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薛洪言
世界需要區塊鏈,但未必需要比特幣,鏈圈和幣圈漸行漸遠,這才是最大的利空。
3月5日以來,比特幣再次走出持續下跌趨勢。從技術圖形上看,3月初的二次反彈并未突破2月份的反彈高點,走出了M頭圖形,市場情緒明顯偏空。針對開年以來虛擬貨幣市場走勢,我曾在文章中給出結論,“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暴跌之后便有暴漲且能屢創新高的邏輯可能失效了”。
現在看,這一結論依舊有效,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正在失去大漲的基礎。想抄底的朋友,請做好長期持有(被套)的心理準備。
短期因素:政策打壓及獲利出逃
投機性市場,短期波動主要受市場情緒影響。過去幾個月內,多國監管當局對虛擬貨幣潛在風險和問題的密集表態成為市場負面情緒的主要源頭。
2017年9月,中國出臺ICO新規,虛擬貨幣交易被“驅逐”出境,主動“讓出”了第一交易大國的地位。當時,有些國家還在竊喜,以為可以撿個漏,在虛擬貨幣市場上彎道超車,最后發現是個燙手山芋。
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政策制度如何,維系貨幣政策獨立性、保護投資者免遭欺詐損失都是金融監管當局的基本職責。虛擬貨幣和ICO泛濫,恰恰會侵蝕這兩個基石。
虛擬貨幣從極客小圈子走入到普羅大眾,靠的是造富效應,新進入者受發財夢激勵,投機性越強的幣種越有吸引力。在全球數千種虛擬貨幣中,空氣幣市值小,投機性強,空氣幣的吸引力遠超過比特幣和以太幣等傳統幣種。
只是,空氣幣投機注定悲劇收場,眼看著本國投資者被當作韭菜收割,監管當局自然坐不住了。
2017年12月以來,向來以政策寬松著稱的韓國開始出臺一系列緊縮政策,先是禁止所有政府官員持有和交易加密貨幣,后又出臺ICO禁令,且禁止外國人在國內交易加密貨幣。印尼、俄羅斯、印度、美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也相繼表態,加強虛擬貨幣監管。
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商戶接受比特幣支付,各國政府開始意識到,一個非主權、去中心化、抗審查(一定程度上)的數字貨幣將對國內貨幣政策體系構成巨大威脅。尤其在反洗錢、跨境資本流通等領域,匿名特征的虛擬貨幣開始被視作心腹大患。近期法國和德國聯合呼吁重點防范虛擬貨幣的反洗錢問題以及資助恐怖主義的可能性,便是一例。
從未來貨幣變身為燙手山芋,只在短短數月間。新晉韭菜們尚沉浸在暴漲的快感中,嗅覺靈敏的比特幣鯨(持有大量比特幣的人)則開始悄悄拋售。拋售本身引發拋售,進而引發了持續下跌和反彈無力。
3月17日的一份報告顯示,日本的比特幣鯨小林建賣出了超過4億美元的比特幣(BTC)和比特幣的現金(BCH),盡管其一再宣傳是“用避免影響市場價格的方式賣掉BTC和BCH的”,不少人依舊認為,他的拋售引發了其他大莊家的跟進甚至提前拋售,是比特幣這波大跌的重要誘因。
講到這里,市場操縱問題浮出水面。這也是絕大多數ICO代幣的致命軟肋,在中期內是個巨大利空。
中期利空:并非優質的投機品
巨莊問題。在《加密數字貨幣的投資邏輯》一文中,我曾經提到過絕大多數虛擬貨幣的供給機制帶來的巨莊問題:
“除了比特幣和少數其他幾個幣種外,幾乎所有的山寨幣和競爭幣都會采用ICO的形式進行創始發行,通常結構是“X+Y/年”,即ICO階段發行X,之后每年發行Y(當然,Y并非常數,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動態變化)。
