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涓:網絡數字時代給服務業帶來治理新問題

江小涓:網絡數字時代給服務業帶來治理新問題
2020年01月13日 13:39 新浪財經

安裝新浪財經客戶端第一時間接收最全面的市場資訊→【下載地址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新浪財經訊 “新浪·長安講壇”(總第341期)日前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論壇成員、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小娟出席并以《服務經濟時代展望:發展與治理》為題發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討論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服務經濟時代展望—發展和治理”。今天要討論的問題主要有六點:

  第一點,為什么講中國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

  第二點,服務業的思想史和服務業發展的特點。

  第三點,簡單描述一下中國服務業的發展。

  第四點,中國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和其他發達國家處在不同的背景之下。

  第五點,網絡數字時代的服務業。

  第六點,當代服務業和服務經濟時代治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中國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副標題叫“準備好了嗎?”。

  一個國家是否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是由幾個簡單的數據決定的:一是服務業是否已經成為第一大產業?二是它的占GDP的比重是否超過了一半?據統計,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2012年達到了43點多,2015年服務業的比重就超過一半。按照相對比重最低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看,毫無疑問,2015年服務業比重超過了50%,我們已經進入了所有標準衡量的服務經濟為主的時代。

  面對這樣一個變化,并不是說我們會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數量上變化的服務。消費者的體會,可能是覺得是服務更貴了,而不是服務更多了。原因是我們沒有理解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差別。我舉一個例子,來看看什么叫服務業比重上升。1984年的時候,一個人家里雇了一個保姆,同時家里又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當時一臺17寸黑白電視機是999元錢,雇一個保姆每年是500元錢,每月40元錢。用最簡化的方式講,電視機是制造消費,雇保姆是服務消費,當時制造和服務的比重是2:1,我們是以制造業為主的消費結構。到了2018年,“6.18”網購促銷,32寸彩色平板電視才一千元錢,而保姆的費用每年上漲到5萬元錢,一個月要4000元錢。這時候的制造消費和服務消費的比例變成了2:98,這是典型的以服務為主的消費結構。

  問題是,我們真的享受到更多的服務了嗎?真實的消費結構有變化嗎?首先,制造業沒有問題,隨著科技的進步,同樣生產一臺電視,現在的電視已經遠遠不是20年前的電視了,無論從任何方面比較,它們已經不是一個產品了。現在的保姆比以前更好了嗎?可能文化水平高多了,天天手機不離手,比我玩的還好,而以前的保姆是不識字的。從服務的角度講,服務的意識可能各有長短,不能說不好,但對一個家庭來講實際上并沒有變化。但是今天的制造和服務的比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變化。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架構?它是一個相對價格的因素,一會兒我再把服務比重上升最重要的影響因素跟各位介紹一下。這是說了一個案例,看看我們是不是真的享受到了更多更好的服務。

  再講一個很實的案例。2013年的春節,所有的主流媒體包括新華社發了一個報告,事由是北京居民抱怨菜價貴。海南的杭椒到了北京菜市場,賣到30塊錢一斤,老百姓說菜太貴了。到底貴在哪呢?媒體主要聚焦在兩點上討論這個問題:海南的農民賣掉的杭椒是13.8一斤。第一,農民得到的太少,那么辛苦的把辣椒種出來,只得到它價值的40%不到,因為它最后賣了30塊,海南農民只拿到了13.8。第二,聚焦在所謂的“最后一公里”,海南的杭椒運到北京的時候只有16塊,兩級批發完以后不到20塊,但是到了零售市場就賣到了30塊。當時《北京日報》大報標題就寫“最后一公里怎么了?”。后來我花了比較大時間,把這個案例從頭捋了一遍。所謂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會城門農貿市場的零售攤位,我自己到那里去調查,把這個案例做到底,這就是整個過程。

