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經濟領域融資在嚴監管下資金緊張,新經濟中涌動的熱錢逐年增加。這是當下資金流向的寫照。
新經濟圍繞創新和科技,在目前的PE/VC投資項目當中,對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科技行業的投資數量已經超過曾經排名首位的互聯網,生物技術、醫療等也是前三位的熱點方向。
近日,浦發硅谷銀行調研了約200位中國科創企業高管,主要來自科技和醫療健康領域,其觀點所形成的趨勢具有代表性的反映了科創領域投融資的現狀。
《中國科創企業展望2018》報告顯示,80%創業企業對中國經濟持樂觀態度,認為最有前景的三個領域是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醫療、大數據。
但是結合調研結果與市場情況,也呈現出兩點“矛盾”。
資金充裕VS早期融資難題
根據清科旗下私募通統計,從募資端看,2017年中國私募股權新募集基金共2,533只,同比增長51.2%;基金規模1.4萬億元人民幣,約為2016年的1.4倍,募資增長率達42.7%。整體可投資本量達到1.85萬億的高位,可投資金充足。
在投資端2017年私募股權投資案例數比2016年下降2.4%,但投資總額接近萬億人民幣,約是2016年的1.65倍。
2017年有大量企業完成巨額融資。數據統計,中國市場去年單筆融資超過1億美元的案例達到89起,對比來看,美國同等規模的案例有98起,中美之間的差距已經逐步縮小。
巨額融資案例以滴滴為首,其在2017年的兩輪融資共95億美元,超過5年前VC市場的募資總額。
“目前美國PE/VC行業可投資金規模已經達到萬億美元,流動性相對過剩。而中國也處在類似周期。”硅谷銀行中國投資人關系管理董事總經理吳昊表示。
資金充裕的市場環境讓科創企業產生樂觀看法。上述調研結果顯示,2018年55%的中國科創企業預計下一輪資金來源為風險投資或私募股權投資,與2017年相比變化最大的是,預計下一輪投資來自天使投資/小額VC等早期投資的受訪者從2%增長到14%,表明這些企業預期將在更早期階段啟動融資。
但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中國科創企業所面臨的核心挑戰中第一項也是融資的難度。在調研中,88%的中國科創企業認為融資環境嚴峻或存在一定挑戰。
吳昊認為:“盡管融資數據非常樂觀,市場流動性非常充沛,但這些市場資金中絕大部分還是投向頭部的10-15家企業,對于科創體系中非常重要的早期企業,在隨著國內監管環境變化、資管新規出臺,加之后期巨額融資輪的‘抽血’作用,早期科創企業的融資成功概率、投資案例數是否會出現下滑,有待觀察。”吳昊表示。
IPO大年VS保持私有意愿增長
同樣由于可投資金充裕,科創領域企業IPO也不再是募集大額資金的唯一選擇,將IPO視為長期目標的科創企業正在逐漸減少,更多企業希望保持私有。
上述調研顯示,2018年將IPO視為長期目標的科創企業占比51%,占比較2017年下降8個百分點,希望保持私有的則從18%增長至26%,上漲了8個百分點。
但IPO仍是超過半數企業的首選。據清科統計,由于審批加速,2017年股權投資退出案例中,接近三分之一通過IPO退出,再次成為最主要的退出方式。
吳昊認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今天的科創企業選擇IPO主要是在為股東創造流動性和推出通道。”
浦發硅谷銀行在調研中將科創領域的獨角獸公司的IPO壓力從兩個維度考察,第一個是公司距離上一次融資的時間間隔,間隔越久,公司進行IPO的壓力就越大;第二個角度是以早期投資人的進入時間,創立的年份越久意味著企業上市的壓力會更大,把兩個維度相結合,如果企業創立年份久且融資期間隔時間長,企業的IPO壓力最大。
基于此,具有投資人推出壓力的公司數量較多,浦發硅谷銀行認為,2018年將是科創企業選擇開啟IPO的大年。
近期關于A股市場歡迎科技獨角獸回歸的話題沸沸揚揚,這意味著中國意識到爭奪創新經濟企業的重要性,橫向來看,港股和美國市場也都在推出相關政策吸引獨角獸的加入。
日前,曾有媒體報道證監會對券商做出窗口指導,對生物科技、云計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4個行業的獨角獸企業可復制富士康模式,走IPO快速通道。
但同時證監會也提高了申報企業在利潤上的要求。多位券商分析人士均認為,這是在給中概股回歸鋪路。
一位券商分析師表示,當時這些創新型獨角獸企業選擇海外上市主因不符合A股IPO標準,現在新經濟對國內經濟增長的貢獻逐步加深,A股市場的產業結構卻依然偏向傳統,通過變化規則吸引新經濟企業的回歸是必然選擇。(編輯:李伊琳,郵箱:liyil@21jingji.com)
責任編輯:陳靖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