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證綜指編制方案即將迎來首次大修,大修后的指數,能破除A股十年不漲的魔咒嗎?6月24日(本周三)下午14:15,新浪財經將舉辦線上研討會。
華安基金總經理助理、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許之彥分享《 上證指數編制規則修訂:市場化發展的結果》,許之彥在直播中表示,上證綜指其中的修改和中國資本市場改革中的步驟實際上是比較契合的。
標普指數編制規則在過去的三十年間不斷地演化
美國有一個標普公司的指數在全球還是非常知名的,叫標普500指數,編制了很多類似的指數,包括MSCI的編制規則。實際上從過去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維度上來看,它的編制規則也在不斷地演化。比如MSCI對流通股的認定,它會加上已經買了的人,買了的人有幾種類型,有的是屬于長期養老金,這些人把它作為流通受到限制的,這樣的調整方法實際上是隨著市場變化在不斷變化。包括道瓊斯指數、標普500指數等相關大的指數或者是日經225指數,都發生過不同程度上規則在過去十年、二十年的范圍內有多次的調整。
A股可具投資性的指數很多 比如上證180
國內的上證綜指僅僅是其中的一個表征市場,而且是不太準確的一個指數,這次調整變得更為準確。但是真正國內A股上可具有投資性的指數還是比較多的,比如上證180,它是1995年編的,由之前的30擴展到180。我們公司的產品是2006年4月13號上市交易,大家猜一猜到今天為止年化收益率是多少?如果按照很多網上的聲音“十年都不掙錢”,那2006年到現在也就是14年多的時間,就是掙一點錢也不會太多。事實上投資者低估了中國市場的表現。我們管理的510180基金收益,在過去14年時間,年化收益率事實上是超過10%,為什么漲那么多?和大家的感覺不太一樣呢?昨天為止年化正好是10%,一點都不多,一點都不少,完全是公正客觀的數據。而我統計過同期的上證綜指,實際上我們的表現,年化10%個點,大概是漲了2.87倍,而上證綜指大概是漲1.1倍,差距非常大,漲幅上少了一倍還多。原因是什么?一個是上證綜指本身不是一個可投資指數,有ST公司的原因,有流通市值造成的原因,因為很大的公司實際上過去十幾年傳統經濟在下行,跌幅比較多。還有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公司快速納入上證指數,但上證180是需要時間的。還有一條,上證180每年3.5%的分紅,這個分紅實際上沒有體現在上證綜指上,而體現在我們的180ETF管理的基金中。所以,我們比上證綜指的表現好了一倍還多,年化收益率超過10%,這在全球投資上一點都不差。事實上包括我們管理的其它指數產品,包括市場上最早推出的超過10年的5只老的指數基金,年化收益率都在10%左右。
我想表達的是,中國A股的具有可投資性的指數是掙錢的,而且掙的還不錯。同期我們也比過標普500、納斯達克,同等同期,不是過去的3年、5年,過去3年、5年他們可能表現得好于我們,但是拉長了過去14年的時間,我們一點也不輸于它。
上證綜指的調整不是以“漲”為目標
是不是調整完上證綜指,大家講的十年整個市場不漲,是不是調完就漲?中國的資本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深化改革的階段,上證綜指的調整不是以這個為目標,而是真正地反映上證綜指所代表的A股的整體情況。
我是學統計的博士,對指數的研究有一定的功底,指數化投資最核心的就是要反映到指數本身。比如上證綜指想表達的是上證綜指里面A股的整體情況。就像我們測量體溫,我們現在拿一個溫度計,我告訴你人體的正常溫度可能是36.8度,但是這個溫度計不太準確,有可能上下偏差,差個1到2度,那這對醫生來判斷,特別是新冠疫情下判斷溫度就非常危險,因為37.3度就不能進商場了。
這樣一個溫度計如果不夠準確,精確度就會有影響。精確度為什么重要?市場進入深化改革階段,市場不斷地完善,投資者群體不斷增加,市場需要更為準確、更為準確地反映整個市場的溫度。所以,上證綜指這次的編制規則的調整,就像溫度計,雖然大方向是對的,比如判斷發燒還是不發燒、市場上漲還是不上漲,大的方向是對的,但是精度上確實不太夠。而這次上證綜指調整完之后,有可能對上證指數的收益在歷史上有一定的變化,大概率有可能略微有些上漲,但是這個事情對投資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是一個歷史數據的方法上的重新回溯。
上證綜指修訂并不影響主動投資、指數化投資的歷史表現
上證綜指的修訂其實并不影響我們在主動投資、指數化投資的歷史的表現表示,國內的A股市場是結構化的,隨著中國的宏觀經濟不斷演化的,國內主動投資在上面獲得更好的投資收益,年化收益率是超過15%。這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了上證綜指的修訂其實并不影響我們在主動投資、指數化投資的歷史的表現,更不影響未來的表現。真正國內的A股不是大家網上說的國內的具體A股漲了,上證綜指不漲,事實上我們的180指數掙的錢還是不錯的,主流的主體的指數拉長了,在15年的周期上都為投資者獲得不錯的收益,只是因為國內A股在過去的時間點波動比較大,投資者往往是在高點進去、低點出來,再加上銷售機構也會推波助瀾,再加上市場上散戶比較多,群體投資、羊群效應比較強。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國內A股經濟的本身實際上處在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它本身宏觀經濟的環境和預期也發生一些變化。國內資本市場的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因此給大家造成的感覺是國內波動很大,也不掙錢。事實上這時我要對國內A股的指數化投資來正名。
說中國的指數不掙錢 是低估中國了結構化市場
創業板50,這也是最為網紅的一個產品,我們從2億曾經做到200億,現在已經回到了100億左右。這個產品的最核心點是將創業板中不符合“三創”、“四新”的股票剔掉,大的流動性、規模好的。當然不是一個短期業績的宣導,創業板2018年出清以后,2019年我們漲了51個百分點,今年我們又漲了接近40個百分點。而疫情以后,滬深300整體的業績確實主板市場的壓力比較大,大概從10%左右下調到0%附近。創業板50的業績從75%下調到66%的增長。
所以,指數化的投資,當然今年我們戰勝了92%的投資,去年戰勝了75%的投資,這就是創50投資的績效。所以,實際上說中國的指數不掙錢,這顯然是低估了中國結構化的市場和中國中長期可投資指數的力量。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