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市銀行“半年考”:營收增長承壓,息差持續收窄,不良率穩中有降 | 上市公司半年報大解讀
來源:國際金融報
近日,42家A股上市銀行2023年上半年“成績單”披露完畢。
整體來看,上半年增長承壓的情況仍然存在,銀行凈利潤增速整體放緩,15家銀行較去年同期出現營收負增長,各類銀行業績增速分化較大。超九成銀行凈息差進一步收窄,但資產質量方面表現良好,近八成銀行不良率較去年年底下降,整體經營保持穩健。
專家指出,銀行營收增速下降、息差減少、不良壓力增加的現象短期內不會改變,不良率可能還會迎來反彈。2023年上半年是風險充分暴露的時期,宏觀經濟也會尋求新的平衡,并在2023年下半年趨穩,有望在2024年出現明顯復蘇跡象。
15家銀行營收負增長
從2023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指標來看,42家上市銀行基本延續了此前2022年報中的業績排名。
六家國有大行依然穩居第一梯隊。其中,工商銀行以4474.94億元的營業收入領跑,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緊隨其后,上半年營業收入分別為4002.55億元、3657.58億元和3192.07億元。在營收排名中,素有“零售之王”之稱的招商銀行仍然是唯一一家躋身前五的股份制銀行,上半年營業收入為1784.60億元。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分別以1769.76億元和1371.55億元排在營收第六、第七位。在股份行中,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的營業收入也突破千億元,分別為1110.47億元和1061.74億元。
然而,結合去年同期營收狀況來看,銀行增長承壓的情況仍然存在。今年上半年,僅有五家銀行實現兩位數營收增速,均為地方性銀行,其中以常熟銀行12.36%的增幅最大。在42家上市銀行中,共15家出現營收負增長的情況,其中10家為國有行或股份行,分化較為明顯。
半年報數據統計顯示(同期數據以經重述后數值為準),國有大行中,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的營業收入分別較去年同期出現-2.3%和-0.59%的微降。9家股份制銀行中,浙商銀行是唯一一家實現營收正增長的銀行,同比增速為4.68%。北京銀行、上海銀行、貴陽銀行、鄭州銀行和渝農商行營收同比降幅分別為-1.56%、-5.66%、-3.12%、-8.52%和-3.03%。
“不同類型銀行業績分化,主要是國有銀行、股份銀行在讓利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主力軍和領頭雁的作用,相對于去年年中,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凈息差分別收窄26.4BP(基點)和19.2BP,遠高于城商行9.7BP的收窄幅度,凈息差收窄加上金融資產收益同比下降,直接影響凈利潤和營收表現。”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記者表示。
在歸母凈利潤方面,前五名的位次與營業收入排名相同,分別為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招商銀行,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737.44億元、1673.44億元、1332.34億元、1200.95億元和757.5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2%、3.36%、3.5%、0.78%和9.12%。
地方性銀行歸母凈利潤增速亮眼,共有六家增幅超過20%,分別為江蘇銀行、杭州銀行、成都銀行、蘇州銀行、常熟銀行、無錫銀行。其中,江蘇銀行表現最為強勁,以27.2%的增速位列第一,另外還有兩家銀行歸母凈利潤增速達25%以上,分別為杭州銀行(26.29%)和成都銀行(25.10%)。
此外,5家銀行歸母凈利潤較去年同期負增長,分別為浦發銀行、鄭州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和貴陽銀行,降幅分別為23.32%、19.14%、4.92%、3.49%和2.29%。對于營收和凈利“雙降”,浦發銀行在半年報中指出,主要是“受資產重定價、市場利率下行、資本市場波動等影響”。
民盟上海市委金融專業委員會委員游春指出,地方銀行扎根于當地,對于地方的業務耕耘更深,更能發揮地緣優勢,且銀行體量較小,凈利增速高是很正常的。“另外,當前銀行的營收、凈利出現負增長其實是正常的現象。”游春談到,“一方面因為當前經濟正處于下行周期,從資產端來說,銀行的貸款不像之前經濟景氣時那么容易放出去,而負債端又在不停吸收存款,增長承壓就較為明顯;另一方面也與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的周期有關,當前經濟下行周期內,國家產業發展的相關大項目也較少一些,國有大行的大客戶也會較少一些。”
“大中型銀行營收下降,主要受部分銀行凈利潤下滑帶動,也就是凈利息收入下降與手續費收入放緩拖累明顯。凈息差收窄,主要是近年來部分居民增加防御儲蓄,部分存款定期化推升負債成本。同時,銀行持續讓利實體經濟,以及金融市場波動,金融資產收益水平有所下降等影響。”周茂華表示。
超九成銀行凈息差收窄
受到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調等因素影響,凈息差持續收窄給銀行帶來的壓力仍然不容忽視。
