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比終端業務想象空間大得多的一個潛在市場。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
編輯|李薇
頭圖來源|中企圖庫
21世紀初,美國在線零售商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面臨一個經營難題——作為一家在線零售商,網站流量面臨著巨大的季節性波動,每年“黑色星期五”到圣誕節,亞馬遜網站的流量和收入都會飆升,但購物高峰一過,流量就歸于平靜。
然而,為了避免在購物季發生服務器宕機,貝佐斯每年都得拿出超出好幾倍的算力來支撐,其余46周里服務器都會過剩和閑置。為減少成本支出,貝佐斯思考,為什么不把多余的算力出租給別人?于是,2006年3月,亞馬遜云業務誕生,每年為集團貢獻近50%的利潤。
4年前的小米,也面臨和亞馬遜當時類似的難題。為了滿足消費者日趨苛刻的要求,之前沒有制造工廠的小米決定投入更多資源,包括自建智能工廠、自研高端制造裝備及數字化系統等,改善升級整個制造的生產工具和制造系統。
2019年底,位于北京亦莊的小米智能工廠一期建成投產,開始研發、生產小米最新、最高端的手機產品。它也是國內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機工廠之一,年產能100萬臺。除了上下料環節和部分質檢環節,生產線的其余部分可以實現無人運轉,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021年7月14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小米智能工廠二期正式動工,預計可年產1000萬臺高端手機。2023年底,智能工廠二期項目將整體竣工交付。
為避免資源和經驗的浪費,小米在智能制造領域,采用了“先探索后賦能”的路徑——小米自己先立好標桿,打好樣本,探索驗證成功以后,再向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伙伴輸出,賦能產業升級。目前,小米的部分合作伙伴,已經使用小米的智能制造標準化解決方案。
今年3月,《中國企業家》發起了“尋找雙實企業標桿”系列調研活動,旨在尋找數智化轉型成功的先行者和開拓者。調研組先后走訪過聯想、海爾、立訊精密、三一重能、特來電和酷特智造等先進制造類企業。這些企業不僅自身深耕實體經濟,并且能為其他實體經濟賦能,是我國先進制造業和新型工業化水平的典型代表。
2023年9月18日,《中國企業家》攜手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以及新物種研究院院長吳伯凡,走進小米進行了實地調研。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以及新物種研究院院長吳伯凡。攝影:鄧攀
過去5年,小米在智能制造領域做了充足的探索。在小米智能工廠一期工廠里,生產線上大部分的設備都來自小米及小米投資企業的自研,已形成目前國內自主可控率較高的裝備產業鏈。2022年底發布的新一代小米高端旗艦小米13系列,其高精密組裝就是在小米智能工廠率先落地實驗的,精度達0.05毫米,也就是1根頭發絲的直徑。
“小米經營了13年了,已經不再停留在一個手機制造的公司的層面,向上,小米朝著智能制造這個方向去走;向下,我們也開始去做產業鏈的賦能。”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表示。
2022年7月,在科技部和全國工商聯的指導下,小米和40多家單位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創新聯合體,3C智能制造創新聯合體,由小米承擔在3C領域的智能制造。
“小米實際上是在做一套智能制造的解決方案,希望去賦能這個行業。大家一起在這個領域,做一些標準,做通用技術,做行業生態,小米更多提供的是量化的解決方案和量化的場景。”小米副總裁顏克勝表示。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約為4萬億元,其中智能制造裝備市場規模約3.2萬億元,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約0.8萬億元。預測到2027年,我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6.6萬億元,其中智能制造裝備市場規模約5.4萬億元,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
從依賴到賦能
2015年,中國整個產業和市場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消費升級悄然興起,所有的人都在談論產品的品質。
然而,2015年之前,小米還沒有自己的制造工廠,都是外包給富士康、比亞迪等外部工廠代工。那時候,制造基本上還是一個人口密集型的產業,用工成本沒那么高昂,再加上用戶的需求也還沒那么苛刻,市場的產品都是供不應求的狀態。
但是,當用戶的需求提升,作為一家渴望長期持續發展的企業就不能不關注品質。小米內部發現,品質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把效率提高,真正要把質量做好,整個制造的生產工具和制造系統都需要升級。
在與代工廠的溝通中,小米發現,代工廠很難聚焦足夠多的先進技術資源來提升產線數字化及智能化。但是對于小米而言,消費者有這樣的需求,就必須去滿足。為了避免頻繁更換代工企業的不確定性,小米決定親自下場。
