隨筆,突然火遍了朋友圈。有幾個銀行的朋友發來截圖,說他們行長把文章發到了管理層群里要求集體學習,商量如何打好存款攻堅戰。

  還有個大學同學專門打來電話,說我是他們行的“人民公敵”。因為這篇文章,總行要求提高支行存款指標。他和幾個支行長正一起喝酒商量怎么過來堵我家門口,但好像沒人愿意出路費。所以暫時我還算安全。

  一聲嘆息。難道大家只讀了標題沒讀內容嗎?看了這篇文章應該放棄存款情結,轉而追求客戶價值才對啊。標題黨時代,自己挖的坑自己埋。

  有個讀者的評論被點贊置頂?!按婵盍⑿惺莻€偽命題,存款是客戶對銀行服務的饋贈”。說的很有道理,在利率市場化時代,再按照利率管制時代的理念,按照銀行甲方的思維去要求客戶存款,那是對市場規律的蔑視或無知。

  利率雙軌制,在可市場化資金的包圍下,依靠窗口指導固守的基準利率存款,終將成為行將就木的沉舟病樹。有些銀行還在古董式的全民攬儲,但一些銀行已經依靠現代化的產品和服務萬木千帆了。

  無論怎樣,文章引起了大家的共鳴。事后想了想,一方面是因為標題黨,另一方面,文章的確用了點情緒,戳中了很多人尤其是一線銀行人的痛點。數了數三年寫了八十多篇專業財經評論,都比這篇專業嚴謹,卻沒有如此待遇。

  由于一些營銷和產品策略太具體,涉及到內部文件和版權問題,沒有辦法公開。所以文章顯得虎頭蛇尾,以及有些結構凌亂和節奏斷層。

  但核心主題還是比較突出:那就是在央媽變虎媽,銀監爸變狼爸的時代,銀行cosplay大投行和泛資管的蒙面晚會已經結束;老老實實做好客戶群,回歸經營貨幣的原生態才是正道。監管是一個輪回。你之所以為你是因為你的最初。

  因為,無論金融科技多么炫技,金融監管多么嚴管,世界第一加起來是歐美總和的廣義貨幣,總是要在銀行系統存續經營。

  當然廣義貨幣不完全等于各項存款,但基本上保持一致。好好把這一百多萬億的貨幣產能用足,就是三百多萬銀行人,對中國銀行業乃至全球銀行業的貢獻。

  作為剛需金融服務商,市場化對銀行來說意味著,不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模式都是假的。這樣來說,匆匆而逝的那些年,有多少銀行人在假裝干銀行。

  凜冬已至,未來已來。金融周期末端,是資產端荒草蔓延的時代,更是負債端鄉關何處的時代。一曲愁腸唱斷,誰在枉然凝眉?

  二、干的是對沖基金,還是商業銀行?

  如果不是嚴監管時代的來臨,如果依然是,貨幣潮水洶涌澎湃,利率中樞持續下移,銀行資產端長配超配政府資產(平臺+土地)鎖死信用風險,負債端從同業市場拿短期高波動低成本資金持續質押回購滾動加杠桿擴規模吃高頻低息差,那么銀行人躺著賺錢的模式可能還會一直維持下去。

  銀行人們都在披著大資管泛投行的外衣做同業業務。以至于有一次上課,一個童鞋問我經典的貨幣銀行學教科書里咋沒有同業業務這個模塊。我說教科書中的同業業務就是流動性管理。流動性、盈利性和安全性,并不是不可能三角。但中國商業銀行的同業業務卻將流動性異化為了盈利性,當年的同業之王何曾風光,如今是否應悔偷靈藥青天夜夜心?西方經典教科書里哪會有這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

  然而,所有帶有捷徑和訣竅的收獲,都帶有鴉片的屬性。平臺和房地產的資金饑渴,行業管制、合意貸款、窗口指導和分業監管等創造的套利空間,讓追求利潤和規模最大化的銀行蜂擁吸食同業這塊鴉片。所以有個外國同行不明白,打開中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為什么貸款占比不到一半,甚至有些只有三分之一。這還是家銀行嗎?同業業務,分明是在用銀行信用干對沖基金的活。但又無法像對沖基金那樣交易自由打破剛兌。

