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原標題:日本表現出再次戰略誤判的苗頭
胡繼平
值此世界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舊秩序交替之際,日本作為大國之一的戰略動向、尤其是對中美兩國的立場引人注目。美國拜登政府上臺以來,日本不僅策應美國就香港、新疆所謂人權狀況批評中國內政,甚至對追隨美國武力介入臺海躍躍欲試,其對外戰略是否將有重大調整值得關注、深思。
日本有無“戰略”或“戰略思維”,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日本有戰略甚至長于戰略,也有人認為日本只有戰術而沒有戰略。這不僅是個學術問題,更關系到對日本政策走向的判斷。
日本當然有戰略,而且自古以來善于戰略謀劃。日本從公元7世紀起派遣隋使、遣唐使20余次,持續近3個世紀,學習中國典章制度建立律令制國家,吸收大陸先進文明,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體現了其戰略遠見。近代,日本雖然受西方列強侵擾比中國晚,但通過對內改革、對外周旋,不到半個世紀就擺脫被奴役命運、躋身強國之列,其戰略制定和實施能力都不可小覷。
但日本的戰略謀劃最終失敗甚至開始就注定失敗的例子也不少,因此被很多人認為“精于小利而昧于大勢”。最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決策。日本以外交談判作掩護、精心隱蔽海軍艦隊得以成功偷襲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堪稱完美戰例。但其與美國開戰被認為注定沒有勝算,因此這一決策成為描述日本“有戰術而無戰略”的典型案例。
成敗另當別論,日本確實喜歡進行戰略性規劃、謀劃,遠者如戰前的“大東亞共榮圈”,近者如“自由繁榮之弧”“自由開放的印太”等。因此,比起討論日本有無戰略,探討其戰略文化可能更有意義。
縱觀歷史,日本近代前的六七百年里,眾多藩國主要靠實力(主要是武力)和謀略生存。日本戰略文化受這段歷史影響很大,形成一些突出特點和傾向。比如崇尚實力、迷信武力。因此日本對國家實力強弱、地位高下非常敏感,對取得大國地位、拓展國土的執念頗深。又如結盟強國、敢于挑戰大國、利用各國矛盾獲利。日本先后與英、德、美三強結盟,而且向中、俄、美三大國都曾發起正面戰爭。此外還有喜歡運用謀略、欺詐。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偷襲珍珠港等都是例子。
戰略文化作為思維方式的一部分,改變并非易事,更何況日本戰后并沒有對其歷史錯誤進行認真反思,因此它自然會影響并體現于當今的日本外交中。
2010年日本采取冒進政策,在釣魚島附近“撞船事件”后扣押中國漁船船長,17天后才在外交壓力下予以釋放。但當時有40多名日本國會議員向首相遞交公開信,居然怒稱此結果是“堪比三國干涉還遼的國難”。對于甲午戰爭后日本因俄德法出于私利的“勸告”而被迫吐出被其視為戰利品一部分的遼東半島的往事,100多年后的日本政治家們仍將之視為國恥記憶猶新,可見日本帝國主義思維的根深蒂固、影響深遠。這讓世人既驚訝,更對今后與日本打交道感到悲觀。
國家有戰略思維是好事。當前面臨復雜挑戰的中日關系,正需要雙方從長遠戰略出發制定方向和目標,以政治引領確保其穩定發展,這也是中方一直強調的。但日方搖擺不定、屢屢試探中方戰略底線甚至將中國視為假想敵的舉動,令人擔憂其戰略文化能否做到與時俱進、適應當今合作共贏的世界潮流,戰略會不會再次出現誤判、“暴走”。
日本已經看到了國際秩序變動帶來的挑戰和機遇,抓住機遇成為國際戰略博弈場主要玩家的強烈沖動,并為此積極進行戰略謀劃。在印太戰略、臺海等問題上,日本的作為顯然不只是一個追隨者。日本最終會做出什么選擇、給地區及世界秩序帶來什么影響,目前還不能斷言;對它可能做出的選擇錯誤,別國恐怕也難以制止。
面對日本對外戰略上的不確定性,我們只能一方面繼續持合作姿態,另一方面切實做好應對變局的思想和手段準備。▲(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責任編輯:何中夫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