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訂閱號:techsina
編譯 | 核子可樂、褚杏娟
來自打工人的心聲。
從早期建立自由主義烏托邦的幻想,到按計劃早全面取代傳統汽車的自動駕駛車輛,硅谷從來不乏前景看似光明、但卻始終無法實現的技術提案。元宇宙可能也會遭遇同樣的夭折命運,但這個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會影響深遠。元宇宙并非烏托邦式的愿景,而是科技巨頭們擴展規模的又一個機會。
越來越多企業入場
馬克·扎克伯格一直強調,已經構思好了民眾未來的社交方式。10 月 28 日,扎克伯格正式提出對于“元宇宙”計劃的愿景,即為用戶打造一個能夠閑逛、購物和工作的虛擬環境。這個“更加身臨其境的互聯網”,應該至少具有以下幾個元素:
能夠呈現用戶形象的共享社交空間。現在的社交媒體上,用戶形象用自選頭像表示。元宇宙中,這個形象是可以移動、說話、完成規定動作等的定制化形象。
一個持久的“世界”,供用戶形象居住和互動。類比現實世界的空間和土地資源。
擁有虛擬財產的能力。最近人們試圖用去中心化的 NFTs 跟蹤和建立虛擬商品所有權,這樣的 NFTs 可以在不同公司控制的元宇宙間自由流通。但現實中,這種 NFTs 的標準制定和公司間的合作幾乎不可能實現。
創建虛擬財產的能力。用戶可以創建自己的內容,來豐富元宇宙。但如果控制該元宇宙的公司想從中獲利,版權問題等都是需要解決的。
交換和出售虛擬財產的能力。但像虛擬土地“所有權”屬于用戶還是公司這類問題,目前也沒有解決辦法。
多個大公司可以共享知識產權。實現不同公司控制的元宇宙之間的交互并非易事。
通過 VR 或 AR 眼鏡實現 3D 遠程呈現。
“了解元宇宙的最好方法是親自體驗它,但這有點困難,因為它還不完全存在。”扎克伯格說道。元宇宙的實現,一方面要求 Facebook 等科技巨頭支持元宇宙概念并開發出必要的技術方案,另一方面則要求公眾接受新的生活狀態:花更多時間坐在家里戴虛擬裝置,而不再每天接觸現實的物理世界。
在過去十年來許多大議題相繼失敗之后,科技行業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框架來吸引資金,而元宇宙正是其中最突出的備選方案。
在扎克伯格發表主題演講的幾周后,已經有不少企業決定接納元宇宙這一基本設想,同時也表示出元宇宙本身的強大可塑性。
11 月 2 日,微軟 CEO 薩蒂亞·納德拉圍繞企業與游戲議題發表了自己的元宇宙演講。他強調稱,元宇宙的概念囊括現有視頻聊天和協作工具,同時也涉及像《光暈》和《我的世界》這樣的游戲。這類元宇宙應用將通過虛擬環境得到顯著增強。納德拉提到,元宇宙將幫助微軟“將計算嵌入現實世界,同時也將現實世界嵌入計算。”
雖然無法確定元宇宙是不是真像納德拉表述的那么有吸引力,但他對于游戲和工作的關注可能確實準確反映出元宇宙的最終效用。大眾無法確定自己最終是否會像融入互聯網那樣融入虛擬環境,不過游戲廠商和辦公軟件供應商顯然希望達到這樣的效果,并且也在積極引導大眾參與其中。
從游戲中汲取的靈感
近期,圍繞元宇宙引發的熱烈炒作是以游戲產業發展為基礎的。
尼爾·斯蒂芬森在《雪崩》小說中率先提出了元宇宙的概念,歐內斯特·克萊恩的《頭號玩家》則用現代工業的力量展示了元宇宙美輪美奐的可能樣貌。這些作品甚至成了 Facebook 旗下 Oculus 事業部員工人手一份的指導材料,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如何將靈感同游戲元素結合起來。
去年,風險投資者 Matthew Ball 發表了一篇頗具影響力的文章,以《堡壘之夜》為核心對元宇宙展開投資宣傳。他認為,《堡壘之夜》最初只是一款游戲,但很快演變成一個社交廣場。玩家們匯聚于此,在百人大逃殺的核心游戲體驗之外又自發建立起了新的社交空間。
