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比現實更真實?人類將成為“兩棲物種”?“元宇宙”已來?
美國社交媒體巨頭臉書(facebook)日前宣布更名為“元”(Meta),5年內擬在歐盟國家雇用1萬名高技能人才打造“元宇宙”,這是世界科技巨頭布局“元宇宙”的最新一步。
一個名為“柳夜熙”的虛擬美妝主播搭乘元宇宙概念在短視頻平臺圈粉400余萬,英偉達、微軟、字節跳動、騰訊等國內外互聯網科技巨頭紛紛宣布入局元宇宙領域……
有人認為,面向這個充滿想象的未來世界,應該張開雙臂加速奔跑,而且已有人做出起跑的姿勢;也有人認為,“元宇宙”走紅就是一場資本炒作,是某些企業對曾經失敗的技術投資所進行的一場挽救。
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它為什么突然火了?它離我們還有多遠?它如何從科幻小說中的概念發展為科技巨頭重點布局的技術方向?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科技圈與資本圈的追捧下,元宇宙真的會是堪比移動互聯網的劃時代機遇嗎?
A
“元宇宙”是什么?
比拼想象力的時候到了
什么是“元宇宙”?截至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確切定義,人們對它的描述,還處在“比拼想象力”的階段。
元宇宙始于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1992年在其著作《雪崩》里提到的“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這兩個概念。人們在“Metaverse”里可以擁有自己的虛擬替身,這個虛擬的世界就叫作“元宇宙”。
在哲學層面,讓·波德里亞的“擬象”可視作元宇宙概念雛形。在他看來,真實與虛擬經過無數次內爆后,現實成為由符碼和模型所建構的“超真實”擬象。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沈陽團隊嘗試給“元宇宙”下一個規整的定義。他們在近期發布的《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中提到:“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于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于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并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
Roblox首席執行官戴維· 巴舒基提出了“元宇宙”所需具備的八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基于巴舒基的標準,“元宇宙”應是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擁有完整運行的社會和經濟系統,現實中的人能以數字化身形式進入虛擬時空中生活,并獲得無限接近于真實的體驗。用戶可在“元宇宙”中進行娛樂、社交、消費、內容創作等。
元宇宙的幾個拼圖
盡管“元宇宙”還在概念演變階段,但我們可以從一些已有的“碎片”,腦補出一個元宇宙圖景。
科幻里的元宇宙:
科幻小說《雪崩》創造了“元宇宙”概念。主人公阿弘是一名披薩外賣員,現實中與人合租于狹小的倉房,但當他將自己接入“元宇宙”,便入住虛擬豪宅。在“元宇宙”中,人人都擁有自己的數字化身,長達6萬多公里的赤道大街永遠燈火輝煌,無視三維時空法則的特殊街區是現實中無法見到的奇景。
電影里的元宇宙:
電影《頭號玩家》更直觀地給觀眾展示了“元宇宙”的實現形式。戴上VR頭盔進入“綠洲”虛擬世界,“在這里唯一限制你的是自己的想象力”。“綠洲”擁有一個完整運行的虛擬社會形態,包含各行各業的數字內容、數字產品等。主人公不僅能“所見”,還能“所感”,通過體感套裝可感知虛擬世界中沖突引發的身體疼痛。
虛擬人“柳夜熙”:
“你是人么?”小男孩懵懂地發問,對面是一位手拿魔幻化妝筆、長發及腰的女子。10月31日虛擬人“柳夜熙”的第一條視頻內容發布,目前粉絲已有400余萬。“柳夜熙”的誕生,成為詮釋元宇宙概念的一個生動范例。按照設定,她將成為一個虛擬KOL(意見領袖)。
科技巨頭的元宇宙:
美國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提出的“元宇宙”,打算讓真人置身網絡。“下個階段的平臺和媒體,會讓人更有身臨其境之感,你將不僅僅是從旁觀看,而是置身‘實體互聯網’之中。這就是‘元宇宙’。”比如開會時,真人、虛擬人、機器人出現在同一空間中,有人坐在桌前,有人飄在空中。
B
“元宇宙”元年為何是2021年?
