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成
我國信托業經歷了45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信托業在轉型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些成果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行業信托規模與固有資產規模顯著增長
中國信托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信托資產規模余額為27萬億元,同比增速為24.52%,再創信托資產規模的歷史新高。中國信托業整體規模2017年底突破26萬億元,達26.25萬億元。2018年之后開始負增長,直至2022年二季度企穩回升。截至2024年6月末,已連續9個季度實現同比正增長,比2012年的7.41萬億元十余年增長近4倍。
同時,與2023年同期相比,行業固有資產規模有所增加。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信托公司固有資產規模達到8987.32億元,比2023年四季度末增加27.92億元;與2023年同期相比,規模增加206.33億元,同比增速2.35%。
此外,所有者權益方面,與2023年同期相比整體規模略有增加。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信托公司所有者權益規模達到7554.22億元,較2023年末增加69.07億元,較2023年同期增加105.26億元,同比增速1.41%。
(二)業務模式與服務領域創新
首先是業務創新模式多元。信托業積極探索資產證券化、投貸聯動、股權投資基金等創新模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這些模式不僅拓寬了信托公司的業務范圍,也提高了信托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深度。其次是服務領域拓展。信托業嘗試通過土地流轉、消費服務、養老等服務信托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同時發展標準化投資信托、家族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服務滿足多元化社會財富管理需要。這些服務領域的拓展體現了信托業在回歸本源、服務民生方面的積極探索。
(三)行業基礎配套機制建設取得突破
一方面,行業建立了穩定機制。2014年建立了以信托業保障基金為核心的行業穩定機制,為信托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構建起信托登記制度。2017年建立了統一信托登記制度,進一步提升了信托市場的規范化和透明度。與此同時大力開展信托文化建設,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信托文化。
(四)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增強
首先是直接投入實體經濟,信托業直接投入實體經濟領域的存量信托規模保持較高水平,2023年末約為15萬億元,占全部信托資產規模余額的73%。這表明信托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是支持重點領域和關鍵部門。信托業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影響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部門,如工商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五)風險防控體系完善
一是加強監管體系構建。監管部門不斷完善信托業風險防控體系,成立了專門機構對信托公司進行監管,并推動信托業保障基金等風險救助機制的建設。二是高風險業務壓降。信托行業積極配合壓降影子銀行風險突出的通道業務和融資類業務,有效降低了行業高風險業務的風險暴露。三是存量風險化解。針對高風險機構,監管部門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市場化重組、破產重整以及信保基金救助等方式積極推動風險化解處置工作。
(六)數字化轉型與金融科技應用步伐加快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信托業也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信托公司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業務處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加強風險管理能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作者系清華大學法學院金融與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