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革鼎
來源:錦緞(ID:jinduan006)
電商巨頭這倆月炸彈不少:
拼多多。1、20Q4年度買家7.88億超越阿里的7.79億;2、創始人黃崢宣布退位(20年7月辭任CEO,21年3月辭任董事長);3、PR團隊大幅裁員。
阿里巴巴。1、將淘客銷量計入淘寶主搜;2、胡曉明辭任螞蟻金服CEO;3、吐槽組織文化的帖子《致阿里》火爆。
關于拼多多和阿里,我們看到二者處于“沼澤肉搏”的階段,深陷沼澤相互掣肘的拼刺刀式過招已進入高潮:賣低價商品的拼多多想要實現品牌化,而已完成品牌升級的阿里得回防基本盤,這是所謂的“創新者的窘境”。
在創新者的窘境之外,兩者還在經歷基礎設施補課的痛苦,從生猛海鮮到吃糠咽菜,尤其是拼多多未來5年利潤和現金流會很緊張。在此過程中組織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失控”將令吃瓜群眾目不暇接。
2021年是互聯網公司的分水嶺,COVID-19榨干最后一波流量紅利,它的后遺癥逐漸顯現:星辰大海式估值方法的挽歌已經奏響,那些輕言此時此刻的格局便是行業終點模樣,并以此進行估值推演的投資者,在近期中概股暴跌行情下猝不及防。
所有殘暴的歡愉,必將以殘暴結局。所有適可而止的價值守候,必將在無效市場尋得超額收益。
01
路徑圖
我們說拼多多和阿里沼澤互搏,主要還是從行業圖線路視角來看的,收流量稅的電商平臺成長的路徑圖:
第一階段。低價商品,迅速擴大用戶基數,比如淘寶和拼多多。
第二階段。品牌升級,以期獲得盈利,比如阿里從淘寶升級到天貓。
第三階段。低階軟硬一體化,從連接流量提升效率到構建基礎設施提升產業效率,比如阿里通過買線下零售間接獲得倉儲,并做了物流基礎設施菜鳥。比如拼多多開始轉重布局倉儲物流。
第四階段。高階軟硬一體化,產業互聯網,造芯片,使用AI、云計算等技術和手段構建軟硬一體化平臺,深度優化升級B端的商業模式。
02
沼澤肉搏
1)拼多多仰角上攻
拼多多很長一段時間的邏輯,就是憑借在微信的低成本獲客優勢——拼多多,季度獲客成本100多元;阿里,季度獲客成本700多元——把基本款(低價/白牌/剛需)賣給下沉市場用戶。在季度ARPU不到100元的下沉市場,阿里只能眼巴巴看著拼多多用戶趕超。
但基本款+低成本獲客的邏輯是從0到1的邏輯,即使拼多多買家數超越了阿里,仍然虧得一塌糊涂。
2020年拼多多NON-GAAP凈虧損29.7億元。
同期,阿里巴巴NON-GAAP凈利潤1680.6億元。
補充一點,拼多多單個季度盈利情況改善只是假象,其缺失的“基建”內功且得補課,后面會詳細講。
要知道“流量稅”誰也沒少收,拼多多的貨幣化率在3%左右。想要獲得盈利,拼多多只能走阿里的老路品牌升級,從我們上面講的電商成長Roadmap的第一階段走向第二階段。
拼多多的品牌升級最重要的策略是百億補貼。
對“iPhone手機、戴森吹風機、蘭蔻小黑瓶、花王紙尿布”等知名產品補貼20%左右,實現從基本款消費(低價/白牌/剛需)到悅己式消費(名牌/IP/設計感)的升級,以期改變用戶心智,與阿里巴巴一較高下。
2)阿里巴巴重拾低價
阿里發展至上述路徑圖的第四階段,過程中戰略放棄低價商家,把淘客在主搜中的權重降低。
先說下什么是淘客,它是淘寶的站外營銷產品。在淘寶,站內營銷用直通車、鉆石展位、淘搶購、聚劃算、天天特價等;站外營銷,全網購買流量可以通過淘客進行。當年返利網、返利邦等渠道都是隨著淘客崛起的。
商家通過淘客在站外做低價產品(9.9元包郵什么的)引流,虧錢沖GMV,這個GMV計入站內主搜這個流量杠桿(商品在搜索中靠前),獲得免費站內流量及銷售,站外低價商品虧的錢站內賺回來。
可惜后來阿里品牌升級的過程中,淘客在主搜中的權重降低,沒有內部流量匹配游戲無法進行下去。
直到2020年Q4,買家數被拼多多反超的阿里終于坐不住,開始策略性的調整淘客銷量在搜索中的權重,這是要重拾低價產品,重點防守拼多多。
從競爭態勢上看,拼多多和阿里就像在沼澤中肉搏,盤根錯節。這是《創新者的窘境》里講的宿命:低價、新場景競爭者,不斷掏空龍頭的老底。倆家公司的架還有得掐,從競爭態勢上來看,反而是京東的路更好走。
03
吃糠咽菜
上面我們說過拼多多的盈利改善(PS:數據見下圖近三個季度NON-GAAP凈利潤),并認為這個盈利改善只是假象。
為什么說拼多多的盈利改善是假象?這要結合行業邏輯來說。
進入滲透率很高的互聯網下半場,平臺收流量稅的交易邏輯會越來越弱。淺連接賺通道費的模式,會讓位于賦能供應鏈賺效率提升的錢。比如平臺把貨幣化率提高到5%,那商家會加速逃離平臺。但如果平臺去賦能提高商家或者生產商的效率,比如生鮮,你把耗損率從40%降到20%,對方分你10%也照樣很開心。
