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經濟的真實溫度,見證逐夢時代的前行腳步。誰能代表2019年度商業(yè)最強驅動力?點擊投票,評選你心中的“2019十大經濟年度人物”。【我要投票】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yè),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原標題:中金2020年手機品牌展望:5G手機銷量將會如何?
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我們認為5G手機銷量是影響消費電子板塊2020年股價走勢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根據(jù)電信運營商、手機品牌商、半導體產業(yè)鏈的最新信息,我們認為5G初期普及速度會快于4G,預計2020年全球5G手機銷量達到2.5億臺,全球5G手機滲透率達到16%,我們認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5G手機市場,我們預計5G手機最低售價從目前的3000元以上下降到2020年下半年的1500元人民幣以下,從而推動市場快速增長,全年有望達到1.52億臺,全年普及率達到37%,年底普及率達到70%。
2020手機品牌展望:預計5G將驅動智能手機換機潮
智能手機出貨量在5G的帶動下重回增長:我們預測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在經歷2018/19的衰退后,在2020年5G的帶動下,恢復增長2.4%,達到15.68億臺。其中,5G手機的銷量有望達到2.5億臺,其中中國區(qū)有望達到1.52億臺。
圖表: 5G手機出貨量預測
資料來源:Gartner,中金公司研究部
1)我們預計蘋果將在明年下半年起推出四款5G手機,而2021年下半年預計仍將推出四款5G手機。我們預計蘋果5G手機2020/2021年在全球售出6500萬臺/1.5億臺,而中國區(qū)售出1200萬臺/2400萬臺。
2)國內安卓市場,我們預計2020年250美元(約1750元)以上手機將標配5G;2021年200美元(1400元)標配5G。中國聯(lián)通曾表示,2020年年中5G手機價格將降至1500元左右,2H20將出現(xiàn)千元5G手機。
3)海外來看,我們認為5G進程取決于運營商的5G布網速度,我們看到美國、韓國、日本、中東和部分歐洲地區(qū)在5G應用上走在前列,我們認為2020和2021年5G手機出貨量有望達到2.5億臺和4.5億臺,略高于高通認為的2020年全球在1.75億臺到2.25億臺之間,而2021年將大于4.5億臺,2022年將達到7.5億臺。
5G滲透率已達15%,我們預計到明年底達70%:根據(jù)信通院數(shù)據(jù),11月智能手機出貨3336.7萬部,其中5G手機出貨量達507.4萬部,滲透率達到15.2%。根據(jù)4G的經驗,我們預計到2020年底,5G手機的滲透率有望達到70%。
圖表: 從4G經驗看5G手機滲透率
資料來源:工信部數(shù)據(jù),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 3Q19中國市場手機價格帶和滲透率一覽
資料來源:IDC,中金公司研究部
2020年5G功能將成為消費者換機的重要考量:盡管5G運營商的正式商用時間要到明年下半年,5G的資費也相對較貴,但我們認為,明年用戶在換機時,將逐步考慮手機是否包含5G功能。
圖表: 主要品牌已發(fā)布5G手機價格帶一覽
資料來源:中關村在線,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 三大運營商5G資費一覽
資料來源:運營商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5G帶動射頻和光學產業(yè)鏈發(fā)展
我們認為5G對消費電子產業(yè)鏈最大的增量是射頻及基帶等通信元器件。我們預計2020年射頻市場規(guī)模增長約20%,主要包括射頻前端、基帶、天線等領域,存在較大機會。此外,我們認為AR/VR、云游戲、短視頻是5G手機2020年主要應用,5G手機的普及會推動手機光學產業(yè)鏈的快速發(fā)展。
以蘋果為例,我們預計2020年四款iPhone中,高端兩款(6.7/6.1寸OLED,不銹鋼中框,支持Sub-6GHz和毫米波)在今年三攝像頭的基礎上,會新增ToF攝像頭,以支持AR/VR功能,主攝像頭會采用支持Sensor Shift的新光學防抖設計,大幅提升馬達及模組售價。低端兩款(6.1/ 5.4寸OLED,鋁合金,支持sub 6GHz和毫米波)會繼續(xù)沿用今年雙攝像頭的設計。
圖表: ToF產業(yè)鏈整理
資料來源:Digitimes,中金公司研究部
ToF后置攝像頭+多攝有望成為趨勢
我們預計2020年ToF有望更多應用到后置攝像頭,使AR的3D體感游戲成為可能。部分機型攝像頭的數(shù)量可能也將從三攝增加至四攝及五攝,前置攝像頭的數(shù)量和規(guī)格也將持續(xù)提升,有望為光學產業(yè)鏈廠商帶來更多增量。
圖表: 華為P30 pro搭載三攝+ToF后置攝像頭
資料來源:華為網上商城,中金公司研究部
風險
5G進程不及預期,智能手機需求持續(xù)疲軟。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lián)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jù)。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常福強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