  故事還需要從頭說起。從大約八年前的某一天某一家銀行開始,銀行的盈利來源開始從辛辛苦苦的實體經濟存貸款模塊,轉向充滿江湖氣息在QQ群里上下求索在抽屜里暗藏海誓山盟的同業部門。金融市場部成為明星,同業業務成為主要的增量利潤貢獻來源。粗略來算,用占銀行不到10%的人財物資源,管理一半以上的表內外資產,貢獻著三分之一以上的利潤,而且也不用什么網點,占用不了多少資本,成本收入比和ROE都超高。打開賬面天量的浮盈,一片豐收季節盆滿缽滿的景象。

  在這種情形下,誰能堅守住誘惑?資本本來就是逐利的,股東的利潤壓力,政府的稅收壓力,自身的規模情結,房價不斷上漲下員工的薪酬要求。在同質化的行業慣例里,在高壓化的線性考核里,沒有獨立思考的銀行家。

  然而繁華終會落盡,產業總有周期。不知不覺中,同業資產不斷積聚膨脹乃至自生長,利率中樞已經觸及美國加息重定價后的中美利差底限。流動性日趨稀薄,交易開始在央媽公開市場操作的刀鋒上游走。當一個國家的貨幣市場,央行的官員被逼為交易員,貨幣政策的底牌都被看透,那么就意味著貨幣和信用的內生性增長機制消耗殆盡。也就是來自實體經濟的信用生產斷層,信用周期的維系只能依靠金融信用自身。

  比如,銀行發行同業存單買基金公司的貨基,基金公司拿貨基融來的資金買同業存單,然后銀行發行同業存單融來的錢繼續買貨基,基基單單無窮盡也。問銀行的交易員為何這么做,答曰花錢沖規模。的確,如果不降同業存單納入同業負債接受33%的比例限制,那么這種模式下規??梢詿o限放大。然而這種信用的增長,完全失去實體經濟的支撐。

  因為按照利息理論,借貸資本的利息應該來自產業資本的利潤分成。那么金融信用自身膨脹的能量來自何處,以維系這個正反饋機制持續下去?答案很簡單,來自央媽注入的基礎貨幣。2015年的股災匯災以后,央媽小心翼翼的呵護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和安全性,但不曾想被每年制定經營計劃都企圖跨越式發展的金融機構錯誤的理解為盈利性。

  一場史詩級的對賭悄無聲息的展開,所有的交易到最后都是在賺央媽的錢。基礎貨幣供給本來就在外匯流失的壓力下手忙腳亂,現在一幫壞孩子又在不斷的加杠桿增嵌套下嗷嗷待哺,而且看上去沒有止境。再慈祥的媽媽也失去了耐心。大仁不仁。監管一發怒,銀行資產負債表假的那一部分就發霉了。

  尖峰時刻終于來臨。當市場上,金融機構不約而同聯合與央媽成為交易對手的時候,金融體系也將變得脆弱不堪,灰犀牛影影綽綽。

  三、干的是廣義財政,還是商業銀行?

  負債端的故事余音未盡,資產端的故事才入木三分。資產負債表是一個平行演繹的故事,眼花繚亂的交易結構背后,都有著近乎相近的基礎資產。那就是地方政府平臺和房地產。

  美國次貸危機以后,世界各國共同采用量化寬松的政策進行反危機干預。雖然都是印鈔票,但中國的方式與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完全不同。

  美歐等采用的是單一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主要依靠中央銀行投放基礎貨幣。說到底就是資產負債表左右兩端同時增加記賬。左邊資產側借記各項資產,主要是有毒的房地產ABS和國債等,右側負債端記貨幣發行及金融機構的存準等。鈔票其實都根本用不著印,左右增加數字而已。

  如果說發達經濟體可以依靠成熟的中央銀行+發達的金融市場,投放基礎貨幣來實現危機后的貨幣救贖,那么中國依靠的則是龐大的商業銀行+財政紀律松弛的地方政府,通過投放廣義貨幣來拯救L型經濟的臺階式失速。

  這個時候,商業銀行承擔起了拯救中國經濟的使命。記得四萬億那年,多少銀行行長為了完成信貸投放指標,請客送禮央求企業貸款。而許多年以后,有一大部分資不抵債瀕臨破產的企業老板聲淚俱下:我們企業都是被你們銀行放貸給撐死的!

