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綁定的物價指數,如果物價指數就是8%加上5%,你的工資增加13%,中央決定建立這么一個機制。中央還說要提高保障支付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出臺新勞動法,以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政府決定暫緩執行,原因是什么我后面分析。第四句話中央說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當中的比重,這也是要提高職工的工資啊。最后一句話讓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產權收入。困難在什么地方我們又碰到了問題,政府財政的錢要加在職工頭上去,這就很困難,因為工人的工資是老板發,是企業發。十七大報告實現了最低工資標準,中央提出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把單個人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你不加工資就違法,雇員可以告老板。但是這個辦法實施了有問題,南方大量的民營企業、非工企業倒閉,很多企業不做了,你要是給工人漲工資他根本不賺錢,他就停業向外轉移。所以有人指責新勞動法,說你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錯了。但是我不這么看。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沒錯,錯在你政府沒有及時的減稅,沒有率先減稅。中央講的初次分配要提高勞動和分配比重,并不等于說工資擠占利潤。初次分配是工資、利潤、稅金三塊。政府提出來要提高工資的比重,這是你政府在請客,那你政府要買單。政府怎么買單,你減稅才可以提高工資,你不減稅,政府一毛不拔你就讓提高工資,其實你是用企業的利潤買單,工資擠占利潤,所以很多中小企業關門,有很多農民工返鄉,在城里找不到活干。所以,你政府要先減稅才行。比如政治性轉型我們說了幾年,今年三月份溫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白紙黑字寫的很清楚,但是我們沒有任何動機。如果不是這次金融危機,我想政治性轉型不知道推到什么時候去。
現在來看我講的減稅不只是增值稅轉型,它對于民營企業有用,對于購置設備有用。很多勞動密集型工業設備投入不多,是勞動密集型的,對于他的扶植作用不大。包括出口退稅也是,現在很多企業都不能出口,出不了口。他們自己算的,出口退稅的政策出來以后,大概可以減稅接近400億,按照過去來算的。所以,我認為只要你政府先減稅,是可以實現我們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的,關鍵是你政府敢不敢減稅。當年98年擴大內需那一次,我們增加了赤字預算,就是發了國債,但是有一條也是沒有減稅,我覺得今天是一個教訓。
這一次政府有減稅的意思,但是我覺得減稅幅度太小。比如說能不能我們把增值稅調5個點,現在我們的虧損企業有一半一夜之間扭虧為盈,也是我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所以第一個問題我的結論是,刺激投資不如刺激消費,政府應該堅持刺激消費。刺激消費的關鍵是要減稅,減稅以后你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第二個問題我要進一步討論,現在即使我們政府要刺激投資,刺激投資的重點在哪里?是民間投資還是政府投資,還是我們政府為自己去投資。我的觀點是政府發國債,籌集資金自己投資,還不如減稅去鼓勵民間投資。其實明年按照我們投資正常增長是1.5萬億,要是增長到2萬億就是明年新增長5000億,國債規模估計在5000億左右。這個國債最大的買家就是銀行,銀行愿意買國債。這就形成了一個財富的擠出效應,銀行國債就不愿意給企業貸款,貸款就少了,就是你增長投資擠占了民間投資。第二經濟學有一個定理,這個定理說你政府今天發的國債就等于明天的稅收,今天的債就是明天的稅,你今天的國家公債越多明天的稅負越重,這個是對的。政府不是一個經濟體,政府的收入全部靠收稅,他自己不會點石成金。他今天花錢越多,以后還債的時候必須向企業收稅越多,不然他還不起債。如果我們今天搞太多的政府項目和政府投資,太多的借債,而政府的很多項目是沒有效益的,資金是沒辦法回收的,真正要還債他必須加重企業的稅負。所以與其這樣,我的觀點是你政府大規模舉債不如干脆的減稅,把這個錢留給企業,讓民間進行投資,讓社會來投資。除非你這個政府投資的效果比民間投資效果好,你政府投,比如公共品你政府可以投,公共設施你政府可以投。一般競爭性的領域、行業、項目,政府你最好別投。為什么?因為你投的效果肯定不如民間投資和企業投資好。我們有教訓了,1998年當時中央拿出兩千億搞基礎設施,當時是7個方面,城鄉電網改造、電路、交通、糧食倉儲建設等等七個方面。搞了72個重點項目,結果半年以后,國家財政部和國家審計署成立一個聯合調查組,對這72個項目做了一次跟進督查。就發現當年申報這個72個項目,半年之后有20多個項目資金全部被挪用,他報的是這個可能以后做別的了。還有就是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一大堆。誰敢保證這一次的投資高潮,政府擴大內需這四萬億下去不會出現像98年那樣的情況?中央紀檢委未雨綢繆,我們派了20個督導組下去,看得住嗎?我覺得看不住,必須要有機制。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