  在收購時,價格是13.8元。一直運到北京,中間有5道工序,變成了16塊錢,收購商在里面大概賺到了2.8元。而且這個過程中不能有任何意外,比如天氣不好、道路運輸受阻等等。收購商好像賺的并不算多,而且要承擔風險。到了新發地以后,批發每公斤加7毛錢,二級批發每公斤加1.5元,再到農貿市場大概每公斤就加了10塊錢,感覺確實加的不少。但是,我們到農貿市場具體調查一下,最后賣菜的人賺的錢是不是很暴利?是不是很不合理?當時是2013年春節,會城門農貿市場從進口數第四個攤位,大概每月是2700塊錢的租金。夫婦倆守一個攤子,早上4點鐘去拉菜,到晚上8點鐘收攤,每人每天工作16個小時,加在一起每天要工作32個小時,等于我們正常的四個工作日,就算春節期間加價,最好的時候一天賣30公斤,日常就是賣10公斤左右,每天粗菜、細菜算下來大概一天能賺三四百塊錢,大概每個月能賺到1.2到1.5萬塊錢。聽上去賺的不少,實際上是夫婦倆付出了四個滿時的工作日,從早上4點到晚上8點,中間就是換著吃一點飯。按照2013年北京市民人均收入,毫無暴利可言。

  那么菜價到底是在哪兒出問題了?看了半天,說實在的哪兒都沒有出問題,就是這樣一個商業模式在運轉。是不是有路上亂收費?調查了一下,一分錢都沒有,海南蔬菜進北京,全程綠色通道,要保證給首都人民送上新鮮可口的便宜的蔬菜。其中加價比較多的環節就是運輸,比如一臺最大的19噸貨車,兩個司機,三天三夜換班不停車,從海南拉到北京全程6000公里,大概要用9天時間往返。特別是前三天司機基本不休息,駕駛室是雙排座,前面的人開車,后面的人可以睡覺,這真是車跑人不停,72小時在路上奔波,等于8整天的工作日。按運菜6.2毛一公斤的話,19噸大概11000塊錢,路上油費去掉3200塊。兩個人至少是雙倍的工作量,9天能賺8000塊錢,而且不能有任何意外,不能拋錨,不能修車。如果把全年可能遇到的意外加起來,跑一趟兩個人能賺六千塊錢,一個人分得三千塊錢,回去休息一次,一個月能跑兩趟,想想他們也是非常辛苦,也沒有多賺。我們從每個環節跟著看下來,好像都是恰當的賺錢。其實,它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就是一個服務的效率問題。

  二、服務業的思想史和服務業發展的特點。

  在經濟理論中間,服務經濟理論早期屬于一個比較邊遠的領域,但是一直有人在研究。我把最基本幾個階段劃出來。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跟著看一看,沒有興趣的聽一下就過去了。

  在亞當斯密的時代,服務業就被提到了。亞當斯密認為,它的最大特點是非生產性,因為它是隨生隨滅,隨用隨滅,不能積累也不能創造進一步的財富。他指出的例子就有演員、仆人、旅行服務、保安、牧師這樣一些職業。馬克思當時把大部分服務業也歸為非生產性,但是馬克思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他明確的提出服務業是非常低效率的。因為大工業時代是發展非常快的時代,和制造業相比,服務業效率沒有任何的變化,所以他認為是低效率的。

  中間又經過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認為連制造業也是服務。那個時代經濟學家認為,你制造出了什么東西,它物質是實體的,你只是改變了它的地點、形狀、化學成份、物理形態。所以,制造產品是在物質上附加的服務,這是一個短暫但是很有意義的服務換代經濟理論的時代。緊跟著第三產業時代,這是幾個大家已經比較熟悉的做經濟發展階段研究的專家,他們還是一樣的認為服務業是低效率的。

  1960年以后,主要發達國家它的服務業比重超過了一倍。首先是一位加拿大的經濟學家,后來是鮑莫爾,他們兩位形成了對服務業一個最經典的描述:第一它是低效率的。服務業不能采用高效率的機器設備,它是面對面,人對人的服務,所以效率很難上去。第二由于它是低效率的,所以服務業的比重上升會使經濟增長成本在增加,有個很有名的詞稱它叫“成本病”。由于它每增長一個比例,所需要的投入就會大大增加,所以最后導致經濟低增長。所以服務經濟往往和低增長匹配在一起來講。以上服務經濟理論很簡單的一個演變過程。