  從財務原理來看,自由現金流是有限度的。原本好好干主業的老板手頭突然多了幾千萬上億的自由現金,原來踏實干主業的想法開始起雜念。一念之間,產能的無序擴張,造成一地雞毛。

  于是以鋼貿為代表的中小企業信貸周期過后,在一片狼藉中商業銀行開始追求信用體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政府信用。具體說就是國企+地方債務+土地財政。

  中小民營企業的巨大風險,給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狠狠一擊。來自本能的保護性反應,使銀行的授信審批官們開始只信得過政府。

  或者說從市場客體信用,轉為兜底方和主體信用。信用評估的關鍵點不是授信對象的主營業務盈利現狀和前景以及財務穩健狀況,而是企業的背景及兜底方,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

  這兩者在風控模式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前者是對市場、行業、企業、產品技術和盈利前景等要素的艱辛而又專業的判斷。有家主要干中小企業信貸的銀行,客戶和風險經理的皮膚都黝黑,是天天跑企業和商圈曬出來的。

  而做政府類業務,只需要看看背景,哪一級政府來兜底,靠哪個地塊來抵押增信,坐在空調底下明亮的辦公室就可以完成整個作業流程。

  于是分支行開始慢慢發現,總行的審批偏好越來越鐘情于財政類業務。而市場化民營企業的業務由于涉及嚴密的財務分析和專業的市場前景判斷,有些高新技術企業還需要工科專業知識。抱著看不懂的業務不批的原則,貸審會通過的民營企業項目越來越少,通過的政府項目越來越多。

  這樣的審批偏好指引著一線市場人員也鐘情于財政類業務。與其費心費力風吹日曬的跑民營企業,不如跑關系找人情做幾單財政類融資。而且期限長金額大能沉淀存款,一單就可以舒舒服服的過幾年。

  于是,大量的銀行信貸資源開始蜂蛹進入財政體系。央企、當地政府的城投平臺醫院學校事業類單位地方國企及房產公司成為銀行的主要客戶。

  財政和銀行不是一個邏輯。前面說了財政看的是主體和兜底背景,商業銀行看的是專業風控能力。中國是大政府小市場,財政金融一定要做,但不應該成為核心模塊和戰略主導業務。

  因為財政金融業務對商業銀行來說可能造成三大主要后果:

  一是信用風險雖低,但加大了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政府類貸款動輒五年,有些要求七八年甚至十年。原則上這些長久期業務本身是屬于資本市場的。風險一價,天上不會掉餡餅天下也沒有免費的午餐。信用風險降低了但流動性風險來了。當利率上行時付出的拆借成本不一定比不良付出的少。當然貨幣寬松利率下行的情況下則是受益的。

  二是專業能力可能會退化。財政金融需要的是關系營銷,主體信用的判斷不需要太多的專業水平。專業人才會逐漸流失,關系型人才充斥。銀行最核心的能力——風控能力,可能會逐漸退化。

  三是風險偏好和企業文化有可能變形。穩健壓倒一切成為拒絕創新的托辭,無法較好的平衡風險與發展之間的關系??蛻羝ヅ淦髽I氣質,機關化官僚化,小銀行大企業病等問題都可能叢生。

  況且,在當前財政體制改革的大勢下,地方財政紀律越來越嚴格規范。投資端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兜底承諾被明文禁止,債務轉到銀行身上并不是不可能;資金端財政類存款集中化、專業化和招標化趨勢明顯,過去物美價廉的財政存款,可得難度和付息成本正在不斷提高。

  招行行長田惠宇曾大聲疾呼,我們干的不是銀行是財政。那年招行立志再次推進轉型做真銀行。如今,已經成為中國銀行業的優秀代表。

  四、干的是通道套利,還是投資銀行?

