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經濟發展有周期性,科技創新同樣有周期。兩者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經濟周期的低潮期,往往是科技創新加速、厚積薄發的階段。
特約撰稿丨艾川
來源:冰川思享號
疫情三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不免讓人產生“大廠還能走多遠?”的憂慮。
然而,一個重大變化正在悄然發生:各家大廠不約而同地大舉增加了研發費用,科技創新的步子越邁越大。
5月26日晚間,阿里巴巴集團發布2022財年年度報告。
在分析師電話會上,阿里巴巴CFO徐宏披露,過去一年,阿里技術投入超過1200億元,這一數字連續三年增長。百度也同日披露一季度核心研發費用達51.34億元,占比連續6個季度超20%。
有人對BAT等互聯網公司加大科研投入頗感意外。過去被捶“只惦記幾捆白菜”的互聯網大廠,竟然砸了這么多真金白銀搞技術?
但與其說是“意外”,不如說是誤解造成的偏見。
01
研發創新的主力,卻被污名化
近些年,一些媒體為了炒作熱點,熱衷“捶大廠”,對中國互聯網產業污名化,“軟科技”、“賺快錢”、“虛擬經濟”的帽子橫飛,對中國互聯網大廠的科技貢獻選擇了視而不見。
互聯網科技企業是中國企業研發投入的絕對主力。《財經十一人》曾統計中國2021年研發支出前50強企業,其中14家科技企業的研發支出占50強研發總支出的48.8%,占了“半壁江山”。14家科技企業中除臺積電、中興、華為之外的11家,均為“血統純正”的互聯網科技企業。
50強企業在國內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額中,占31.4%。14家科技企業在國內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中占比為15.3%,是中國研發創新的主力軍。
而且,互聯網大廠的科研投入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在2020年度阿里巴巴全球投資者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就曾披露,這幾年阿里在技術和研發上的投入每年都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
騰訊的研發投入也在快速增長,2021年,騰訊研發投入再創新高,同比增長33%,這已是騰訊研發投入“3字頭”增長的第五年。今年第一季度的研發投入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36%?!谤Z廠”加入研發投入“千億俱樂部”,指日可待。
有數據為證,“捶大廠”愛好者指責中國互聯網大廠研發不積極,沒有依據。阿里1200億的研發投入,占比營收14%,干了一年,賺的利潤幾乎都投入研發了。中國有幾家企業這么舍得投研發的?
受制于外部環境,這幾年中國互聯網大廠的日子不好過,很多企業都遭遇了困境,市值大幅縮水、營收增長趨緩,利潤下降,很明顯進入了產業經濟周期的低潮期。
但是,這并沒有阻止他們加速創新的腳步。
02
互聯網時代的科技周期與經濟周期
經濟發展有周期性,科技創新同樣有周期。
兩者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經濟周期的低潮期,往往是科技創新加速、厚積薄發的階段。這在互聯網科技產業的發展歷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經濟經歷了長期滯脹的陣痛,互聯網技術就是在這一陣痛中孕育而生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歐美產業格局大幅調整,傳統工業制造業鏈外移,經濟陣痛加劇。互聯網技術投入產業化應用,實現了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分娩”,及時填補了歐美經濟的“產業空洞”。
八十年代以來,互聯網科技十年左右完成一次技術迭代的科技創新周期,業內有“硬三年,軟三年,商業模式又三年”之說。即一次迭代要經歷三年的技術研發積累階段、三年應用推廣階段,才有三年的商業化變現階段。
與互聯網科技周期幾乎同步,全球經濟也呈現出十年左右的小周期,互聯網崛起帶來了九十年代的“黃金十年”,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暫告段落。此后新一輪繁榮又在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被打斷。2010年前后,互聯網技術“移動端革命”又打開了第三輪的繁榮周期。
全球經濟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兩起兩落”,都和互聯網技術、互聯網產業有密切的關系。互聯網技術發展遭遇瓶頸,全球經濟的增速趨緩。互聯網技術實現革命性的迭代,全球經濟回歸繁榮。科技創新周期和經濟周期之間的“雙人舞”,步調一致。
2020年疫情造成全球經濟沖擊,互聯網產業再次開啟技術增長的逆周期模式。
03
美國大廠的“硬三年”
疫情三年,是美國互聯網巨頭科技創新的繁榮期。