  傳統理論認為服務業效率低。首先,服務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面對面、人對人、同時同地的三個特點。比如教育,從現代化的小學開始以后,每個班的合適的學生數額,大概就在30-50人中間,而且學生的均比在提高,每個老師能夠教的學生數量在下降,所以效率是不能提高的。再講醫療,每個醫生在8小時內面對面醫治的病人數量,近兩百年來幾乎沒有變化。另外,一個保姆服務一個家庭,多少年來效率也沒有變化。經典的案例是鮑莫爾用的案例,他說五位樂手演奏一場半小時的室內音樂會,需要付出2.5小時人工成本,這個成本從1880年到2000年沒有任何變化的。而在這個過程中間,制造業的效率則是在大大提高。由于服務業沒有辦法使用機器設備,缺乏規模經濟,它的勞動生產率一直沒有辦法提高。

  所以服務業增長和服務業比重提高,有四個含義:

  第一個,要有真實服務消費的增長。隨著經濟增長和人們收入的提高,原來很多人只上小學、上中學,現在有越來越多人上大學,真實的服務消費在增長。

  第二個,服務相對價格的上升。前面講到保姆和彩電的例子,它并不是真實的服務量增加,而是相對服務量價格上升。這是服務業增長的一重含義。我簡單測過一下,2014年中國服務業比例上升占到將近一半的貢獻,相當程度是價格上升導致的服務比重上升。

  第三個,服務切割外移。原來制造業內部,有很多內涵環節現在獨立出去,這個非常普遍。比如汽車制造廠的汽車設計,還有一些大的家具行業的設計,已經完全包出去了。原來被計算到制造業內部的部門,獨立出去以后成為單獨設計企業,它的產值就被單獨統計了。

  第四個,家務勞動的社會化,自我勞動變成相互服務。原來每天回家自己做飯,現在改成了叫外賣。典型的場景是張太太給李太太送水餃,李太太給劉太太打掃衛生,劉太太給張太太洗窗簾,原來這些都是沒有GDP的,現在有了GDP,家務勞動社會化變成了產值。在上世紀60-80年代,加拿大服務業比重上升到13%,就是這個因素構成的。

  從國際經驗上看,服務業比重上升是不是增長速度要下降?我們挑了八個國家(地區)來觀察。原因一是有可比的數據。很多先進性的國家,服務業比重比較早就達到了50%,但是那個時候的統計數據現在不能直接拿來同口徑使用;二是希望這些國家和地區體量比較大,太小的經濟體比照意義不大,人口最好在7000萬以上;三是希望它是和中華亞洲文化一致的經濟體,要去掉亞洲人多數愿意自己干,不愿意外購等因素。趨勢是比較明顯的。隨著服務業比重的上升,增長速度在下降,基本上還是非常規律的一個喇叭口的變化。國際經驗大體上可以證實,服務經濟理論所講的低效率、成本病和增長速度下降的關系。

  三、中國服務業的發展

  這張圖有看個三點:第一點,長期增長緩慢比重還是比較偏低的。第二點,原因分析。第三點,服務業比重上升與增長速度下降下一步的趨勢。

  1980年-2016年,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和服務業就業人員占GDP的比重,沒有什么特殊這處要講。如果大家看統計年鑒的話,應該稍微關注一下服務業統計的困難。服務業統計的準確度比制造業低很多,所以每五年經濟普查的時候,會對服務業比重有一次調整。調整之后它會有一個往后推,但是不是很準確?所以大體上可以看出來,每五年會有一個比較大的變化,它和統計有關。我覺得服務業比重應該保持了一個很精準的上升速度。

  四、中國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和其他發達國家處在不同的背景之下

  中國的服務業在同組別國家中間,比重仍然是比較低的。

  2004年中國還處在下中等收入國家的時候,我做過這張圖,當時中國就在這條均線趨勢線的下面。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上中等收入國家了,我們仍然還在線下。如果這是非常有規律的話,基本上所有國家都在這條線上或者圍繞這條線來走,大體趨勢是存在的。當你的GDP達到5000美元的時候,服務業比重應該達到50%多。中國現在將近人均9000美元,服務業比重剛剛高出50%。而和我們同組別的十個國家,大概是在8000-9000美元左右,我們的比重是最低的,比例也很低。中國仍然是服務業比重和收入比重偏低的經濟體。

