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原標題:美國高通脹背后,是有企業發“國難財”? 來源:財富Plus
美國陷入高通脹已經整整一年了。
不論是房租、二手車價格還是肉價菜價,總之在美國,有關衣食住行的一切都在漲價,2021年,美國的通脹水平不斷刷新紀錄,本輪通脹被公認為近40年來最嚴重的一次。
在本輪通脹的背后,有一些客觀原因是真實存在的,比如消費者的需求空前高漲,同時企業卻廣泛存在勞動力短缺和供應鏈不繼的問題。除此之外,我們不禁也會想到另一個問題:是不是還有一些企業在以通脹為借口哄抬物價,借機發“國難財”呢?
持有這種看法的人不在少數,美國總統喬·拜登政府里的不少高官,包括一些消費者權益保護人士甚至一些經濟學家都是這么認為的。例如馬薩諸塞州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本月致信美國司法部(Department of Justice),敦促后者對一些涉嫌違反反壟斷法和哄抬物價的企業采取措施。沃倫在信中指出:“美國的通脹已經達到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這在相當程度上是企業的貪婪和反競爭行為造成的,聯邦政府必須采取一切手段避免有人哄抬物價,為美國人民把物價降下來。”
最讓普通消費者感到壓力的,是食品和家庭用品價格的上漲。《財富》雜志的一項分析顯示,在“《財富》美國500強”中上榜的28家食品與消費品制造商中,有半數企業的平均凈利潤率甚至較新冠疫情前有所上升。不過雖然它們的利潤上漲了,卻很難說這是不是與價格的上漲直接相關。
那么,這些企業真的在哄抬物價嗎?它們是借疫情發“國難財”的奸商嗎?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我們在本文中探討的并不是法律問題,因為目前,美國在聯邦層面尚無具體法律規范這種行為。
其次,股市是這種貪婪,投資者會“用腳投票”“口嫌體直”地回報上市公司的這種貪婪。不過股市畢竟不等同于經濟本身,一個東西在技術層面合法,并不代表它就是好的。有些東西對投資者來說是好事,但很有可能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就是一件壞事。
什么是健康的利潤?
首先需要說明一下,企業追逐健康的利潤,與哄抬物價甚至借疫情之機不當得利并不是一回事。單純地漲價也并不構成哄抬物價。
奧本大學哈伯特商學院(Auburn University’s Harbert College of Business)的供應鏈管理系主任格倫·里奇對《財富》雜志表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現在企業的利潤變得更高了。”他認為,這既有可能是出于企業經營的必要,但也有可能是出于企業高管的“機會主義行為”。
里奇指出,在討論漲價的問題時,很多人會將投機倒把與哄抬物價混為一談,但它們實際上是兩碼事。投機倒把主要是指企業試圖賺取超量或不公平利潤的行為。
哄抬物價是指銷售者將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提升到遠高于合理或公平的水平。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自然災害之后,比如某地遭遇了颶風災害,當地的商家就有可能哄抬生物必需品的價格。
不過,要想精準評判很多哄抬物價行為是不是由企業策劃的,這卻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物價受到很多因素影響,而且制造商通常不會直接制定零售價格。一般來說,制造商只會給出一個建議零售價,零售商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晨星公司(Morningstar)的消費板塊證券研究主管埃林·拉什指出:“光看這些干巴巴的數字,并不一定能夠反映故事的全貌。”
拉什在接受《財富》雜志采訪時稱:“從歷史上看,大多數時候,企業在漲價時都會明確表示,這不是為了抵消通脹造成的全部成本,而是為了抵消部分成本。”以調味料生產商味好美(McCormick & Company)為例,該公司也在2021年上調了價格。
味好美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勞倫斯·庫茲尤斯在今年1月的財報會議上說:“為了抵消部分成本的上漲,我們去年在適當時機提高了價格。隨著成本繼續加速上漲,我們將在2022年再次適時提價。”
另外,也不是每家公司在漲價后都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比如“《財富》美國500強”上榜企業金佰利公司(Kimberly Clark)的首席執行官邁克爾·蘇在近期的財報會議上指出,金佰利公司已經實施了“數輪”的“重大定價行動”。
