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制度溫床造就王小石事件 證監會將如何善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24日 09:06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明皓 北京報道 王小石事件絕不是偶然事件! 一個副處級干部的被捕能引起全國上下如此關注和轟動,事件本身的意義已經超越了王小石和他出售的那幾份名單。
“這不是個人問題,是體制的問題!”學者韓志國說道。 “與其說是王小石個人的腐敗,不如說是證監會的權責失衡。”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指出。 “王小石事件反映出,存在較大漏洞的證券發行制度,出問題有著一定的必然性。”學者王連洲表達了他的看法。 他們的觀點是如此的一致,據記者調查,在王小石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的今天,持這樣觀點的人并不在少數。 證監會也要搞機構改革 “大家都在講上市潛規則,我把潛規則歸納為三條:融資為制度之本、包裝為登堂之橋、公關為制勝之道。而這三條規則必須連在一起,才能稱之為潛規則。”韓志國說道。 他認為潛規則產生的主要原因,還在于“我們股市的指導思想有問題”。他說:“很久以來,我們都認定股市是融資的工具,而在上市企業眼中,股市就是圈錢的地方。證券市場融資規模大,有關官員的政績就越大;上市公司把融資當作圈錢,圈到的錢就是不計成本,甚至永遠不用歸還的錢;而中介機構也是,只有融到資,他們才有錢可賺。在這樣的共同利益下,三者很容易達成一致。” 而潛規則的前提是行政審批制度的存在,以及上市食物鏈的存在。 “新股發行無論是審批制還是核準制,涉及到權力批準,就會有腐化的可能。”王連洲說道。 但在制度還無法做到完全市場化以前,我們是否可以讓程序更透明一點呢?“企業上報材料后,等待上會,會前有關部門會先訂一個16人的大名單,到上會前一天訂出8個人的小名單。這些都是人為確定的,沒有什么公開透明的程序可言。”韓志國指出。 而就在這8個發審委委員開一天會就能決定一個企業能否上市的問題上,鐘偉的意見很明確:“企業在上市過程中程序的透明公開是非常重要的。什么人有資格當選發審委委員?隨機抽取發審委名單后誰負責打印?發審委委員在審核上市材料的過程中,是否實地考察企業?僅僅看看資料是否就可以決定一個企業能否上市?總體來看,這些都是制度的缺陷。” 他認為,目前企業的上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的設立,大量的行政審批權都集中到證監會。 韓志國與他有同樣的觀點,韓認為,證監會的權力越大,危險就越大。證監會的行為應該放在陽光下,應該建立證券市場問責制,證監會應進行脫胎換骨式的改革。 “三公原則所要求的‘公開、公正、公平’,與證監會現有的權責格格不入。”鐘偉建議:“要像足協搞機構改革一樣,證監會也要搞機構改革。” 制度溫床造就了王小石 “王小石事件的本質在于,中國股市的制度溫床造就了市場尋租的可能。”韓志國說道。 他說:“制度溫床第一就是行政權力過大。中國證監會是全世界權力最大的證監會。在美國,股票發行都是在場外進行的,企業在發起設立的時候就發行股票,上市時的股票則都是原始股票。而中國的企業上市都是新發股票。證監會用行政手段把股票變為稀缺資源,然后又把資源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 韓志國認為,中國股市制度溫床還在于社會資金極其稀缺。他說:“中國正處在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資金原本就很稀缺,而近期的金融改革致使企業融資的渠道越來越集中到證券市場這么一條路上,資金的稀缺性更加明顯。企業都在爭取以最少的公關資金換取最大的融資規模,而且這些資金幾乎都是不用分紅,不用歸還的資金。” “漏洞明顯則是制度溫床的另一重要原因。”韓志國如此說道。他認為,如果我們規定上市企業必須盈利,而且有盈利數據的具體要求,那么上市企業就不會有圈錢的沖動。“但我們現在的法規沒有做到明晰化、標準化。因為這樣一來行政權力就會被縮小。這是一些政府官員所不愿意的事情。”韓說道。 韓志國呼吁:“一個門庭若市的證監會是搞不好證券市場的,只有等哪天證監會門可羅雀了,中國的股市才有了希望!” 王小石事件如何善后? “王小石事件的出現,不僅僅是傷害了證監會的威信,更重要的是傷害了中國股市的內在機制。”韓志國指出。他預言:“抓住王小石僅僅是抓住了馬鈴薯的一根秧,地下還埋著一大串。王小石事件不會就這么簡單結束的。” 對于如何看待王小石事件,王連洲說:“王小石事件反映的是個人違法違規問題,不能把證監會的所有人員都‘泛王小石化’。但對待這一事件也不能單純從技術層面解決,而應該從落實《國九條》的高度,從證券市場制度改革的層面全局性地考察。” “目前輿論都在討論證監會的自我監督問題。從立法的角度看,任何部門都應該受到權力制衡,這不僅僅是指監督管理證券市場的中國證監會。”王連洲接著指出。 記者注意到,面對市場關于王小石事件的討論,日前,證監會副主席屠光紹在“中國證券市場年會”上,作了微妙的回應。 屠光紹說:“今年以來,在完善證券發行和上市核準機制方面,證監會完善了發審委制度,從過去的封閉和不透明發展到現在的開放透明。現在負責審核企業上市資質的發審委委員名單都是公開的,每個企業都知道具體負責審核的委員名字,因此不再存在買賣發審委委員名單的可能。” 屠光紹指出,除了透明證券發行機制外,為了落實年初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中國證監會今年還推出了發行上市的保薦制度。目前證監會正在研究征求意見,制訂股票發行價格的詢價制度,雖然還沒有正式推出,但今年已經在這方面有所動作了 而近期,證監會發行監管部有關負責人也指出,證監會將要對發行體制進行三大變革,一是保薦制,二是發審委體制改革,其中還包括證監會的審核制度以及審核機構調整,三是出臺詢價制度,總體的改革方向是市場化。 據悉,證監會發行部下屬的三個處室也將發生重大變化。企業的IPO和再融資申請將分開審核。原來負責“IPO和再融資公開募集文件及法律意見書等法律文件進行審核”的發行審核一處、負責財務審核的二處將擴充至四個處,發行監管處改為發行審核五處。另外,新的證監會內部的職責分工細則已報證監會領導審閱。 市場也都注意到了來自證監會改革的新舉動。對此,王連洲建議,為改變行政化后資源稀缺導致的尋租問題,應該從消除尋租的根源入手。他認為監管部門掌握企業上市的“生殺大權”,而企業獲得“上市權”后一上市就圈幾個億,形成圈錢效應。監管者和上市企業的“緊密關系”往往會導致尋租現象的產生。因此證監會有些職能需要根據市場化的原則,該放就放,今后應更多地承擔仲裁監管職能。 相關專題: 證監會高層表態: 最新報道: 傳聞與澄清: 此前報道: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