  為什么服務業比重低呢?簡單的說,一是低消費率的影響,大概消費率和同等國家相比低20%左右。把它數據調整以后,仍然有20個點左右的影響。二是高出口比率的影響。中國的制造業不僅是為國內消費生產的,還有很大一塊為全球消費者生產,所以制造業比重高出了以國內消費為主的產業結構。三是全能企業體制的影響。國外很多制造業從采購到設計再到最后的營銷,都是有社會化的服務企業在服務,但是我們有些企業還是非常全能的體制,把大量服務包含在制造業內部來做。除掉這三點主要影響,大概可以消除掉服務業比率偏低的2/3以上的偏差。

  中國和其他國家發展趨勢也是相符的。從2008-2018年,隨著服務業比重的上升,增長速度從將近10%掉到了百分之七點多,GDP增長是下降的。我個人相信,這兩個趨勢都會延續一段時間,服務業比重還會繼續上升。如果我們再看一個10年,服務業比重現在52.5%,我們把它設定在到60%,大概一年上去0.78個百分點,這是比較保守的統計。與此同時,經濟上漲速度到2027年,把它設定為6%,這也是一個比較樂觀的設定。服務業比重繼續上升,增長速度繼續下降,這是一個大的趨勢。

  五、網絡數字時代的服務業

  我們要把這個話題拉回來,我們不希望我們和先進性國家是一樣的,服務業比重上去而經濟增長速度要下來。我們憑什么要求說我們做的和別人不一樣?或者我們能表現的更好?我們講三點理由:

  第一點,我們現在到了一個網絡和數字時代。

  第二點,中國是一個最大規模的經濟體。

  第三點,全球化的環境也是先進性國家不能比擬的

  首先,網絡和數字技術改變了服務業的性質。剛才講了服務業是低效率、高成本帶來的低增長,這是服務經濟的一個特點。低效率原因是因為服務需要面對面,一個保安只能看一棟樓宇,一個保姆只能服務一個家庭,一個老師只能給三四十名孩子講課,一個醫生一個上午只能看10個病人等等。辦一場交響樂音樂會,場地搞得再大,無非就是容納幾千人的規模等等,它沒有規模經濟。

  網絡技術改變了若干服務業的基本性質。首先它使規模經濟變得極為顯著,網絡空間服務制作成本相同,而且邊際成本非常低,但是它服務的對象是一個還是上億個?我們就處在這樣的時代。如果我今天講課有直播的話,坐在我對面的只是百十號同學,但是還會有全球上千上萬甚至更多學生同時在聽課,它的生產成本是相同的,制作成本也是完全相同的。一個服務平臺形成以后,可以銷售多種產品和服務。現在有幾個著名的視頻平臺,每一個視頻平臺都有文化的、電視、音樂、體育比賽,三大視頻平臺大概都有上千個品種的服務在同時提供。現在經濟上講多樣性和規模經濟是有沖突的,但是在網絡時代,多樣性并不意味著效率的降低,這個沖突我覺得被消解掉了。

  我們來看幾個最典型的案例。2016年全年,中國舉辦的音樂會現場觀眾有628萬人,但是同年網絡音樂用戶規模達到5.24億人。一首歌曲,歌手在現場唱一遍有一千人聽,唱兩遍有兩千人聽,但是放到網上以后,下載是沒有任何邊界的,而且制作成本也不會上去。王菲,是我們這一代人很喜歡的歌手,她的個人音樂會現場觀眾是1.8萬人,而騰訊視頻在166個國家同步直播,吸引了2100萬觀眾在線觀看,累計播放3.4億人次。

  所謂多樣性,就是網絡經濟特有的“長尾效應”,大家常舉的例子是書店。全球最大的實體書店只能擺10萬本書,但是網絡書店的供應是沒有限制的。網上有很多書店,它會替你去找你所需要的舊書,或者幫你去復制。你能想到的書,它都能幫你買到。一旦沒有了實體的店鋪限制,多樣性基本上不是效率的障礙。你買某個電視盒子,里面能夠放的視頻品種非常多,同期可以選看無窮多的節目。長尾效應能夠容納的多樣性是遠遠出乎想象的,這是網絡和數字時代給服務帶來的變化。

  第二是全球化的影響。由于網絡時代的服務變得可貿易,所以服務貿易占進出口比重在上升。據20年的統計,服務貿易占進出口總量都超不過20%,。從2008年以后這個數字開始上升,現在我們每年都要進口很多很多國外的視頻節目,因為它是可以遠距離實現貿易的。網絡的空間服務除了表演權收入這一部分之外,其他的都是進入到全球市場,音樂是最典型的,都是在全球市場上運作。一旦規模擴大到全球以后,它的規模經濟,它的范圍經濟還在繼續上升。