由Datasembly公司為《財富》雜志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2021年,金佰利公司生產的舒潔(Kleenex)紙巾和好奇(Huggies Little Snugglers)紙尿褲的價格分別上漲了16.4%和9.4%。但根據《財富》雜志的分析,即便是在漲價之后,目前金伯利的利潤率仍然只有9.4%,低于新冠疫情以前的水平。
漲價
毫無疑問,現在不光是美國企業,就連很多外國公司也在全面漲價。目前不光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這種基準指數在上漲,各大公司也是喊漲聲一片。
有些公司坦承,它們之所以被迫提價,是因為自身成本上漲得過高了。比如“《財富》美國500強”上榜的零食和飲料公司億滋國際(Mondelez)今年1月宣布要將產品價格上漲6%至7%。億滋國際的首席執行官德克·范迪普特在1月的財報會議上表示:“我們已經大幅上調了產品價格,以確保能夠保價有效對沖大宗商品的通脹風險,另外我們也在持續提升生產率指標。”他也沒有排除今年晚些時候會進一步漲價的可能。
寶潔公司(P&G)表示,該公司之所以漲價,主要是為了抵消供應鏈風險,以及下步有可能會面臨的匯率風險。寶潔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安德烈·舒爾滕在1月的財報會議上稱:“我們將通過漲價和生產環節中的節約來抵消一部分成本壓力。”寶潔公司的產品包括剃須刀、尿布和洗衣粉等各種日用品。舒爾滕指出,寶潔在美國銷售的所有產品類別都將漲價。這也是寶潔公司自2019年春季以來實施的最大規模的漲價。
寶潔公司的財報顯示,2021年第4季度(截至12月31日),該公司的銷售額較上年同期增長了6%,這一定程度上可能也是由于漲價造成的。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美國很多大型食品和消費品生產商都已經實施了漲價。受《財富》雜志委托,Datasembly公司對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間“《財富》美國500強”上榜食品和消費品企業生產的18種主要產品的全美平均售價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有11種產品的價格漲幅已經超過了通脹水平。
調查顯示,在美國的主要食品與消費品生產企業中,JBS、家樂氏(Kellogg)、金佰利和泰森食品(Tyson Foods)等,其部分產品的漲價幅度均超過了今年1月美國的通脹幅度(7.5%)。
該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產品中,漲價幅度最高的是有JBS公司品牌認證的8盎司安格斯牛排(Angus Beef),其去年的漲價幅度達到了34%。泰森食品的一款無骨雞肉的價格也從2021年1月的6.62美元上漲到上個月的8.39美元,漲幅達到26.7%。相比之下,今年1月發布的CPI指數顯示,2021年美國的牛肉價格上漲了16%,雞肉價格上漲了10.3%。
另外,其中一些公司的利潤率也確實比新冠疫情前更高了。在“《財富》美國500強”的上榜食品和消費品制造商中,有13家公司2021年的平均利潤高于2019年,其中11家公司的利潤增幅高于通脹率。不過這也未必表明它們一定有投機牟利行為。
比如,據《財富》雜志調查,酒精飲料巨頭摩森康勝(Molson Coors)和日用品龍頭企業寶潔公司有5款產品的提價幅度基本與通脹水平一致,甚至略低于通脹率。但摩森康勝和寶潔去年的利潤率卻比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翻了一番。這兩家公司的利潤上漲,有可能與銷量上漲或者與削減開支有關,不過也有可能與售價的小幅上漲有關。
泰森食品和JBS的利潤率也出現了顯著的增長——雖然漲幅不算業界最高,但也相當可觀。如前所述,2021年,它們的一些關鍵產品的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家樂氏的利潤率也有一定上漲,而且它旗下的幾款產品的售價漲幅也超過了通脹率。
寶潔公司于2月18日對《財富》雜志指出,該公司的生產成本近來持續上升,最近兩個季度,它的大宗商品成本和運輸成本環比上漲了13億美元(稅后成本)。寶潔公司發言人稱:“這是近20年來我們看到的最大幅度的成本上漲,雖然我們需要轉嫁部分成本,但我們也將同時推動各方面的創新,以繼續為消費者帶來巨大價值。”
這位發言人還表示,寶潔公司專注于“為消費者提供最佳性能的優異產品,從而最終為消費者帶去價值。”但他并未直接評論公司的利潤率為何變高的問題。
摩森康勝和ADM公司拒絕就此發表評論。JBS公司則未回應《財富》雜志的置評請求。
困難是真實存在的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零售與消費品部高級副總裁裁琳達·蒙塔格指出,目前,幾乎每家公司都面臨著供應鏈卡脖子、“用工荒”和大宗商品成本上漲的問題,這些問題導致了企業運營預算上漲、利潤率下降。而且就算企業宣布漲價,從漲價到利潤上漲之間,往往也還有一個時間差。
