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據美國之音報道,美國司法部近日宣布停止執行“中國行動計劃”,取而代之的是一份目標國家更為廣泛的安全戰略。司法部主管國家安全的助理部長馬修·奧爾森表示,司法部將擴大打擊范圍,“全面應對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等敵對國家帶來的安全威脅”。
“中國行動計劃”自2018年11月推出以來,就在美國國內頻頻引發爭議,招致廣泛批評。如今,美國為何叫停“中國行動計劃”?此舉釋放哪些信號?專家分析指出,美國暫停計劃恐非迷途知返,而是為了“重啟計劃”。
迫害華裔
2018年11月,美國司法部啟動“中國行動計劃”,以應對所謂的來自外國的“安全和技術威脅”,宣稱該計劃旨在調查被認為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商業機密竊取和經濟間諜活動。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報告披露,該計劃甚至對訴訟數量有硬性要求,指示美國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
“中國行動計劃”將矛頭直指在美國工作的華裔科研人員,或者與中國有交流合作的美國科學家。數據顯示,“中國行動計劃”啟動后,美國政府發起2000多項調查,提起至少23起刑事訴訟行動,數百名美國科學家遭到政府調查,數十人因刑事指控被捕,其中絕大多數為華裔美國人或中國人。據《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不完全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中國行動計劃”總共起訴了148人,其中88%的被告是華裔或者華人。
“‘中國行動計劃’是美國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企圖切斷中美兩國間正常科技交流的手段。”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葉海林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者孫成昊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行動計劃”的實施,一方面直接影響了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和人文交流的頻率和密度,大大降低了中美科技人才交流的積極性,對一部分科技人才造成誤傷;另一方面削弱了中美民意基礎,加劇了美國民眾對中國的負面認知,激化美國國內對華裔、亞裔群體的種族歧視;此外,還引發了科技領域的“寒蟬效應”,讓更多少數族裔科學家對自身處境產生擔憂。“美國之所以能成為全球創新中心,很大程度得益于其開放包容的人才體系吸引了全球各國的科技工作者進行交流合作。然而,美國將國家安全泛化到科技、教育領域,對美國科技人才造成更多負面影響,削弱美國在科技領域的全球吸引力。”他說。
批評不斷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美國司法部助理部長馬修·奧爾森近日表示,司法部此前對“中國行動計劃”進行了為期數月的審查,并得出結論:亞裔美國人和學者社區長期以來對該計劃的批評是有道理的——該計劃不僅助長了歧視,還損害了美國吸引頂尖人才和推動科技進步的利益。
3年多來,“中國行動計劃”不斷受到美國科學界和民權組織的批評。全美各大學將近2000名學者曾聯名致函美司法部長,質疑該計劃;20多個亞裔團體曾聯名致函美國總統,要求停止該計劃;美國華人聯合會在美司法部外組織抗議示威活動要求停止“中國行動計劃”;192名耶魯大學教授曾聯名致函美國司法部長加蘭稱,該計劃存在根本性缺陷,要求停止該計劃。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雜志主編霍爾頓·索普撰寫社論文章稱,該計劃嚴重阻礙了中美科學合作,與科學界的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
孫成昊分析,如今,美國暫停“中國行動計劃”,主要原因是該計劃在實操過程中出現一定程度的擴大化和扭曲,影響了美國科技工作者的正常交流,加劇了對亞裔等少數族裔的種族歧視,這些社會問題是拜登政府不愿意看到的。因此,拜登政府暫停計劃的主要目的,是處理該計劃在美國國內引發的社會問題,并不意味著美國對華態度發生大的轉變。
葉海林表示,從現實角度考慮,“中國行動計劃”并沒有達成預期目的。首先,“中國行動計劃”名不正、言不順。在美國國內,很少用某個國家作為司法項目的名稱,“中國行動計劃”涉嫌種族歧視,不符合美國政治正確的要求,引發民眾質疑。此外,該計劃的實施手段和目標的關系并不明確,實施的“性價比”不高。事實證明,該計劃的主要受害者是在美國工作的華人科學家,并沒有達成特朗普政府計劃的打壓中國的目的。此外,受美國國內政治變化的影響,拜登政府對特朗普政府的許多措施采取否定態度,該計劃也是其中之一。綜合各類因素,拜登政府選擇暫停該計劃,換一種更為隱蔽的方式繼續進行對華科技打壓。
雖停未止
“盡管美國暫停‘中國行動計劃’釋放了中美在科技領域關系和緩的信號,但這并不意味著美國對華競爭的態度有本質改變。”孫成昊說,可以預見,美國將繼續把中國視作科技領域的主要競爭者之一。
奧爾森表示,美國需要采取更廣泛的做法來應對當前的威脅形勢,司法部將繼續毫不留情地打擊間諜活動和網絡威脅,并將其必要性擴大到俄羅斯、朝鮮、伊朗等其他國家身上。司法部下一階段的戰略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核心領域的案件:危害國家安全的間諜活動,違反出口管制和制裁的威脅;保護知識產權、有關美國人和供應鏈的私密信息以及保衛民主免受所謂其他政權帶來的日益嚴峻的威脅。“盡管‘中國行動計劃’已是過往,但司法部將繼續全力應對來自中國的威脅。”他說。
美國大型民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高級職員律師帕特里克·圖米說:“移除‘中國行動計劃’的名字還不夠。如果要保證這個歧視性的項目真正徹底結束,拜登當局必須對司法部長期以來以國家安全為名的種族定性政策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葉海林認為,“中國行動計劃”是美國系列反華政策中的一部分。美國政界一致認為,在中美科技合作中,中國獲得了對美競爭優勢,因此美國希望割斷與中國的科技合作,從而遏制中國發展。因此,即便“中國行動計劃”傷害中美關系,破壞全球產業鏈及科技創新的合作氛圍,但美國未來改變這一政策趨勢的可能性很低,中國對此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是中國最根本的應對之法。(記者 高喬)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3月17日 第 06 版)
責任編輯:王翔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