  作為網絡時代的大國,中國發展服務業的優勢更加明顯。網絡是講究規模經濟的,人越多,數據越明顯,大國首先支持了服務業。你在國內發展,哪怕是一個很小眾的項目,由于中國人口基數很大,也可能會獲得可觀的效益,這是大國的優勢。另外,它可以形成分工細化的生產性服務業。剛才講到的家具制造,負責家具設計的企業在深圳就有60多家。家具設計本身也可以細化到很專業的程度,這一定要有很大規模的制造業來支撐一個很專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如果沒有多家制造商需求的話,專業化的設計公司是沒有辦法生存的。意大利汽車設計制造商,每年起碼要設計13款車型,這個企業才能生存下去,所以它需要一個很大的制造能力來支撐生產性服務業。如果在國內發展起來了,市場夠大的話,這個服務可以比較成熟的進入國際市場進行競爭。

  另外,還有一個全球化的背景。體育產業在國外差不多就是一個支柱行業。美國是一個制造強國,但是它的體育產業產值比汽車產業產值大的多。中國,這個產業卻受到了主流經濟學界的漠視。前年因為工作需要,我翻看《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社會科學》等一些主流經濟學刊物,想找幾篇相關文章看看,卻沒有找到。我在一些學術討論會上提出來,希望對體育產業能夠多做一點研究,卻遭到了有些學者的質疑,說體育的本意是為了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一定要政府來做,不能讓商業做,這是應該政府提供的服務。所以,我也因此有一種很挫敗的感覺。同時我也想試試看,能不能把體育產業帶到主流學界里面來。

  這是我剛剛出版的一本書,我只是想告訴大家,我講這個是因為我剛做過一項研究。今年以來,我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上發了一篇,很快還要在《中國社會科學》上再發一篇。我感覺體育產業不應該得不到足夠的重視。   

  體育產業的發展大概講四點:一是上中等收入和高收入階段的國家,體育就是支柱產業,我們已經到了這個階段;二是現在服務業的時代特點;三是大國體育產業規模;四是全球化機遇。

  首先,我們進入到一個中等偏上收入并繼續加快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健康與快樂的需求高速增長。體育愛好人皆有之,奧林匹克運動會,從第一屆到現在已經100年了,再往前從馬拉松起跑看已經有2000多年了。什么叫產業?消費者愿意付費的時候它才是真正有效的需求。投資者愿意投資,而且關聯產業條件好。中國有一個特別有利的條件,就是政府意愿很強,所以體育產業進入一個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按正常階段講,我們應該有多大的增長空間呢?

  藍色是一些國家體育產業占GDP比重,體育就業占勞動力就業比重是灰色,這是美國、歐盟、英國、法國、德國、韓國挑了一些數據來看一下,這些國家的數據相對可靠一些。無論產值占GDP比重,還是就業占勞動就業的比重,明顯我們都是很低的。這是2016年的數據,現在發展還是比較滯后。

  體育產業能夠有效利用網絡和數字技術,特別是體育賽事。現在看體育比賽,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了。一場足球比賽,兩個隊,22個球員,到底能夠服務多少觀眾呢?世界上第一場職業足球比賽是在1861年,一直到1961年的100年間,最多的現場觀眾就是4.5萬人,它的勞動生產率是無法提高的。1962年衛星電視出現了,全球可以轉播,現場仍然是22個球員在場上奔跑,提供競賽表演,但是現場觀眾加電視直播的觀眾最多的一場達到了1.12億人,重播又是近一億人。而到了互聯網時代,現場+電視+網絡,最多的一場直播有1.27億人觀看,相關話題參與者達到數億人之多,回看比賽及各種集錦又有數億人。生產的提供者仍然是22個足球運動員,我們無法衡量它的效率有了多少倍的提高。巴西的球王貝利是一位很著名的足球運動員,但是他所處的時代很悲慘,他正好在衛星電視上天之前退役了,所以他一年拿到的薪金只有15萬美元,而現在的C羅大概年收入都在兩千萬歐元以上。不是貝利踢的不好,他踢的非常好,只是可惜看到的人太少了。現代體育產業能夠非常有效的利用網絡和數字技術。

