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代購”買房 轉個手節省巨額資金 或涉嫌貸款詐騙罪

中介“代購”買房 轉個手節省巨額資金 或涉嫌貸款詐騙罪
2022年11月08日 22:08 媒體滾動

  華夏時報   記者 盧夢雪 冉學東 北京報道

  銀保監會近期披露的罰單顯示,因信貸資金、經營貸違規流入房地產,幾家大型銀行被罰超千萬元。

  經營貸如何流入樓市?《華夏時報》記者以貸款買房的由頭加上了幾位前來推銷的助貸機構業務人員,了解到其提供的“代購”買房模式就可以將低利率的經營貸款用來買房:通過助貸機構為買房者墊資,讓買房者全款購房,房本到手后,再把房子抵押,以經營貸的方式拿到貸款,即可將5%左右利率的房貸“轉換”為低至3.25%的經營貸。

  省掉一大筆錢固然誘人,但相關分析人士提醒,此類“轉貸”業務鉆了政策的空子,風險高,一旦被銀行發現,借款人可能面臨巨大的抽貸風險,且此類業務可能涉及騙取貸款罪、貸款詐騙罪,一旦案發,借款人需與助貸機構共同承擔法律責任。

  “代購”買房誘惑多

  臨近年底,或許是受到“沖業績”壓力的影響,自稱銀行業務員,詢問記者是否有“資金使用”需求的電話突然多了起來。

  近日,《華夏時報》記者以貸款買房的由頭加上了幾位前來推銷的業務人員微信,得知其實際為助貸機構業務人員。

  “現在臨近年底了,12月底銀行將陸續停止放款,有資金計劃您得抓緊辦理了。”某助貸機構業務員小金(化名)在得知記者有購房用資需求后,向記者介紹其可以幫忙將5%左右的房貸利率“轉”成低至3.25%的經營貸,“我們只提供渠道,不接觸資金,最終您的所有貸款都是在銀行辦,不用擔心。”

  在《華夏時報》記者添加了小金的微信后,首先被要求提供了征信報告、社保繳納記錄、公積金繳納記錄、芝麻信用分、年齡及學歷等信息,小金告訴記者,此舉是為了根據記者的實際條件來看銀行的放貸利率,“借款人資質不同,貸款利率肯定是不同的,就像每個人的信用卡額度也不同一樣,但我們會盡力幫您拿到最低的利率”。

  后續,通過了解,小金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業務辦理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即助貸機構先墊資幫客戶“代購”買房,客戶全款提房后,后續再幫客戶以房屋做抵押,在銀行辦理經營貸款,“公司的事情不用擔心,我們幫您過戶一個空殼公司過來,您只要支付1-2萬元的手續費就行了。”

  貸款80萬元,要花多少錢才能辦下來?小金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他們只收取1%的服務費、公司過戶的辦理費用等,整個辦下來估計只要2-3萬元左右的花費。但由于記者后續未跟進辦理,所以具體花費無法確認。

  “但這個費用整體算下來還是很合算的。”小金給記者做了一個對比:如果按照5%的房貸利率,記者80萬元的貸款還20年的話,按照等額本息的方式計算,總利息是46.71萬元上下,如果按照3.6%的等額本息計算,則只需要32.34萬元左右的利息。

  “這樣算就差了14萬元的利息,即使加上額外的費用,您也是可以省下至少10萬塊錢的,您每個月的還款壓力也會小一點”。小金表示。

  從辦理的房子類型上,小金表示,二手房比新房要好一點,“二手房房本下的快,新房房本兒一時半會兒下不來,影響貸款辦理。”

  辦理時間和流程上也很便捷,小金稱,一般10-15個工作日可以辦下來,客戶只需要在面簽、公證、放款3個節點出現即可。

  已有幾家大行被重罰

  近日,銀保監會官網披露多張罰單,其中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交通銀行3家銀行合計被罰款1220萬元。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上述三家銀行的被罰案由都涉及“個人經營貸款”。其中,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均涉及個人經營貸款挪用至房地產市場,建行涉及個人經營貸款“三查”不到位、個人經營貸款制度不審慎等。

  “監管部門一直命令禁止經營貸進入樓市,銀行對于經營貸的審核也非常嚴格,一旦被發現,銀行會立刻終止業務,要求借款人在短時間內還清貸款。”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而另一方面,在助貸機構端,江瀚也指出,中介機構往往不對結果負責,如果最終借款人房貸無法還清,又被迫欠下了高額的過橋資金利息,無疑將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壓力。

  此外,上海市光明律師事務所付永生律師也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從中介機構的角度分析,目前銀行在和中介合作時,優先從“白名單”中選擇。銀行對于個別業務快速增長的中介機構也會加強審查。中介違規辦理經營貸,將失去和銀行合作機會。如果銀行“順藤摸瓜”,從違規中介機構查出部分違規的申請者,申請者將承擔違約責任。

  北京德恒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劉揚也曾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提醒,此類業務可能涉及騙取貸款罪、貸款詐騙罪,一旦案發,借款人需與助貸機構共同承擔法律責任。

  而形成此類現象,究其原因,中國人民大學智能社會治理中心王鵬曾在8月份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在國家倡導金融紓困、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的壓力增大,一些審核、條件可能有一定的放松,助貸機構的此類操作更多是鉆了政策的漏洞。

  “雖然近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樓市的政策,但房住不炒、支持實體經濟的邏輯是不變的,經營貸轉房貸這類投機取巧的措施還是會被管控。”中國房地產數據研究院院長陳晟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張志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張文

華夏時報 買房
人氣榜
跟牛人買牛股 入群討論
今日熱度
問股榜
立即問股
今日診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1-10 矩陣股份 301365 34.72
  • 11-10 銳捷網絡 301165 32.38
  • 11-09 鼎泰高科 301377 22.88
  • 11-09 天元寵物 301335 49.98
  • 11-09 云中馬 603130 19.72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