在顏克勝看來,新智能制造不是把傳統的底層制造技術顛覆,而是在原來的制造基礎上再加成,比如物聯網、工業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5G高帶寬低時延的通信傳輸系統等。
小米副總裁顏克勝。攝影:鄧攀
與此同時,智能制造中,底層軟件系統+裝備本質上是軟硬件結合的系統。與過往小米“軟件+硬件”工程經驗有相通之處,此外,小米在上下游產業整合也有一定的積累,小米進入智能制造具備了很大的可能性。
2019年底,位于北京亦莊的小米智能工廠一期建成投產。2021年7月14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小米智能工廠二期正式動工,預計可年產1000萬臺高端手機。2023年底,智能工廠二期項目將整體竣工交付。
小米自研的自動化產線和數字化系統,將在智能工廠實現大規模部署,跨學科、跨領域融合創新,系統化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系統集成技術,向“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變革”方向發展。
在排產、生產、倉儲、質量管理、設備維護等各個環節,小米重視其生產程序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以往,工廠的廠長看到一系例數據后,經過自己的大腦加工,再決定今天要干什么。當整個營運系統變成一個智能的系統后,從整個系統底層數據的采集、連通,再到每一個營運的節點上感知,經過模型層再去做判斷。
目前,小米的智能工廠已經在自身產品上有了實踐。
暗能力,再進化
小米的智能制造實踐,也給了同行的專家們很多啟發。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感慨,過去知道小米的發展是超常規的,社會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但并不知道小米在十幾年的發展中已建成高水平的智能工廠和約300間體系化的研發實驗室。小米在瞄準國際高水平,通過研發在創新發展方面真正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在賈康看來,一定要通過研發,與強者的合作,實現追趕和趕超。對于處在數字化中的頭部企業主體來說,必須超常規發展才能夠合乎現在的時代召喚,體現競爭中的不可替代性,實現長期主義發展。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創始院長賈康。攝影:鄧攀
新物種研究院院長吳伯凡在參觀了小米實驗室和了解了小米的智能工廠后表示,如果在今后10~15年,中國能夠領先,能夠涌現出新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企業的話,恐怕最有可能的機會是在生產端。
本來是為了解決自身業務問題,企業會衍生出某種潛在業務,內部運營能力必不可少的那種部門業務有可能變成在未來變現的新業務。吳伯凡將此稱之為暗能力,暗能力到暗業務到新的真正的業務。
吳伯凡認為,智能產業化是少數公司的能力,但未來的產業智能化卻是不管哪行哪業都需要的轉型。這是一個巨大的業務,比終端的業務的想象空間要大得多。當然,小米未來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制造領域里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跟貿易稍稍加大一點,這是一個潛在的新小米。
知名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表示,小米能在十幾年的時間成長為這么大的企業,既得益于雷軍的企業家精神、創始團隊令人欽佩的創業勁頭,也得益于中國和世界在過去十幾年積累的大繁榮期。
知名經濟學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攝影:鄧攀
但小米到底是一個制造業企業還是科技企業,現在的公眾和資本市場對其期望和要求是不一樣的。不管小米用代工廠還是自建工廠,具體如何實現精密化管理,把成本壓縮到最低,把流程控制到最精細,其管理成本下降所帶來的收益,一定是不如技術上跨越帶來的這個增值大。因此,小米如何成為“大米”,對于創始團隊來說確實是個新的無人區。
小米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許多表示,小米內部一直在爭論到底什么是科技企業,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至少要為這個世界提供一個基礎設施。當然,如果能提供技術理念,那就更厲害了。正是基于這一點,雷軍前段時間發布會上講了小米新的戰略,選擇對人類文明有長期價值的技術領域,堅持長期持續投入。
最后,顏克勝表示,公司處于不同階段考慮的問題不一樣。當公司還很小的時候,考慮的是如何生存。但凡一個企業到了頭部以后,無論它在哪一個環節里面,沒有一家企業不渴望用科技的力量,讓企業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持續發展的一個動力。
“在硬核科技和制造領域,幾乎所有真正偉大的公司都經歷了多輪的沉浮與蛻變,才構建了深厚的技術體系和產業根基,形成了對產業鏈深厚的影響力和引領力。”顏克勝表示,未來十年,小米有足夠的決心和耐心,大規模投入底層技術,走出數實融合、科技賦能產業鏈升級的全面突破之路。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