  體育產業還是網絡時代非常特別的產業。很多廣告對投資者來說不是為了直接賺錢,而是為了吸引眼球。美國的特朗普年輕的時候曾經在體育產業里面投過資,1984年他花了900萬美元買下一個橄欖球隊。當時美國橄欖球全國性最大的聯賽叫NFL(全美橄欖球聯賽)。上世紀80年代,有一批人想在美國另搞一個新的頂級聯賽USFO(美國橄欖球聯賽)。特朗普覺得可能是一個機會,所以他買了一個隊參加。但是要想在全美搞一項頂級聯賽需要有很多條件,需要有一流的隊員,一流的教練,需要有場地,還需要有觀眾,最后這個聯賽做不下去了,一年以后就倒閉了,特朗普投的900萬美元打了水漂。但是他說,我雖然損失了900萬美元,但是我的這筆投資價值10個億。因為他花了900萬美金,做了平面和電視鋪天蓋地的廣告,“特朗普”這三個字被數萬次的重復提起,如果他要在這些吸引眼球的媒體上做廣告的話,大概需要付出10個億。

  后來他又鬧上法庭去起訴,狀告全美橄欖球聯賽壟斷市場,排斥新的競爭者。跟著又搞很多發布會,上電視,上平面媒體的頭條,用足了這次投資帶來的廣告效益。

  大國的優勢,一是最能有效發揮信息技術帶來的規模效應。中超和CBA電視收看人數要超過4個億和7個億,這在其他國家無論如何是難以想象的市場規模,毫無疑問,占居了各國比賽國內收看人數之首。重要比賽的單場次轉播,國內收看人數也超過8000萬,好幾場重要的“德比之戰”都是收看人數非常高。

  二是范圍經濟效益很顯著。在轉播平臺上,有幾百種、幾千種產品在提供服務,長尾效應很突出。另外,轉播版權價值很高。2015年,中超5年的全媒體也就是電視、網絡和新媒體轉播版權,賣出了80億元人民幣。當時我在四川,有人給我發信息,說拍出了80億元,我當時第一感覺肯定多敲出了一個零,因為在這之前,每年能拍出8000萬元就到頂了。中超成為歐洲五大聯賽之外轉播費用最貴的足球聯賽,就是我們的人口基數最大,同樣一場比賽受眾最多,所以帶來了極大的效益。

  我覺得,我國的體育產業要比很多國家更有發展前景。第一是人口規模極大,可以容納多個流行項目發展;第二是大城市非常多,2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有235個,500萬以上的大城市有105個,一千萬以上的大城市有14個,任何一個國家無法和我們相比,就連整個歐盟也沒有辦法和我們比。體育產業非常需要聚集效應,養活一個頂級的職業聯賽俱樂部,它的底線是“雙兩百”:兩百萬人口和兩百億美元的產值。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CBA和中超球隊大概都有3-4個,這就是大城市帶來的優勢。第三是中國的網絡和數據產業發達,普及和應用程度高,可以將網絡空間體育服務傳遞給億萬級的消費者。國外不少俱樂部跑到中國來推銷,包括像西甲、英超都把重要比賽場次的時間改了,希望能方便中國觀眾收看,他們主要是看到中國的市場之大。歐洲很多俱樂部擁有的中國球迷超過了它在本土的球迷。

  還有一個非常有中國特色的項目,已經成為商機了,這就是廣場舞。現在有六個網站可以對廣場舞進行商業化運營。一個特點是,在這些平臺上,會同步有幾百個不同的廣場舞在教你,你想要什么舞它有什么舞。另一個特點是可以上傳廣場舞。如果你覺得你的團隊跳的好,你可以把自己的舞傳上去,經過審核后就可以發表,展示給更多的人觀看學習,所以非常受大媽們的歡迎。另外它還經常舉行現場比賽,直接上傳視頻給大家看。廣場舞能成為商機,絕對是中國特色,有一億多人在跳,還有一億多人在看。雖然變現程度很低,大概最好的網站人均不到幾塊錢,但是它的量很大,基本就是買賣一些舞衣、舞鞋、道具、音響之類的項目。