想要賦能商家,光靠算法是不行的,還必須得長期重注投入供應鏈的各個環節,這是我們上面說的電商成長路徑圖的第三階段:低階軟硬一體化。
審視三大電商平臺的現金流量表:
1)京東600億基建。過去十年京東資本性支出在600億上下,從投資增加額看,其2015年開始對供應鏈金融支持的力度很大。
2)阿里買買買獲得基礎設施。與京東截然不同,阿里的做法是通過掃貨線下零售,高鑫零售、銀泰百貨等,2014-2018財年是掃貨高發期。所謂新零售補齊最后1km,買買買本質上買的是基建,當然粗暴的補短板行為對業績有一定的反噬,新零售拉低其零售商業的盈利能力。此外,阿里的資本性支出也很高,但大頭是云計算IaaS,與電商業務關聯度不大就不多說了。
3)拼多多最“軟”。2016年至今的成長期,拼多多幾乎沒什么資本性開支,投資也絕大多數是短期理財。
別以為投入基建是空話,我引述《黃崢發布2021年度致股東信》原文:“拼多多從一個純輕資產的第三方平臺,開始轉重,在倉儲、物流及農貨源頭開始進行新一輪的投入,新的業務開始在拼多多內萌芽并迅速成長。”
京東、阿里走過的路,燒過的錢,拼多多將要一分不少的補上,可以這么說:拼多多資金緊張的日子還長著呢,從前是山珍海味,珍饈鮑魚,今后是咬牙投資吃糠咽菜。
以上沼澤肉搏、資本開支補短板的商業模型變化,將驅動估值邏輯的變化。
04
估值挽歌
1)星辰大海式估值
什么是星辰大海式估值,我們“拉齊”一下拼多多的星辰大海式估值:
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2萬億,假設未來十年社會零售總額CAGR為3%則市場規模為52.7萬億。
目前拼多多阿里京東三家GMV占社零的29%,考慮到快手抖音等直播帶貨的兇猛,未來十年三巨頭市占率頂破天到達60%,其中拼多多占15%,GMV就是7.9萬億,貨幣化率按3.5%,收入就是2766億元,凈利潤率按30%,凈利潤就是830億元,按25倍市盈率,市值就是3100億美元,比拼多多歷史最高市值2606億美元還要高。
以上估值方式就是窮盡想象力,無視萌芽成長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無視不同階段的商業邏輯、無視組織能力、無視科技能力,直接線性外推業績,把二級市場公司按一級市場公司估值,投資者自視水平普遍提升到巴菲特級別——看透行業終點或者十年后業績并給予估值。
2)高買的破綻
從前景來看,拼多多和阿里分別是成長路線圖上第2、4階段的公司,兩者拼刺刀,拼多多是全面落后的,從0到1時的低成本獲客優勢是否能支撐未來十年的發展?這很困難。
商業模式層面。上文解讀過,拼多多和阿里巴巴泥潭肉搏,局勢還不明朗。
組織文化層面。阿里過去很不錯,如今也有些內卷,見《致阿里》。拼多多的組織文化則一團糟,拿員工當工具人,上廁所比上王者難的“屎廠”戲稱,奇葩的公關行為。
科技層面。有個簡單的衡量,去年扒過拼多多的專利,沒幾件,發展得好的這幾年不為未來十年做研發投入,也許就沒有未來了。
像拼多多這樣的公司,頂多只能看3年來估值。2020年收入595億元,未來三年收入CAGR預計40%,凈利潤按10%,市盈率按40倍,市值1000億美元比較合適,此刻的拼多多我們認為是高估的。
3)以史為鑒
給從1到10階段的公司過度估值很危險,尤其是頭上還有老大哥的時候。翻看國外商業史,好開局被顛覆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當初Yelp“流量、內容、商戶”的網絡效應,比現在的美團不會差,2014年股價漲上了天,結果如何呢?流量、內容和商戶被Google逐個擊破,走勢從超級牛股變成價值毀滅的典型。
今天Salesforce是CRM(客戶關系管理)軟件領域強大的上市公司,后者甚至是前者的股票代碼。可誰知道Salesforce崛起之前,Siebel才是CRM領域的天選之子,美國商業史上成長最快的公司之一。
在CRM軟件市場,Siebel一開始就拿下了眾多生命周期付費能力最強的大型跨國企業,并把業務從CRM的SFA(售前自動化軟件,針對銷售部門)擴大覆蓋到客服、營銷、BI等多個領域,2000年營收突破20億美元,2001年市值500億美金,那年的Salesforce站如嘍啰。
可后來風云變幻,Salesforce主導訂閱制變革(誰敢保證不出下一種模式來顛覆如今理性的訂閱制,如女版巴菲特所說,軟件2.0的深度學習將顛覆過去一切),覆蓋Siebel不屑一顧的中小客戶,并通過預付費前置現金流等現在通用但當初先進的商業手段,一步步的打敗了Siebel。
不管怎么樣,我們都不應該過度估值,真金白金買泡沫的結果永遠是泡沫破裂炸一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