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股的暫停發行,使得券商投行部門頓失最大收入來源,而券商營業部的股票成交量也隨著大盤的低迷而繼續低迷,手續費則不值一提。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股改公司保薦工作成了向券商投行拋去的一塊餡餅。在股改風生水起之時,另一個戰場也彌漫著硝煙。眾多券商饕餮之下的股改盛宴,已徐徐開啟,而眾人爭食分享之勢也愈演愈烈。 |
股改保薦蛋糕高達25億元 |
|
股改保薦商:利益VS職責 |
|
利益——相比上市的保薦工作來說,擔任股權分置試點公司的工作周期很短,且不需要墊付資金。何況,滬深兩市接近1400家上市公司,如此的巨大市場機會下,券商完全可以依靠“薄利多銷”盤活自己的投行業務。[全文] [評論] 九大職責——協助制定改革方案;對改革方案有關事宜進行盡職調查;對改革方案有關文件進行核查驗證;出具保薦意見書;對非流通股股東執行對價安排、履行承諾事項的能力發表意見;指導、協助股東進行溝通工作,協調平衡股東利益;協助實施改革方案;對相關當事人履行承諾義務進行持續督導;指導、督促相關當事人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全文][評論] |
股改全面推進 保薦商添新愁 | |
保薦人饕餮股改大餐 深交易所發指引規范群雄 | 時間緊任務重 保薦人傾吐上市公司股改工作甘苦 |
2005年9月18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保薦工作指引》。這份共24條合計2300余字的文件,對規范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保薦工作、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全文][評論] | “昨晚又是加班到凌晨四點,只睡了三個小時,馬上又開始工作了”一位剛剛遞交保薦材料的保薦人打了一個哈欠說,“這些天都是這樣趕過來的,現在我們相互之間都戲稱為鐵人了。” [全文][評論] |
保薦費用由牛轉熊 保薦機構搶奪股改蛋糕白熱化 | 股改項目日趨白熱化 十大券商瓜分過半保薦業務 |
近日,一家券商投行部的老總透露,股改全面鋪開后,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股改的保薦費用也由“牛”轉“熊”,保薦費用由原來的不低于250萬元縮水至100多萬元,為了生存,最低100萬元的單子他們也愿意接了。[全文][評論] |
截至10月18日,共有42家保薦機構瓜分了187家股改公司的保薦業務。其中,海通證券和國信證券以總數15家成為股改保薦業務的最大贏家。緊隨其后的是廣發證券,為14家兩家保薦機構共同保薦的項目按各半家計算。[全文][評論] |
保薦制度變革正醞釀 保薦代表人將脫掉貴族外衣 | 股改新煩惱:保薦機構趕考 婆婆當家 |
已經習慣了“養尊處優”的保薦代表人可能要重新考慮自己的職業前途,因為有關保薦制度的變革正在醞釀之中,變革的核心是在保證項目質量的前提下,降低保薦人的稀缺程度。 [全文][評論] |
部分保薦機構最近也集體“趕考”了。深圳國資委為所屬的23家上市公司股改工作煞費苦心,來了一場保薦機構集體“選秀”。“選秀”的方法是集體面試,對所屬每家上市公司推薦的二家保薦機構進行“二選一”。[全文][評論] |
聚焦:保薦是否真有必要 | |
有專家認為,股改保薦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券商做出來的方案存在著單一性等問題,而保薦費用則應該由市場來說了算。有上市公司高管則表示,股改全面鋪開后,已經不存在上市公司股改資格限制的問題,既然無資格限制,那么推薦也是沒有必要,而保證也顯得更加多余。 一位長期從事上市公司法律業務的資深律師認為,股權分置改革方案應該集思廣益、征集多方面意見,而保薦人制度下,上市公司的方案由券商做出來,排斥了以上市公司為主體,這方面存在著單一性。“另外,因為股改的保薦費用利潤空間較大,這樣的高利潤空間就驅使了一些券商以‘錢’為中心,給的錢多就保薦和推薦。” [全文][評論] |
股改不需保薦機構介入的七大理由 | 韓強:保薦人是股改中的即得利益者 |
其實股改是不需要保薦機構介入的。一、保薦機構和保薦人不是股權分置改革的權威部門和專家。二、解決股權分置是上市公司內部兩類股東的事。三、股改不需要保薦機構做什么盡職調查。[全文][評論] | 實際上,解決股權分置不是新股發行、配股、增發,為什么讓保薦人參與?保薦人能做到公平嗎?引入保薦人制度實際是為券商謀利益。[全文][評論] |
股改結束后 下一道大餐在哪里 | |
|
股改滿漢全席上齊 估計IPO詢價細則11月底推出 | |
|
2005年10月16日開始啟動股改的第五批21家公司中,首次出現了含H股公司鞍鋼新軋與ST公司(ST農化)。至此,股權分置改革已涉及了所有股權類型的上市公司。而記者了解到,伴隨著股改“滿漢全席”而來的,將是11月底正式推出的IPO詢價細則,市場承受能力將再度被考驗,而股改要畫上句號還要過市場這一道“坎”。[全文][評論] 相關:中國股權分置專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