據半年報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42家上市銀行中,僅江陰銀行和青島銀行凈息差較去年同期略有回升,分別為2.20%和1.85%,其余40家銀行凈息差持續收窄。其中,常熟銀行凈息差最高,為3%,較去年同期下降9個基點。交通銀行凈息差最低,為1.31%,同比下降22個基點。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2023年商業銀行主要指標分機構類情況表(季度)》顯示,今年二季度,國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的凈息差值分別為1.67%、1.81%、1.63%和1.89%。據中報數據,共有17家上市銀行凈息差低于平均標準。此外,根據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發布的《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銀行凈息差的“扣分標準”為1.8%,六家國有大行中僅有郵儲銀行達到這一標準線,為2.08%。
游春指出,多數銀行凈息差下降和經濟周期性因素密切相關,少數銀行的增長則與其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直接關聯。“凈息差下降是主流趨勢,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信貸業務需求不強,貸款利率下行,但銀行負債端利率具有一定的剛性,凈息差自然就會收窄。這種情形下,如果銀行凈息差還能增長,說明本身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比較高、風控能力比較強,能夠精準地識別客戶風險,獲取風險溢價。”
在當前凈息差不斷收窄的情況下,積極發展中間業務、擴大非息收入來源,對于改善銀行經營狀態意義重大。從半年報數據來看,非息收入占比最高的是南京銀行,為43.94%。交通銀行和招商銀行緊隨其后,分別為39.93%和38.92%。從整體來看,國有大行非息收入占比水平較為中規中矩。“大行的體量非常大,所以盡管非息收入占比較低,絕對值還是比較高的,比例低并不能說明做得不好。”游春指出。
“非息收入多來自服務創新。從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中銀行業的表現來看,非息業務的(隱藏)風險比利息業務的風險要大得多。另一方面,中國監管部門對銀行的非息收入監管嚴格,而且主要監管力量集中于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大型銀行,因此,大型銀行在非息收入上的創新相對難度更大。”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副教授李楠分析說,“在經濟低谷期側重于利息收入,正是大型銀行穩健經營平穩度過經濟低谷的底氣。相反,中小銀行相對缺乏客戶基礎優勢,抗經濟周期的能力較弱,就更需要在非息收入方面做出突破。”
“目前,我國銀行業的非息業務創新不足,行業競爭同質化,非息收入對銀行利潤貢獻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國內非息收入業務專業化能力有待提升。”周茂華指出,“未來為應對市場化改革深化、利息收入下降、市場激烈競爭,滿足市場高質量金融服務和產品需求等,銀行需要提升財富資管等中間業務創新和研發能力,合理加大資源配置。同時,借助數字化技術提升服務效率。”
33家銀行不良率降低
從資產質量方面來看,42家上市銀行中,有33家銀行不良率較2022年12月底降低,撥備覆蓋率整體保持在高位。其中,成都銀行不良率最低,為0.72%,常熟銀行以0.75%的不良率緊隨其后,杭州銀行和寧波銀行的不良率均為0.76%,并列第三。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二季度數據顯示,二季度商業銀行不良率指標為1.62%。從半年報數據來看,僅青農銀行、鄭州銀行、華夏銀行和蘭州銀行不良率高于該統計值,不良率分別為1.93%、1.87%、1.72%和1.70%。國金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戚星在研報中指出,銀行業資產質量繼續向好,42家上市銀行2023年上半年末平均不良率為1.17%,較一季度末下降1個基點。
“從近期披露的部分上市銀行半年報情況看,上市銀行凈息差普遍收窄,銀行凈利潤增速整體放緩,但上市銀行整體不良率下降且整體維持低位。其中,超七成銀行不良率是下降的。”周茂華分析道,“整體看,上半年在凈息差明顯收窄情況下,銀行繼續保持盈利,難能可貴,結合資產質量良好表現,銀行經營保持穩健。”
此外,《國際金融報》記者在統計數據時發現,今年上半年,在31家給出房地產領域不良率數值的銀行中,有17家銀行在房地產行業貸款占比下滑甚至余額減少的同時,該領域不良率上升1至2個百分點。對此,游春告訴記者,現在銀行都在收緊房地產領域的貸款,為了損失最小化,能夠收回的就盡可能早的收回,剩下一部分收不回或是短期無法回款的,自然就變成不良貸款,這樣一來房地產貸款總額下降而不良貸款余額上升,不良率自然也會上升。
李楠表示,在房地產行業低谷期,各家銀行的房地產貸款不良率自然會大幅度上升,這是監管部門可以提前預見的。因此,監管部門很早就頒布了“三道紅線”給房地產貸款降溫。“隨著現在一系列降杠桿、去風險的政策出臺,銀行離開過度依賴房地產的狀態,才是銀行應有的正常經營模式。”李楠分析道,“今年下半年,導致營收增速下降的經濟周期因素沒有改變,導致息差減少的政策性因素也沒有改變,導致不良率壓力增加的房地產不景氣也不會改變,因此,2023年與2022年相比,銀行營收增速下降、息差減少、不良壓力增加的現象不會改變。”
游春認為,從整體來看,整個銀行業不良率之后可能還會有略微增長。因為部分銀行貸款的風險還未暴露,不良率可能還會有新一輪反彈。下半年營收不一定會下降,但凈利潤可能不會有太大增長,凈息差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但我們不必恐慌。”李楠最后補充道,“2023年上半年是風險充分暴露的時期,宏觀經濟也會尋求新的平衡,并在2023年下半年趨穩。一般而言,宏觀經濟政策對銀行業績的影響會有至少半年以上的延遲,隨著各地各類穩經濟促增長措施的出臺,宏觀經濟有望在2024年出現明顯復蘇跡象,并體現在銀行業的各類指標中。”
責任編輯:李琳琳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