科技巨頭跑步入場
2021年被認為“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概念提出后,吸引了科技圈、資本圈的超高關注度,國內外科技巨頭和資本紛紛跑步入場。
今年3月,美國游戲公司Roblox上市徹底引發現實中的“元宇宙”熱潮,被視為“元宇宙”第一股。
10月28日,Facebook(臉書)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將更名為“Meta”,新名稱來源于“元宇宙”(Metaverse),臉書將在5年內變成一家“元宇宙公司”。
近日,微軟宣布將打造“企業版元宇宙”。蘋果被曝出,VR設備新品已進入測試階段,預計將在2022年發布。字節跳動近期接連收購了VR、芯片公司,意在為元宇宙布局。
天眼查顯示,近期騰訊、阿里、網易等巨頭也紛紛申請注冊了元宇宙相關商標,如“QQ元宇宙”“王者元宇宙”“網易元宇宙”“雷火元宇宙”等。
為何是2021年?
“技術渴望新產品、資本尋找新出口、用戶期待新體驗”——這是“元宇宙”概念在今年大爆發的主要原因。與2016年的“虛擬現實”元年相比,需求端的膨脹、新技術的加持也讓“元宇宙”概念落地更牢靠。
從需求層面看,新冠疫情減弱人們在物理世界的聯系,加強了在虛擬世界的交互需求。線上生活由原先短時期的例外狀態成為常態,由現實世界的補充變成了與現實世界平行的世界。
從技術層面看,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5G、人工智能(AI)、區塊鏈等技術的發展為“元宇宙”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其中,尤以AR、VR等交互技術和硬件設備成為進入“元宇宙”的關鍵。目前,臉書、谷歌以及國內的VR硬件公司Pico都推出了消費級VR頭顯設備,戴上它們玩沉浸式游戲、在線虛擬社交均已實現。
C
“元宇宙”
未來如何發展?
層出不窮的“元宇宙”應用大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勢,不過無論是技術水平、內容供給還是用戶體驗仍在初級階段。新經濟投資機構易凱資本認為,“元宇宙”尚在“哺乳期”,短期內突破口還是游戲、社交和沉浸式內容,這是用戶當下的核心需求,繼而才能通過流量優勢逐步拓展外延,形成生態。
長遠來看,“元宇宙”最終會催生線上線下一體的新型社會關系。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沈陽對記者表示,“元宇宙”一方面拓展了人的生存維度,人將生活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融合的綜合環境;另一方面拓展了人的感官維度,帶來了現實/虛擬視覺、聽覺、觸覺結合的綜合感官。
“展望未來,線上與線下將徹底打通,人類的現實生活開始大規模向虛擬世界遷移,人類將成為現實與數字的‘兩棲物種’。”他說。
屆時,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模式和組織治理方式等都會被重構。臉書公司說:“元宇宙不會為某一家公司所擁有和運營。它就像互聯網那樣,以開放性和互操作性為關鍵特征。”
不過,任何新興技術的落地都會伴隨著未知風險和挑戰。相關行業專家認為,未來在跨企業的“元宇宙”中,需要有一個公允的第三方服務平臺來對用戶數字資產進行確權,實現跨不同公司應用的調用,比如在A游戲中買了件衣服,在B游戲中要能穿戴;用戶的“數字化身”也應實現在不同平臺的統一和互通。
此外,元宇宙的發展過程中,也將遇到價值倫理、虛擬空間管控等新問題,需要監管部門進一步進行規范。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當現實空間遇到虛擬空間,除了要關注技術發展帶來的變革,更需關注‘價值’本身的意義,要將有序的政策監管納入其中,保障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綜合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參考消息等
大咖觀點