  我原來以為廣場舞只有中國有,某一天出國,突然發現國外也在跳廣場舞。我到美國密歇根大急流市,晚上出去轉轉,看到不少人也在跳廣場舞。那里的廣場舞特點就是音樂聲非常低,這一點和我們不一樣。但是當地的人口基數很小,參與比例也很低,成不了產業。只有一個相當大比例的人數,才能使極小眾化和人均消費很低的項目變成一個產業,也是我們中國的一個特色。

  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體育產業能不能快速發展呢?大家最普遍的擔心,就是我們的文化傳統跟西方不同,我們的體育偏好比較弱。但是在和我們同樣的亞洲文化背景下,日本和韓國最流行的是職業棒球比賽,現場觀眾占人口比重和歐洲現場觀眾足球是一樣的,大概17.9%和16.3%。其中17%左右的人次是在年度中間現場看比賽。中國的臺灣省健身人數比例和歐美也是相同的。

  實際上,中國這兩年變化非常快。這是普通居民區內600米半徑內的健身房數據。2015年我研究的那個課題剛開始的時候,我搜過一下相關數據,在我家附近600米半徑只有一家健身房。過了兩年,也就是到2017年7月18號這一天,我又搜了一下相關數據,在我家附近600米的半徑內,已經有了10家健身房。現在你去超市買東西,永遠會有人把你攔住推銷健身卡。

  我還找了三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地點,一是收入比較高的金融街;二是年輕白領比較集中的新中關村;三是位于遠郊的亦莊社區。結果數據非常均衡,在600米半徑的區間內,都有8-10家的健身房。亦莊這一帶基本都是最近兩年建起來的健身房。所以,這個產業已經臨近爆發式增長,我覺得非常正常,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最近我剛看到今年“十一”期間的消費數據,90后去健身房的比例是整個人群的四倍,是80后的三倍。中國9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輕人,在未來10年進入到這個行業里面的可能有將近3億人,這一定是未來健身房的消費主流。現在全國大概有1000萬人擁有健身卡,占人口的0.9%。到2025年,低端估計也有7000萬人,正常估計我覺得會有一億人拿到健身卡,也會有人在工作場所和居家地方辦兩張卡。這是對未來健身行業規模的估計,所以我對這個行業非常看好。

  電子競技是一個新的體育項目。這在2017年11月份,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在北京的鳥巢舉辦,票價很高。實際上它是現場同步轉播,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竟然有近五萬人涌入現場來觀看,火爆的場面震撼了全球電競界。

  中國電子競技水平在全球確實是發展最快的,電競金牌一參賽就拿下來了,我們在新的體育競技項目上非常有優勢。中國人并不是不愛健身,不愛玩兒,不喜歡運動,完全不是這樣。所以我對中國體育產業發展非常的看好。

  體育產業也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這是去年國家博物館一次非常有名的展覽,是由大英博物館挑選了100件產品來中國展出。它的主題是“文物中的世界史”,從文物來看全球交往是怎么發生的。最后的第100件產品很有意思,就是一件球衣,標題是“一件球衣連接各大洲”。

  體育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代全球化的一個標志,穿這件球衣歐羅巴是科特迪瓦人,他在英超切爾西隊踢球,還曾以法甲、意甲、土甲和美國也踢過球,甚至很短時間內曾經加盟了上海申花,對這件球衣的解說是,切爾西隊的老板是俄羅斯人,切爾西的長期贊助商是三星公司,這件球衣是在印尼生產的,后來賣給了中國球迷來穿,一件球衣連接了五大洲,它確實成了一個非常突出的全球化的標志。我們老覺得體育是一個上不了臺面的活動,其實它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支柱性大產業。

  體育全球化很好理解。首先體育競賽規則非常統一,人類第一個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自愿接受的法律就是體育規則,這在其他產業中是很難想象的。二是它不需要語言,各國消費者都能選看全球任何比賽。三是所有的球員都能夠跨國轉會踢球。四是國際比賽無國籍,不太容易引起意識形態或者民族感情的爭端。北京奧運會版權是國際奧委會的,北京只是受托的主辦方。倫敦奧運會版權也是國際奧委會,國籍不是英國,都屬于無國籍的比賽,所有國際比賽都有這個特點。五是信息技術使體育跨國轉播成本低廉,而且收益巨大。奧運會和世界杯開幕式全世界大概都有10億人在收看,整個賽程收看人數可以突破60億人次,形成了非常巨大的產業。