蘋果在2020年和2021年共獲得了5291項專利,冠絕全球互聯網科技企業。谷歌在量子計算領域的成績斐然,已經把老牌半導體企業英特爾、IBM甩在了身后。META大力布局元宇宙,開啟了下一代互聯網的技術升級大門。亞馬遜持續大規模投入,帶來了云計算業務的強勁發展,成功展現了多元化發展的前景。
各家美國大廠在各自的業務領域都有了長足的科技進步,而且這輪技術創新周期呈現出了明顯的新特征——互聯網應用科技正在有力地撬動基礎科技的杠桿。芯片技術革命、算力革命,甚至航空科技革命、新能源技術革命等等看似與互聯網技術“隔行如隔山”的科技領域,都活躍著互聯網企業的身影。
傳統科研模式“理論-實驗-應用”的流程,在互聯網時代被大大加速,甚至出現了應用導向逆推基礎科研的新趨勢。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卻不是不可理解的。
僅僅把互聯網企業看作應用技術的商業化機構,是過時的成見。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大型平臺企業的真正優勢是信息優勢。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哪種企業,能夠像互聯網平臺企業那樣快速收集、整合巨量的市場信息。
電商平臺不只是“買買買”和“賣賣賣”,而是匯聚了無數商業需求的信息節點。社交媒體平臺、搜索平臺也是一樣,這些平臺企業面對海量的市場信息,是商機,也是挑戰。他們必須分析篩選出有效的需求信息,高效匹配相應的技術去滿足。否則,在動輒“跨界”的互聯網競爭中,企業就會迅速被淘汰。流量帶來了利潤,也帶來了更多、更高的技術需求。
“硬三年、軟三年、商業模式又三年”的技術周期就此應運而生。當新的市場需求突破了商業模式的邊際效應后,企業必須從商業變現階段切換到技術科技研發階段,再以新科技的應用推廣,建立新的商業模式。這一過程周而復始,形成了明顯的“科技-經濟”的復合循環,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經濟周期律的新節奏。
在這一周期中,科技創新是主線,不斷創新是企業成長的內在驅動力,傳導到整個經濟運行體系中,成為經濟發展的科技動力。
因此,互聯網產業并不存在長期躺平吃流量紅利的可能。市場競爭不容許他們躺平。這種科技創新的驅動,“逼著”谷歌發起量子計算的芯片革命,也“逼著”亞馬遜的云計算革命、META的元宇宙革命。
不進則退的創新驅動同樣適用于中國互聯網大廠,即便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中國互聯網大廠同樣處在科技創新的“硬三年”。
04
穿越周期的中國大廠需要信任的空間
中國互聯網大廠近年來的科技創新正在悄然進入高潮。
只是因為使用的國際會計準則與美國同行不同,研發支出和實際研發投入的統計口徑不同,大部分企業的財報顯示的“研發支出”項僅開列了人員薪資福利、場地租用費用等財務成本,并未全面體現其真實的研發投入。這可以理解為“韜光養晦”,卻成了“捶大廠”的口實。
其實,沒有持續大力投入研發,中國互聯網大廠走不到那么遠。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抑或是其他大廠,都在“憋大招”。
最典型的是阿里和亞馬遜在云計算領域的競爭。雖然在這三年里,阿里和亞馬遜之間的市值升降判若云泥,但是阿里在云科技領域依然“咬得很緊”,甚至局部勝出。
近三年,阿里在云計算領域專利授權量年增長率超過50%。目前排名全球第三、亞洲第一的阿里云,已成為中國云計算參與全球競爭的代表技術。國際權威機構Gartner2021年末報告顯示,阿里云IaaS基礎設施在存儲、計算、網絡以及安全這四項核心評比中斬獲最高分,這也是中國云首次超越亞馬遜、微軟、谷歌等國際廠商。
市值已經縮水到亞馬遜一個“零頭”的阿里,卻展現了云計算科技創新的強大競爭力。
逆水行舟的阿里是中國第一家科技投入超千億的互聯網巨頭,但是阿里并不是獨自戰斗。各路“友商”都在奮力前行。
騰訊連續五年研發投入增長30%以上,更提出了多元宇宙的中國版本“全真宇宙”。一直“有點難”的百度,堅持研發投入占營收兩位數。字節靠著強大的算法,在全球市場突飛猛進。
中國大廠從未停下過科技創新的腳步,展現了強大韌勁。
遺憾的是,部分國人在對待科技創新,卻是葉公好龍的畸形心態。他們把“科技創新不夠”,當作“捶大廠”的口號。可是,他們對大廠在科技創新能力卻是極度不信任。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創新成果,寧可選擇視而不見。
在他們心目中,中國科技企業在技術領域就該是落后的,這種怨毒的心態,正在危害中國科技企業的生存環境。
若是如他們所愿,中國企業的經營環境都得不到保障,又談何科技創新呢?
我們要信任中國科技企業的創新動力,這種動力不是“捶”出來的,而是給企業充分發展的空間“養”出來的。
中國科技企業被“捶”到生死一線,還在科技創新之路上展現“最后的倔強”,既讓人倍感痛心,也孕育著最后的希望。
我們要信任互聯網科技產業的內在驅動??萍紕撔轮芷谝I大型互聯網企業穿越經濟周期,實現逆勢成長,在美國已經是現實,在中國也出現了明顯的趨勢。給大廠一點空間,他們會還中國經濟又一個繁榮的十年!
*題圖來源于圖蟲創意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