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國內財經 > 工行上市進行時 > 正文
 

《財經》最新文章:工行改革難與易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3日 10:59 和訊網-《財經》雜志

  時隔兩年,工行行長姜建清再度接受《財經》雜志專訪,談工行改革,以及未來的希望和挑戰

  □本刊記者 凌華薇 張小彩/文

  2005年初,已然啟動了一年的銀行改革仍然未呈現耳目一新的氣象。轟轟烈烈的財務
重組之后,先期改革的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并未如外界想像的那樣迅速脫胎換骨,令人心寒的基層行案件卻屢有發生。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究竟應以什么樣的步驟、順序、節奏推進,仍然是市場最為關注的話題。

  與此同時,傳聞已久的中國工商銀行改制、注資改革并未如期而至。2005年2月1日,在工商銀行總行九樓的一間小會議室,午后陽光眩目。處于焦點中心的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姜建清接受了《財經》雜志的專訪,談及工行近年來的變化,也坦露了自己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希望和憂慮。

  改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針對外界沸沸揚揚的注資模式、金額、時機的議論,姜建清首先聲明:“我現在不能談,也沒有權限談。我能說的是,工行正在積極準備,等待中央、國務院對工商銀行改制方案的審批。”

  姜建清隨后對財務重組和內部改革的關系進行區分。他表示,現在有人把改革簡單理解為財務重組,甚至工行內部也有員工這樣看,這是不能茍同的。

  “銀行的改制方案包括財務重組、成立股份公司、引進國外戰略投資者乃至上市等內容,但這些都不是改制的核心”。姜建清強調,如果有政策支持,這些都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而完善公司治理才是商業銀行深化改革的核心,要體現在商業銀行增長方式和經營模式的轉變上,這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是長期的工作,因而對銀行具有更本質的意義。

  姜建清說:“外界如果以理想化的眼光來看待這個過程,就會很失望。改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是沒有終結的戰爭。”

  早在2002年底,姜建清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曾表示,中國工商銀行依靠自身努力和積累,可在九年內解決所有歷史包袱(參見《財經》2003年第1期《姜建清細解工行》)。不過,當時姜建清也指出,在面臨利率市場化、2006年全面開放銀行業的沖擊下,單憑自身積累可能要承受一定的風險。2004年底,工行對外宣布如果能獲得國家的注資支持,有能力在三年內完成改制。

  時至今日,姜建清對于這一前景的描述更為樂觀:改制完成后,工商銀行每年預計有1000億元的經營利潤,有望成為中國盈利最多的企業。如果每年能夠提30%的撥備,即300億元(大約是信貸余額的1%),工行信貸凈利差去年是800多億元,今年可達到900億元;300億元的撥備約占信貸凈利差的三分之一,這是屬于可控范圍內的成本。如果在這個撥備范圍內,把每年的信貸資產質量問題都能解決掉,那么剩下的利潤還有700億元,資產回報率(ROA)大約在1%左右。此外,有效的成本控制可以保證銀行經營效率的提高,2000年工行的成本收入比為61.84%,2004年成本收入比降到了40.35%,比2000年下降了21.5個百分點。

  按照這一理想圖景,工行改制后,市值將位列國際十大銀行之中。“只要風險能控制住,成本控制在比較好的水平,工行經營績效基本能達到國際商業銀行的中等偏上水平。”姜建清說。

  然而,實現這一宏圖談何容易。姜建清承認,改制后經營利潤達到1000億元,事實上只有把不良資產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才有意義。

  在此,姜建清對記者算了一筆風險賬。賬面利潤的獲得至少要扣除三項大的成本:一是財務成本,包括稅務成本;二是撥備成本;三是資本金成本。依照這三項成本(1%的撥備、0.56%的資本金股東回報,加上營業稅邊際回報0.25%和財務成本遞增0.5%),以及貸款收益估算(按3%的利差計),現在工行貸款資產允許的風險損失成本大概是0.7%左右,也就是100億元的貸款最多允許7000萬元的凈損失(或者是3.5%的可疑,或35%的關注)。一旦超過這個標準,達到上述利潤目標就有困難。

  [1]  [2]  [3]  [4]  [下一頁]

  相關專題:

  工行上市

  《財經》雜志2005封面秀

《財經》雜志2005年2月21日刊目錄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經濟放慢無礙股市尋寶
上海飆地內幕 財經調查
上海土地囤積之謎 《亞洲華爾街日報》/《財經》200強(AW...
房地產信貸:升溫中的火藥庫 公司與產業
外來者的游戲? 1.2億違規電建清查記
香港的土地批租制和房地產盛衰 波音空客訂單之秘
財經觀察 美國電信新版圖浮現
阜新礦難再逼煤礦改革 卡莉向左,惠普向右
經濟學家 民資外資盛宴中國電影業
李劍閣:跳出窠臼看股市 財經速覽
斯蒂格利茨:老年生活何以更缺安全感? 事件
文萃 中國周邊
觀點評述 科技風尚
高西慶:資本市場不能承受之重 人物志
評之評:尋找中國股市的支點 焦點
財經論衡 懲處金融詐騙力度加大
人民幣匯率風云辨——哈繼銘、胡祖六、麥金... 讀者來信
經濟全局 誰在違背市場“游戲規則”?
阜新礦難悲劇 環保執法:制度化面臨考驗
國有資本預算開局 向《金融腐敗求解》作者建言
國資預算北京試水 中國企業如何“基業長青”?
市場與法治 本刊記者于寧獲IWMF世界女記者獎學金
汪丁丁:走出“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 財經專欄
背景:“王直墓”命運 隨筆
法治·動態 說時容易做時難
資本與金融 文化與制度
華夏證券生死之間 “舉國體制”的尷尬
姜建清縱論工行改革 讀書
保險公司交易席位爭議 《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書評:天才與機心
商界·動態 《拉維爾斯坦》書評:分成兩半的政治哲學教授
滬深股市 逝者
中國股市“邊緣化”了嗎? 阿瑟·米勒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45,3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