比如據拉什介紹,上個季度寶潔公司公布的毛利率是49.11%。其中,通脹因素對公司利潤的影響達到了負4%,運費上漲對利潤的影響也有負0.6%。
家樂氏公司的發言人克里斯·巴納指出,目前,全球對大宗商品的需求持續增加,而供應卻相對緊張,這種供需失衡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這導致食用油、小麥、玉米、大米、紙張和硬紙板等食品生產銷售所需的原材料價格包括運輸成本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巴納也對《財富》雜志表示:“我們這個行業對哄抬物價和網絡詐騙等違法欺詐行為是零容忍的。”
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的常務副會長兼首席政策官尼爾·布拉德利于今年1月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與許多其他產品一樣,推動肉類價格上漲的因素包括需求上升、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問題,以及投入成本上升等等,特別是能源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
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的農業經濟學系主任杰森·盧斯克指出,2021年,用于飼養牲畜的谷物和油籽價格有所上漲,這反過來也推高了牲畜和家禽的飼養成本。
全美雞肉協會(National Chicken Council)的發言人湯姆·休珀指出,盡管玉米、大豆、汽油、包裝和運輸成本都上漲了至少兩位數,但美國雞肉價格的漲幅卻僅僅略高于總體通脹率(今年1月發布的2021年美國雞肉價格增幅為10.3%,而美國的總體通脹率為7.5%)。
泰森食品的發言人加里·米克爾森在回答《財富》雜志關于漲價和利潤的問題時稱:“經濟學家和行業分析師都已經證明,目前肉類價格的上漲,是供應鏈受限,以及糧食、勞動力、能源等投入成本上漲,加上消費者需求強勁共同作用的直接結果。”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零售與消費品部高級副總裁裁琳達·蒙塔格認為:“問題的癥結并非是有些公司想發‘國難財’。”雖然目前有些公司的利潤率有所上升,但這種情形未必會一直持續下去。例如,一些公司利潤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新冠疫情期間砍掉了一些營銷預算,或者是銷量增加了。還有一些公司加大了生產和銷售速度,這也有助于緩沖運營成本上升帶來的影響。
“通脹是真實存在的。”蒙塔格認為,任何聲稱企業漲價是為了哄抬物價、投機倒把的人都是在“信口胡說”。
是“體制問題”在鼓勵企業漲價?
盡管通脹問題引發了極大擔憂,但去年美國經濟的增長率仍然達到了5.7%——或許這其中還有通脹的功勞。這不禁令人思考,對于40年來早已習慣了低通脹和全球化的美國來說,目前這種高需求、高就業率甚至是高通脹的環境,是否才是經濟增長真正應有的樣子?當然,美國經濟目前還在從新冠疫情泥潭中復蘇的路上,但自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還沒有經歷過像這樣的真正的經濟繁榮。而在那一次的繁榮期,美國也遭遇了高通脹問題。
也有一些專家認為,目前美國的高通脹并不是經濟健康增長的表現,甚至也不是為了抵消運營成本的上漲,而是放松監管和缺乏競爭的結果。
美國前勞工部長、經濟學家羅伯特·賴克最近就這個話題撰文稱:“如果市場是具有競爭性的,企業就會壓低價格,以防止競爭對手搶走顧客。”
拜登政府最近也點名批評一些行業缺乏競爭,并指出這有可能導致成本上升。美國四大肉制品公司嘉吉(Cargill)、JBS、國家牛肉包裝公司(National Beef Packing)和泰森食品就在被點名之列,這四家公司控制了美國豬肉、牛肉和雞肉市場的大半壁江山。美國財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近期也發布了一份63頁的報告,指出百威英博公司(nheuser-Busch InBev)和摩森康勝公司控制了美國啤酒市場65%的收入。因此有批評人士指出,這些公司之所以能夠隨心所欲地漲價,就是因為消費者沒有太多的品牌和產品可以選擇。
今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曾經指出:“我們在過去幾十年里看到的情況是,競爭越來越少,集中程度越來越高,這實際上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很多行業都是由少數幾個大公司主導著整個市場。”
不過,北美肉類協會(North American Meat Institute)的會長兼首席執行官朱莉·安娜·波茨并不這樣認為。她表示,美國的肉類行業并不像拜登政府描述的那樣集中化,25年來,美國肉類市場的結構基本上沒有變化。“如果是集中化導致了近期肉禽產品價格上漲,那么5年前或者10年前,集中化為什么沒有導致肉禽產品價格上漲呢?”美國四大肉制品公司都是該協會的會員,不過它們并未專門對《財富》雜志就拜登政府的有關言論作出評論。