各企業開始在這款游戲中舉辦以《星球大戰》等電影為主題的活動,并邀請到 Travis Scott 和 Ariana Grande 等知名藝術家參加線上音樂會。此外,游戲內還出現了源自漫威或 DC 角色的定制物品。《堡壘之夜》的盈利模式就這樣建立了起來:玩家把真錢兌換成 V-buck,再用這種代幣購買游戲內的虛擬商品或者支持游戲定期更新內容的“戰斗季票”。
Ball 認為元宇宙將超越當前《堡壘之夜》,同時繼承上面已有的社交與商業模式,他甚至把《堡壘之夜》稱為元宇宙概念的“理想原型展示”。
Epic Games 公司 CEO Tim Sweeney 也抓住元宇宙的熱點幫自己籌集到了不少資金,但同時又對當前科技巨頭的所作所為大加抨擊。他宣稱元宇宙應該是個開放且可互操作的平臺,而非封閉的生態系統。
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Epic 公司就 App Store 分成條款起訴了蘋果。但法官在訴訟中指出,Epic 想努力打贏官司的目的是拿回一大筆可觀的收益。既然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那再用道德抨擊就有些荒謬了。這也反映出科技行業發展史上的一大趨勢:開放與個人賦權往往最終要讓位于企業利益。
在更廣泛的游戲領域,EA、Square Enix、Take Two 乃至 Ubisoft 等重量級廠商也紛紛跟進,最近還就 NFTs 發表了積極聲明。部分廠商正在考慮制作“邊玩邊賺錢”的游戲作品,通過激勵玩家不斷游戲以獲得有價值的可轉售 NFT 項目,最終實現投機性投資與游戲的合二為一。實際上,隨著虛擬商品產生大量金錢,游戲會開始成為越來越多玩家的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元宇宙確實有望徹底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
砸向企業員工的一記鐵拳
多年以來,技術行業一直在顛覆人們對于工作就業的基本觀念。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蘋果為代表的硅谷企業就開始推行層級更為分明的工作結構。由于經濟大衰退,零工經濟由此誕生。基于應用的服務交付渠道將一個個工人轉換為獨立承包商、同時剝奪他們作為雇員的權利與福祉。而元宇宙的上線,將再次給我們剛剛熟悉的工作方式帶來新的變化。
正如最近微軟公告及 Facebook Horizon Workrooms 所表達的觀點,工作類應用將成為元宇宙的核心。
為什么巨頭們突然就對虛擬辦公環境有了興趣?因為在新冠疫情期間,包括技術人員在內的相當一部分勞動力搬到了偏遠地區,而安逸的生活讓不少從業者不想重回大城市。于是企業就部署了一系列軟件跟蹤自己的員工,確保他們不在辦公室時也不會偷懶。元宇宙應用給這類需求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即使不在實體辦公室,身處虛擬辦公室的員工也將隨時隨地受到老板的密切監控。
這種轉變可能比擴大監控范圍更重要。Uber 和亞馬遜等企業不僅早在 2010 年初就推出了用于限制工人自主權并提高生產目標的算法管理系統,而且通過零工經濟和 Mechanical Turk 等平臺擴大了參與計件外包服務的人員規模。Ball 寫道,元宇宙將成為“下一個重大勞動力平臺”,而扎克伯格則表示元宇宙讓“人們無論住在哪里,都能找到工作和生存空間。”
在硅谷越來越依賴于合同工和外包服務的背景之下,元宇宙的迅速升溫顯然不是什么好事。零工從業者們警告說,這種業務模式全面擴散的第一步就是降低他們的待遇標準。更確切地講,元宇宙上搭建起的工作場所很可能成為砸在員工身上的又一記沉重鐵拳。
而靠游戲賺錢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在 2000 年初,亞非拉地區的不少工人就從事打金代練之類的業務,包括在大型多人在線游戲中賺取游戲貨幣、再把這些代幣出售給手頭更加闊綽的西方國家玩家。但正如 Merchant 在最近的《技術救不了人類》一文中所言,“雖然這一切會讓虛擬勞動力逐步成為現實,但同時也提高了工人們伸張自身權利、獲得尊重的難度,也更難將自己的訴求傳達給雇主。”
