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原標題:進博會觀察|全球“搶人大戰”日益激烈,人才流動與發展呈現哪些新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斌 上海報道
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2022年11月5日-10日在中國上海舉辦,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是進博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聚焦“全球開放”核心主題和“國際公共產品”功能定位籌辦,第五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以“激發全球開放新動能 共享合作發展新機遇”為主題。
11月7日,由商務部主辦,全球化智庫(CCG)與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秘書處共同承辦,聯合國婦女署支持的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暨虹橋國際經濟論壇“2022全球人才流動與發展論壇”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以“匯聚全球英才,賦能創新發展”為主題。
值得注意的是,“2022全球人才流動與發展論壇”是進博會上首次將“人才的流動與創新”作為主要議題,展現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視角。
由全球化智庫撰寫的《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發展報告》也在論壇上發布,報告總結和分析了全球人才跨區域、跨領域流動的現狀與趨勢,分析全球人才流動的政策動向,建立了主要國家人才競爭力指數,對全球38個主要國家的人才競爭力進行評價分析。
進博會不僅是貨物、商品進出口流動的全球開放合作平臺,也是全球人才流動合作公共平臺。未來可建立全球人才合作對話機制,促進達成人才發展與交流的全球共識,提升人才流動的公平性、協同性、包容性。
全球“搶人大戰”日益激烈
不斷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主要經濟體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出生率下降而推出吸引國際人才的措施、跨國公司在全球拓展業務和整合人力資本等,都推動了各國人才跨區域流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成為工業 4.0 時代的領跑者,全球勞動力市場對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進一步加劇了相關領域人才流動。
目前全球各國正紛紛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和措施,爭奪所需人才。例如,美國改革臨時性職業簽證(H-1B)隨機抽簽方式,加強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領域高技能、高收入人才吸引力度;中國著力推動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逐步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主要人才回流國;日本增設高度專門職業簽證,調整積分制度,提前完成 2 萬名高層次人才引進目標;英國改革簽證制度強化對杰出人才及優秀留學人才的吸引力;歐盟放寬流動限制,推出創業簽證,推動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引進。
中國人才研究會會長、人社部原副部長何憲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全球知識經濟縱深發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人才則是創新的根基。目前,我國對人才國際競爭的重視程度達到新高,中國要在新一輪以大數據、人工智能、5G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中占據優勢,便尤其需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著力增強國際人才競爭力,實現人才引領驅動,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
另一方面,何憲還強調,同時也要看到,面對日益激化的國際人才競爭,中國國際人才吸引力整體上仍弱于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對國際化人才的引進、培育、使用政策亟待進一步探索、優化。進博會是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五年來聯通中國和世界,其國際采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四大平臺作用愈發彰顯。相信隨著加快推動制度型開放,持續拓展對外開放范圍、領域和層次,中國在高水平開放發展的同時也將吸引更多國際人才來華發展。
世界人才中心從歐美向亞洲擴散
隨著亞洲經濟快速發展,世界人才中心也在從歐美向亞洲擴散。
《全球人才流動趨勢與發展報告》顯示,在世界主要國家的人才競爭力指數中,美國大幅度領先,第二名韓國緊隨其后,第三名丹麥、第四名新加坡、第五名日本奮起直追,第六至九名的英國、以色列、中國、瑞典的指數分值都在45分之上。前十名中歐美國家5個,亞洲國家5個,平分秋色。總體來看,中國位居第八,與中國的經濟體量在世界上的位置相比稍有落后。
從各個指標得分來看,中國人才規模指標得分最高,為滿分;其次為人才環境,折合百分制為79.08分;然后是人才投入(48.19分)、人才效能(30.45分)、人才質量(18.83分)。
在人才規模方面,中國和美國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人才規模指標反映不同類型高層次人才資源的絕對數量,包括“受過高等教育的適齡勞動力人口數”和“科學研究人員數”兩個指標方面,中國和美國遙遙領先,遠遠超過名列第三、第四、第五的印度、日本、俄羅斯。排名第一的中國人才規模指數是名列第七、第八、第十的三個工業大國(德、英、法)之和的兩倍多。
全球各國在提高人才競爭力的同時,也需要關注平等問題。聯合國婦女署駐華代表安思齊(Smriti Aryal)表示,當今世界面臨著新冠疫情、加劇的社會不平等、日益嚴重的氣候災難等多重挑戰,多方合作以推動社會恢復和經濟發展刻不容緩。這些重疊的危機對全球人才發展的影響巨大,同時也要求各方發揮才能并提出創新的包容性方案。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必須將性別平等、婦女賦權和社會公正置于探討中心。
在安思齊看來,首先,在討論全球人才發展時,必須要考慮賦權婦女和女童,充分發揮她們的才能。其次,必須看到結構性性別不平等給全球人才發展和留存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最后,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人才的發展和留存,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口結構轉型而言非常關鍵。當專注于從新冠全球大流行中恢復經濟、應對世界局勢復雜性挑戰時,需注意此刻也擁有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可以通過創新思維和實踐為這一代以及未來的婦女和女童重塑一個更好的世界,而這需要人們共同的意愿和努力。
疫情下的人才流動、發展新趨勢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限制了線下人才流動,但另一方面也促進了線上人才交流。從短期來看,為防止疫情蔓延,人才的跨國流動受到了限制。從長期來看,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共享實驗室、網絡研討會和在線會議興起,提高了知識在線流動,使遠程學習、研究和交流成為可能并逐漸發展為常態,線上人才交流快速發展。這使得國際人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更加便捷,更易于打破地理邊界的限制。
雅保公司中國區總裁、中國美國商會副主席徐旸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人才是企業運營的基礎,而疫情正帶來巨大變化。疫情期間國際人員流動受到一定阻礙,很多外派的人員在減少,輪換也是很大的挑戰,因此本地人才正加速培養、成長起來。疫情期間很多跨國公司其實都給了本地團隊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多的授權、更大的賦能。同時國外的總部也在調整跟中國團隊之間的溝通和管理方式。
這樣的調整在疫情之后會不會持續下去?徐旸告訴記者,這還有待觀察,但如果人才已經成長起來了,而且已經做得很好了,對總部來講沒有理由還回到以前的那種狀態。
對于當下流行的遠程辦公,徐旸對記者分析稱,疫情期間會有很多線上會議,有的人溝通能力會比較強,非常善于把數字能力利用起來,但是有些人這方面比較薄弱,在線下工作的時候,這種障礙會小很多,但是如果把所有的工作都挪到線上之后,如何客觀評價一個人才,這是一個挑戰,管理者不能簡單“以貌取人”,語言能力、溝通能力不是評價人才的全部。
此外,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動傳統需求變革和新需求產生,帶動技術化、智能化、服務化的新興職業蓬勃發展,人才將向新興職業和就業形態流動。根據世界經濟論壇推測,到2025年,新興職業從業者占比將從7.8%增長到13.5%,85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同時也將誕生9700萬個新工作崗位。
隨著新職業的發展,就業結構被重構,遠程辦公、靈活工作被人才廣泛接受。根據Gartner Research數據,78%的企業用過遠程工作方式,47%的企業計劃在未來兩年雇傭更多靈活工作者,到2024年,全球遠程工作者將達到6億人左右。這意味著傳統的勞動力結構將迎來巨大變革,人才將朝著更加靈活、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
未來全球人才如何選擇合適的工作?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院長華強森(Jonanthan Woetzel)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以人為本的公司特別重要,這樣更容易吸引并留住人才。而且企業自身也要有實力,可以創造價值和利潤。另外,這份工作最好還能具有一定挑戰性,可以從中提升能力。
責任編輯:王蒙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