美國啤酒協會(Beer Institute)的會長兼首席執行官吉姆·麥克格里維也指出,美國財政部的報告“曲解了繁榮發展中的美國啤酒產業。”他指出,自2010年以來,美國新注冊的啤酒廠超過1萬家。“消費者也受益于越來越多的啤酒廠和進口啤酒商,他們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多的選擇。”百威英博和摩森康勝都是美國啤酒協會的會員,不過他們也未對拜登政府的有關言論進行評論。
據《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報道,即使在白宮內部,也有一些經濟學家反對政府將通脹歸咎于企業。
蒙塔格指出,實際上,食品和消費品領域是存在著“大量激烈的競爭”的。很多上市公司不僅互為競爭對手,還要面臨著很多非上市公司的競爭。據美國自有品牌制造商協會(Private Label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統計,從銷售額上看,美國零售店的門店自有品牌大約占據了市場的17.7%;從銷量上看,則占據了市場的19.6%。
還有一些人認為,當前的物價上漲是不合理的。比如關注經濟問題的激進社會組織Groundwork Collaborative的首席經濟學家拉金·馬布德對《財富》雜志表示,她認為當前企業紛紛漲價的現狀“非常不合理”,理由是首席執行官和企業高管們能夠任意向消費者漲價,但美國的普通老百姓卻毫無選擇,只能被迫支付更高的價格——但與此同時,這些企業卻在分更高的紅利給股東。
大公司通過漲價獲得了創紀錄的利潤,首席執行官們悄悄說了大實話——他們很樂意推高通脹。
美國家庭支付了更高的物價,企業高管獲得了更豐厚的獎金。你們自己看看高管們是怎么說的吧。
——伊麗莎白·沃倫(@SenWarren),2022年1月15日
“這些大公司靠刮勉強度日的底層人的油水而大賺特賺,這是不合理的,不但不合理,也對我們的經濟有害。只有在我們所有人都過得好的時候,我們的經濟才會好——而不是在只有這些大企業過得好的時候。”馬布德說道。
她還補充說:“毫無疑問,企業是受利潤驅使的。企業究竟賺多少利潤才合適,這基本上是一個道德問題。不過現在有一個顯然非常不合理的現象,那就是投資者和股東都在靠侵蝕普通消費者的利益來賺錢。”
另一方面,那些大肆宣揚自己漲價了的上市公司也的確在股市上獲得了豐厚回報。彭博社(Bloomberg)最近的一篇報道顯示,在近一個財季中,這些上市公司在宣布產品漲價后,其股價幾乎都是應聲上漲。比如連鎖餐飲企業Chipotle在2021年12月宣布漲價4%后,其股價已經上漲了10%。而清潔用品高樂氏(Clorox)的漲價行為則低調得多,基本上都是悄悄進行的,高樂氏還在財報會議上警告投資者,未來幾年哪些因素有可能影響公司的利潤率。結果該公司的股價直接暴跌14%。
馬布德指出,這些大企業一家接著一家地宣布漲價,這與投資者的慫恿不無關系。有些企業看到別人漲后利潤率上去了,自己也就跟著漲價,而且投資者也要求它們這樣做。
馬布德認為:“這樣一來,就算通脹消失了,企業投機牟利的傾向也會長期存在。”
漲價的長期成本
絕大多數的美國人都意識到,當前的高通脹是有問題的。哈里斯民調機構(Harris Poll)的數據顯示,90%的美國人注意到,近幾個月他們經常購買的商品價格有所上漲。有44%的美國成年人表示,通脹目前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
不過有研究顯示,消費者在緊急情況下,對物價上漲的容忍度會有所提升。比如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在美國爆發新冠疫情之初,只有一小半美國消費者認為洗手液的價格上漲是不合理的。該論文的合著者克里斯托弗·布卡富斯科向《財富》雜志指出:“消費者對‘合理’的標準是相當靈活的。人們對‘合理’與否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具體情況。”
至于消費者會不會覺得高通脹是美國市場機制的結構性弊病導致的,以及消費是否愿意繼續容忍這種高通脹,目前我們尚不清楚。不過一旦消費者的忍耐到了極限,那么一直追求和縱容漲價的企業以及政客,或許都要承受一波民意的強烈反彈。
當前這輪漲價也是有實際成本的。除了一些自帶波動性的大宗商品,有些產品的價格漲上來之后,未來即便供給壓力減輕了,它的價格也不容易再降下去了,例如一瓶汽水或者一支牙刷。所以從長遠來看,消費者將長期承受更高的價格。
馬布德說:“有時我們談論通脹,就像談論一個與我們無關的問題一樣。但事實上,我們之所以非常關注通脹問題,是因為它對我們有實實在在的影響。物價的上漲真的會給弱勢群體造成非常非常沉重的打擊。”(財富中文網)
責任編輯:李桐
投顧排行榜
收起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