  商業銀行都有投資銀行模塊,幾乎所有銀行也啟動了投行化轉型。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在理念甚至在基因上有著很大的不同。

  從企業的微觀財務視角,投行關注的是企業的資本結構,解決股權和長債融資的問題,面向的是資本市場。在企業IPO和發債過程中,投行與企業客戶具有分成式的利益綁定,這取決于資本的認可。真正的投行是企業的財務管家。

  而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分成,從理論上來說來自企業的利潤,體現了實體利潤在借貸資本和產業資本間的分配。但現實則更傾向于利息作為財務成本,雖然分析師喜歡用息稅前利潤作為衡量企業價值的重要指標。

  這將導致,商業銀行與企業存在一定的對立關系。尤其是經濟下行期,銀行會緊盯企業考慮怎么抽貸退出。經濟好的時候,支行長天天給企業老板打電話,是為了一起喝茶;經濟不好的時候,支行長也天天給企業老板打電話,是擔心老板跑路。信用風險惡化,人心難免風聲鶴唳。

  投行密集的是人力資本,投行客戶經理往往對接的是企業的董事長和資本戰略。商行密集的是貨幣資本,其客戶經理對接的可能只是部門財務人員。對企業來說站的高度和角度也就不同。

  那些年銀行紛紛設立投行部,其實干的大部分是結構化融資。也就是通過設計通道來騰挪信貸資產。人才和機制決定了,銀行很難真正做投行。很多券商干的也不是真正的投行。通道業務,實際上就是經營許可證的折現,是監管套利尋租的市場化。而通道服務的主要對象,就是平臺和房地產。

  中國有兩個倍受指責但又離不開的行業,一個是房地產,一個是地方平臺。

  這兩個領域,由于受到財政紀律和監管部門的嚴格限制,并無法自由的獲得商業化的信貸資源。

  由此誕生了眼花繚亂的影子銀行和層巒疊嶂的交易結構,非標準化融資成為中國金融語言體系中的神秘一環。對于銀行來說,左手投行業務設計結構搭建通道,右手資管業務設計理財產品實現募資。閉環形成,螺旋式自生長。

  于是銀行打著投行的名義,做著繁瑣的材料文案整理和抽屜協議保管工作。而另一端的資管業務,則在剛兌的隱性承諾下,假裝代客。

  五、干的是商業銀行,還是資產管理?

  大資管盛世,不過是銀行信用的另一種延伸。理財賺的依然是期限和信用利差,否則代客才會有多少利潤,大頭都分給投資方了。

  資管業務的繁榮,是市場對利率管制的另一種反抗,是銀行對互金和非銀產品的無奈應對。同期限的理財和存款,利息匯報相差近300bp。這明顯違反一價定律,同一個商品,同一個市場怎么可能兩個價格?

  存款理財化勢不可當,保險、券商和基金等也紛紛加入理財行列,再加上互金等第三方機構,抓住利率市場化時代最后的契機,惡意提高定價龐式圈錢。銀行不斷做大零售理財和對公現金管理,自己革自己的命,相當于變相提高利率,也的確是無奈之舉。

  恰好在資產端或者投資端有大量的非標對接。大資金-大資產,大資管-泛投行的表外資金池和資產池打通,無論是影子的銀行還是銀行的影子,在銀行可見的資產負債表之外,構建了一個更加復雜、更加龐大的 金融大廈。只是這個大廈,沒有堅實的根基。

  而這個大廈快速的崛起,來自于中國特色的金融信念——剛性兌付。政府怎么可能倒閉?銀行怎么可能破產?這成為一大部分投資者的信仰。而這個信仰,直接導致中國的金融資產無法實現真正的風險定價和風險出清。微觀上則導致缺乏真正專業的風險管理人才。和前面提到的邏輯一樣,投資者關心的是姓社還是姓資,而不是產品背后基于專業深入調查得到的風險認知。