元宇宙的現實意義
元宇宙是個廣闊的愿景,也預示著數字技術將進一步統治我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我們在疫情期間被迫花費更多時間使用數字服務、而非接觸現實世界,科技企業的收入和利潤隨之飆升。雖然元宇宙的普及速度不會像扎克伯格的設想那么快,但只要這個概念還在推進,它終有一天會成為游戲玩家和某些工作從業者無法回避的現實。
多年以來,電子游戲廠商已經成功改變了游戲開發方式與在游戲中嵌入貨幣化策略的思路。這不僅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也讓企業能夠輕松將特定服務強制引入工作環境,并最終蔓延到消費市場,Slack 與 Zoom 就是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不過,我們仍有辦法阻止這一切。
2017 年,EA 為了平息玩家們的怒火而撤銷了《星球大戰:前線 II》游戲中的微交易與戰利品盒系統。玩家們之所以不滿,是因為這種設計的底層邏輯是“越氪越強”,逼著玩家們不斷花錢。爭議出現之后,不少國家 / 地區的監管跟進此事,Gamesindustry.biz 特約編輯 Rob Fahey 認為邊玩邊賺錢這種業務模式很可能將面臨類似的審查。除此之外,科技行業自身也爆發出愈發壯大的勞工運動——一旦雇主開始試探道德的邊界、或者將某些同事置于危險當中,員工就會集體發聲對雇主施以反擊。
時至今日,元宇宙只是給某種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游戲起了個更好記、更有野心的新名字。元宇宙概念只在科幻小說中有所體現,而且背后一直缺少深刻的現實意義。尼爾·斯蒂芬森在 1992 年的小說《雪崩》中第一次創造出這個詞匯,但書中對于元宇宙這個夢想環境如何替代現實世界、如何運轉自洽其實所言甚少。更為諷刺的是,作家們提到元宇宙時一直在警告我們要遠離——它非常危險。
《雪崩》的作者一直在強調元宇宙在本質上非常危險。《雪崩》的書名來自小說中元宇宙住民使用的一種數字藥物,其對神經的有害影響不僅作用于虛擬環境之內,也會延伸到外部現實。扎克伯格等人其實曲解了元宇宙小說的表達內容。但這種對危險氣息的敏銳判斷并沒有在當下的這場元宇宙技術幻想中得到體現。相反,科技巨頭覺得這個概念有寶可挖。
科技行業的 CEO 們很清楚,幾十億人的大部分日常生活仍然存在于電腦屏幕之外。他們買車、做園藝、約會、坐在湖邊打發時間。無論怎樣,沒有任何一家科技企業能夠真正占領人們的閑暇時間。但也許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只要引導公眾放棄對滿足欲望具體方式的執著,就能讓他們慢慢習慣在虛擬世界里達成幻想。慢慢地,他們開始適應遠離現實的生活,轉而沉迷于看似美好、但早已被資本化滲透殆盡的虛擬世界。
目前,這種還不具備很強的技術可行性,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眾多科技企業關注這個方向,并意識到了其中的可能性:即使只是個假設,元宇宙也確實解決了物理、商業、政治等現實層面的難題。如果成為現實,那么元宇宙最終將建立起“公司國家”或者說“國家公司”,這個超大版亞馬遜能夠將原材料、供應鏈、生產制造、分銷乃至使用等所有元素匯總到同一個服務體系之內。而這也成為我們永遠無法逃離的消費黑洞。
Facebook 已經沒了,現在只有 Meta。硅谷已經準備好講“元宇宙”的故事,我們應該思考技術行業到底在怎樣利用科技成果支撐其商業利益,并找到真正能夠為公共利益服務的另外一條技術道路。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