普京:這無疑是一種挑戰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出席2021年“人工智能之旅”國際會議時表示:“我要提醒的是,‘元宇宙’這個概念是30年前由一位著名科幻作家提出的,按照他的設想,人們從不完美的現實世界逃到了‘元宇宙’。這樣的想法對如今的我們來說太悲觀了。我認為,確實沒必要走這條路。”普京接著說:“我們要利用‘元宇宙’的功能,讓人們不論相距多遠,都可以一起交流、工作、學習、落實聯合創新項目和商業項目。”
普京認為,這對科技公司、創意產業、虛擬現實和混合現實設備的制造者,乃至對必須制訂這個“全新世界”的經濟和社會關系規范的法律學家來說,都是一個真正的挑戰。
馬杰:元宇宙是一種很大程度上會實現的未來
“元宇宙將成為平行于現實世界的人類第二空間。”百度副總裁馬杰認為,元宇宙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需要對內容生產、經濟系統、用戶體驗以及實體世界內容等進行大量改造。“元宇宙是一種未來,一種很大程度上會實現的未來,而現在正是一個可以占據主動權的最佳時機。”馬杰說,想要在最短時間內實現它,還需要整個社會的有機配合,無論是科技公司、內容公司還是資本,都需要從底層技術出發,找到內容生態系統的突破口。
劉慈欣:元宇宙將引導人類走向死路
曾創作多部科幻佳作、被稱為“中國第一位元宇宙架構師”的劉慈欣直言,元宇宙將是整個人類文明的一次內卷,最后會引導人類走向死路。
在《時間移民》中,劉慈欣稱,這個時代的人們正在漸漸轉向無形世界,雖然可以在兩個世界都有一份大腦的拷貝,但無形世界的生活如毒品一樣,一旦經歷過那里的生活,誰也無法再回到有形世界里來。
近日,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蘇德超也在網上抨擊元宇宙,認為其無非是哲學家諾奇克提出的“快樂機器”。這種機器一旦和大腦相連,被連接者將無法區分機器制造的幻覺和真實生活的區別。如果沉迷于此,將是一場人生災難。
一種視角
萬物皆可 “元宇宙”?
近來,“元宇宙”成為熱門話題,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從英偉達宣布推出為元宇宙建立提供基礎的模擬和協作平臺,到日本社交平臺GREE開展元宇宙業務,從微軟正努力打造“企業元宇宙”,到臉書改名為元宇宙(Metaverse)一詞中的Meta……不僅科技公司在元宇宙賽道上爭相布局,一些機構也積極參與其中。
我們離元宇宙的世界有多遠?這個問題可能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但各類打著元宇宙旗號的套路與騙局已經有滋生的苗頭。一些知識付費項目把元宇宙包裝成一夜暴富的機會,聲稱“未來只有元宇宙這一條路”,以販賣焦慮的方式借機斂財。一些人言必稱元宇宙,沒有任何與之相關的實體內容卻熱衷于搶注各種相關商標,挖空心思從元宇宙概念中分得一杯“流量羹”。這就提示我們,對待新鮮事物,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同時,也要保留一份審慎和理性,警惕任何以科技和未來為名義的忽悠。
關于元宇宙的討論仍在繼續,有人充滿樂觀與向往,也有不少懷疑的聲音。是鏡花水月還是觸摸得到的未來,是資本炒作還是新的賽道,是新瓶裝舊酒還是科技新突破,下結論前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不過可以明確的是,一些新概念承載著人們對技術發展的信心,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推動新概念及其產業逐步走向成熟需要時間,通向令人神往的科技未來需要腳踏實地、打好發展地基。正如不論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還是混合現實,中心詞都是“現實”,這也預示著離開了現實的支撐,終歸是海市蜃樓、無本之木。“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樣的道理不論在真實宇宙還是元宇宙,應該都是適用的。
這正是:萬物皆可元宇宙?理性常在少煩憂。
“掌”握科技鮮聞 (微信搜索techsina或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