  既然是剛性兌付,既然無法實現風險隔離,那么就仍然是銀行信用。理財,不過是變種的、可以實現市場化定價的存款而已。其實我們一直好奇,當初說好的利率市場化實現后,理財就消失的現象怎么沒有實現?邏輯推演非常完美啊。

  當然也是因為中國特色。沒有了存貸款利率管制,我們還有個窗口指導。在中央銀行學貨幣政策工具箱中作為跑龍套的窗口指導,在中國的貨幣政策工具箱里成為了主角。這個主角,說不破、道不明。

  政策層對這一切看的很透,所以才推出資管新政,一心想打破剛兌,建立現代化的金融體系,與國際金融體系接軌。再中國特色,也要遵守金融和銀行的基本規律。但我們通過情景模擬分析后認為,打破剛兌、凈值改造、消除錯配這三大核心舉措,在實施起來存在極大的技術性障礙,而且極易誘發系統性風險。不排除此次新規有雷聲大雨點小的嫌疑,但資產管理未來的發展方向已經指明。

  六、反思傳統經驗和中國特色,追求專業銀行的普世價值

  原來不準備寫這一部分,因為這是另一篇獨立大報告,關于實踐建議的方案。主要內容是討論如何將中國特色與銀行的基本原理相結合,形成可落地的有實踐價值的舉措。

  但我們堅持認為認識和理念,是銀行人做真銀行的前提。如同醫療,其實最重要的是診斷。但有多少人沒有耐心去思考和分析,就急于想知道答案。不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告訴你答案也不會真正理解。相反,把問題想清楚或者底層邏輯想清楚,行動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會行動的是動物,能思考的則是人,有資格發笑的只有上帝。

  經濟上行期,銀行人往往把跨越式發展的成功,歸因于個人經驗和中國特色的行動邏輯,輕視甚至蔑視外資行在管理上的先進經驗。比如獨立審批制,比如系統化的資產負債管理,比如研究和戰略驅動型的經營計劃模式,比如精細化的成本管理和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激勵等。

  多少銀行人,把上行經濟周期和寬松貨幣周期帶來的系統紅利,當作中國特色的勝利果實。但一旦處于經濟下行階段和遭遇規范化的監管,就會付出較大的代價。

  對于銀行來說,并不是走多快,而是走多遠。流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平衡,是一個優秀銀行家的核心價值。西方發達國家的商業銀行,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十幾個經濟周期,所沉淀下的現代商業銀行體系,并不是擺設。

  但問題是,在西方現代商業銀行體系與中國的商業銀行之間,并不缺乏戰略專家,而是缺乏一個能有效糅合兩者的“轉型工程師”,或者說一個能深入理解現實約束條件并在約束條件下推動銀行技術曲線外移,從而與社會主流的金融偏好曲線相切的“組織架構師”。

  實際上,當前以推動銀行轉型為主業的全球著名咨詢公司,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他們有現代商業銀行的行動手冊,但并不完全理解其客戶難以擺脫的路徑依賴和意識形態。進化需要時間,需要代價,需要淘汰和凈化。

  因此中國銀行業的現代化改造,需要全體銀行人的覺醒和反思,尤其是管理層的徹底“洗腦”。從假裝干銀行到真正干銀行的轉型,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能力,更多的是對金融規律的敬畏。下一代中國銀行家,一定出自具有實踐洞見、求知熱情和迭代式學習能力的謙虛而有溫度的銀行人。

  (本文作者介紹: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山東省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山東大學碩士生導師,聞道智庫學術顧問,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青年學者)

責任編輯:張文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意見領袖官方微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人大教授狠批張五常、吳敬璉等經濟學家鼓吹私有制 水皮:中國富人們多幾個許家印 共同富裕就能更早實現 去年中國大陸赴日游客達735萬 連續三年居首 去年中國大陸赴日游客達735萬 連續3年居首 人民日報整版解析:中國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陜北千億礦權爭奪最高法院落槌 陜西政府曾發函施壓 學者:人類將與性愛機器人生育孩子 可借3D打印分娩 特朗普邀請挪威人移民美國 遭果斷回絕:不去 謝謝 銀監會發布通知: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 老人跑6趟火車站沒買到票竟下跪 因不會上網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