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證券徘徊生死之間 市場化重組抑或直接破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11:19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無條件的注資重組顯然并非上策,與其耗費公帑挽救一家病入膏肓且有著種種前科的券商,不如尋求真正市場化的重組之路,抑或直接破產 本刊記者 李箐 于寧/文 上個世紀90年代煊赫一時、近來風聲鶴唳的華夏證券公司,總部坐落在北京市核心商
2005年1月25日,華夏證券總部樓前停滿了車輛。“所有領導都來了,今天要召開年度工作會議。”華夏證券門前的保安說。 華夏證券這次年度工作會議的主要精神就是“重組”。公司董事長黎曉宏表示,華夏證券公司要存續(xù),品牌也要存續(xù),各級部門正在積極研究重組的問題,公司內職工要統(tǒng)一認識。 “存續(xù)”,當然只是一種最為體面的說法。有著13年歷史的華夏證券,中國最早的三家全國性券商之一,20世紀90年代前中期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可謂煊赫一時,風光無限。然而近年來,其炫麗的外衣已經剝落,衰退的敗象早已顯露,去年以來更陷入危機四伏的境地。 去年6月25日,華夏證券領導班子撤換,市場傳言的“華夏證券危機”得到證實;而去年10月以來央行解決高危券商個人債務方案出臺,直面中國證券業(yè)風險的政策環(huán)境已然具備。觀察家們確信,如今的華夏證券走到了生死線上。縱使躲過破產清盤的結局,其“重組”也只是一種“易幟重組”,或可續(xù)其名而絕難存其實。 中信接盤 自華夏證券問題暴露后,重組傳聞一直沒有間斷。 2004年9月,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開始與華夏證券接觸,希望重組華夏證券,至11月,坊間甚至傳出信達已注資華夏證券消息。 但信達的談判并無結果。目前進入實質階段談判的,是在廣發(fā)證券收購戰(zhàn)中未有斬獲的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據(jù)悉,中信集團董事長王軍以及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曾親自拜訪北京市市長王岐山,希望能夠讓中信集團參與華夏證券的重組。 此時的中信集團正雄心勃勃,希望在券商低潮中收購兩三家機構,擴張版圖。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國安(資訊 行情 論壇)是深圳巨田證券的大股東之一,而中信泰富(行情 論壇)正在和西南證券洽談收購事宜。 2005年1月7日,北京市專門召開華夏證券重組的會議,決定成立兩個小組,北京市方面由主管金融的副市長翟鴻祥親任重組領導小組組長,中信方面的重組小組則由王東明負責。 與此同時,關于重組方案的推敲也在不斷修訂中。最初的方案是中信集團出資20億元,其中7億元用于彌補虧損,13億元成為資本金。原注冊資本金27億元,老股東權益打5折,這樣中信集團可以占51%以上的股份。與此同時,向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基金申請20億元再貸款。 到春節(jié)之前,重組方案再次發(fā)生變化,中信集團的出資額大為減少,只承擔5億元的虧損,老股東權益減值30%,即由27億元減少到18.9億元。倘若如此,中信集團將在重組后持有華夏證券約20%的股份。中信集團和北京市政府將合力向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基金申請50億元再貸款,用于解決債務問題。與此同時,華夏證券力爭免于償還債權人的利息。 華夏證券內部人士稱,如果能爭取到超過35億元的再貸款,重組實現(xiàn)的可能性比較大。這一尚未確定的方案意味著中信集團以較少的現(xiàn)金出資獲得控股地位,而用央行再貸款解救債權人,因而將最大的不確定性留給了央行。畢竟,重組后的華夏證券償還央行再貸款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當然,即使不能償還,中信集團也只承擔有限責任,相當于花5億元收購了華夏證券90多家營業(yè)部,這實際上是一個頗為理性的出價。 根據(jù)華夏證券內部人士介紹,截至2004年6月,華夏證券挪用客戶保證金16億元,委托理財規(guī)模為34億元,而投資股票的市值縮水到7億元,自營投資累計虧損為17.9億元,國債欠庫不到10億元,另外還有10多億元的經營性虧損,華夏證券的虧損合計約為55億-60億元。從2004下半年的市場行情分析,華夏證券手中股票的市值可能還有所減少。因此,到2004年底,華夏證券的虧損應該在60億元左右。 根據(jù)國家有關法律政策,華夏證券必須用現(xiàn)金清償?shù)膫鶆眨饕强蛻艚灰妆WC金16億元、近10億元國債回購欠庫以及數(shù)量不會很大的個人委托理財部分,合計約為25億元左右。 來自華夏證券的信息顯示,華夏證券在2004年9、10、11三個月支付極為困難,連發(fā)工資都困難。總公司新開設的多個賬戶也被凍結,能夠快速變現(xiàn)的資產也不過是幾億元的股票,因此現(xiàn)金缺口約為20億元。 與其他問題證券公司相比,華夏證券的這一數(shù)字已經不再聳人聽聞。作為中國最早的國有券商之一,華夏證券屢屢失手,從實業(yè)投資到委托理財,規(guī)模的增長從來都以更大的虧空為代價,每每都是靠政府施之援手才能渡過難關。而救援的結果不言自明,不僅公司自身的造血機制始終未能形成,而且在“歷史性包袱”的遮掩下,華夏證券的委托理財、坐莊行為大行其道,終于走到窮途末路。 事實上,如果采用破產方式解決問題,需要國家支付的成本只相當于大鵬證券(18億元)。但如果采用重組方式,接盤者需背負巨大的財務負擔。華夏證券13年的歷史早已證明,抱薪救火的重組只會模糊責任界線,為更大的違規(guī)與虧損提供新的口實。 相關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