多數時候,X的占比并不高,但對一些數字貨幣而言,X占比高達70%以上,考慮到剩余30%是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逐步釋放的,初始階段的前幾年,X可以占流通量的90%以上,創始團隊和初始ICO參與者便成為事實上的巨莊?!?/p>
巨莊的存在,使得投資者傾向于短期交易、及時獲利了結,避免成為巨莊收割的韭菜。短期操作的市場風格一旦形成,波動性增強,反而為韭菜收割創造了條件。
相較其他虛擬貨幣,比特幣沒有經歷過ICO,基本屬于均勻發行,但考慮到早期挖礦難度低、參與人數少、產量高、價格低,不能排除早期有人大量屯幣的可能性。事實上,據不精確統計,比特幣的世界里的確存在大鯨魚,以至于每次大跌比特幣鯨的隱患就會被人提起。
巨莊的存在,使得虛擬貨幣們絕非理想的投機品,更像割韭菜的利器。其實,割韭菜的,不僅是背后的巨莊,不受監管的交易所也是個中高手,先鼓勵你杠桿買入,然后操作市場讓你爆倉,對堅持不用杠桿的韭菜,搞個錢包被盜事件也可一網打盡,玩得真是666。
貨幣屬性與投機屬性的悖論。支持者們如此看待比特幣的崛起,“比特幣就像鳳凰一樣從2008年全球金融災難的灰燼中崛起——這是一場由美聯儲等央行政策引發的災難”。的確,一個不受監管的、去中心化的貨幣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只是,比特幣的貨幣屬性已經被投機者們玩壞了。
貨幣作為一種價值標尺和儲藏手段,幣值穩定是基本訴求,這也是各國央行普遍把防控通脹視作首要任務的原因。畢竟,若同樣的1萬塊錢,今天能買輛車,明天只能買根蔥,這種貨幣是會被拋棄的(可參考津巴布韋幣)。
比特幣的投機屬性太強了,并不適合成為通用的支付手段。最終的結果,其支付屬性只能局限于一個小圈子內。只是,成不了通用貨幣,終究是小眾投資品,“一幣一別墅”的信心從何而來呢?
長期因素:token的去貨幣化
區塊鏈曾是虛擬貨幣最堅實的基礎,只是,隨著token的去貨幣化,這個基礎也在瓦解。
曾經的虛擬貨幣與區塊鏈是一體的,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記賬體系,而虛擬貨幣則充當這個小生態內的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是區塊鏈內的“貨幣”。沒有貨幣的生態體系是不完整的,所以,大家相信每個區塊鏈最終都需要一種虛擬貨幣。很多的ICO項目,描繪的都是區塊鏈生態的遠大前景,一飛沖天的卻是ICO代幣,便是這個邏輯,人們相信,區塊鏈的繁榮必將帶來鏈內虛擬貨幣需求的大增和價格的上漲。
問題是,果真如此么?
先看聯盟鏈的實踐情況。當前,巨頭們加速布局區塊鏈,聯盟鏈是首選,不少幣圈投資者開心雀躍,其實,和你投資的虛擬貨幣有什么關系呢?
聯盟鏈內,記賬節點、普通節點、身份網關、信息網關等參與方各司其職,需要激勵,但并不是代幣激勵。一方面,加入聯盟鏈的機構,在鏈外都有合作關系,只是想借助區塊鏈提高業務的透明度和效率,商業合作本身便是最大的激勵;另一方面,只要做好工作量統計,鏈外貨幣激勵也是一個選擇,為何還要費力弄一個代幣呢?
就公鏈場景來看,參與各方在鏈外缺乏合作關系,鏈內的代幣激勵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只是,這種鏈內代幣正逐步token化,類似于一種鏈內積分,只能在生態圈內兌換權益,貨幣屬性和投機屬性都非必需。在迅雷鏈克和二三四五積分星的例子中,已經有了類似的嘗試。
世界需要區塊鏈,但未必需要比特幣,鏈圈和幣圈漸行漸遠,這才是最大的利空。
不少幣圈大佬講,投資虛擬貨幣之前都做好了歸零的心理預期。作為投資者的你,有這個心理準備嗎?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