  近年來,體育產業的增長明顯高于GDP的增長,體育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不斷上升。中國的體育產業,加上信息技術帶來的優勢,加上大國本身帶來的優勢,加上全球化帶來的優勢,所以一定會高速成長,而且在全球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六、當代服務業和服務經濟時代治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網絡時代,服務業發展帶來很多治理的新問題,我們挑幾個問題簡單介紹一下。首先是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邊界變得模糊。公共服務在引入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在要求政府干預。無論對于市場和政府,對于公民,都是機遇也是挑戰。公共服務引入市場主體,所謂的“巨頭入局”就是大的市場主體進來了,但是它們進來并不是來做慈善或者是做好事兒,它叫市場爭奪戰,是商業化運作。

  城市治理是最典型的公共服務,有評論認為企業能夠提供公共服務,它是PPP一種新的模式,可以依托新技術更好的治理城市,這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在城市安置無數互聯網節點,大數據商業開發就有了廣闊的前景。另外物聯網有了巨大平臺,企業營銷會更加精準,這些都是從商業角度看這個事情。但是也有評論認為拿不太準,一是入局企業會獲得巨量的公共數據;二是公民行蹤處處可覓;三是私人數據會非許可的使用。這是對公共服務引入市場主體帶來的一些問題的思考。

  倒過來更有意思,市場主體也在要求政府干預。今年10月5號,阿里為允許行政干預的區塊鏈系統到美國申請專利,美國是那么講究自由的市場,阿里巴巴直接為第三方干預留后門的系統申請專利,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我把這個消息看了好幾遍,我的理解是企業背后的那種責任感或者擔心,自己主動要求政府介入到企業最深層次里面去。一個是公共服務引入市場主體,一個是市場主體要求政府干預,這都是此前少有的情況。

  它的機遇和挑戰在哪呢?以公共服務為例,企業介入公共服務領域,它不是公益或者慈善,而是把它作為一個商業模式來運作,企業同時提供市場監管職能。阿里曾經有一個知識產權保護模式,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副總干事到北京來看過這個模式。現在全球每天假貨私貨泛濫,你上架一個產品,很快就可能有人起訴你說這是假的。不處理它有問題,處理它也很難。所以阿里就直接把訴求放在網上去,然后讓大家評估,你覺得它倆像嗎?你覺得它倆是一回事嗎?如果網民一致認為它沒有抄它的,它倆不是一回事,那這事就過去了。如果大家說它倆確實有點像,這時候就會有后面的跟蹤,有專業評委和一系列的跟進措施。企業為什么要管這種事呢?是不是可以以直接交給國家產權局來管呢,回答是那根本不可能。因為無論從數量上、從時間上講都是根本不可能的。在網絡時代,很多原來依靠政府外在監管的模式,可能必須要由企業來承擔責任,它必須要發展出來一種新的監管能力。

  政府干預可能會要求介入企業微觀活動。比如美國國會和歐盟都要求臉譜提供一些商業交易底層的模式,要求騰訊限制游戲服務時長等等,這些都是在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

  決策公開也是很好的事情。公民要首先知情,知情才能參與,參與才能監督,監督完了以后才能對政府做一個正確的評價。我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做研究的時候看過一本書,說明美國自從要求政府決策或者國會討論的意見要面對公眾之后,決策的質量在大大下降。因為政府需要考慮很多問題,需要討好選民,需要討好利益團體,所以沒有人提批評意見,所有人只替與自己相關的那個利益團體說好話,沒有人再真正提出批評性的意見。可見決策公開以后,它也會帶來新的問題。PPP中間的數據資源授權,數據產業發展與個人數據保護,外部性強的新技術監管,AR技術怎么監管,生物技術怎么監管,新藥品開發怎么監管?有很多問題在里面。

  以公共服務為例,企業介入公共服務領域,把它轉化成一個商業模式。我們要求政府開放體育場館,讓老百姓能夠廉價到體育場館去活動。這個模式已經從2012年開始在全國大面積推開,但效果并不是很好,這還真不是政府要拿它賺錢,因為也沒有什么錢可賺。大型體育場館,比如鳥巢,真正的運動場地面積只占了不到15%,主要面積是看臺、配樓和樓上的各種房間,這些都不能作為全民健身運動場所來做。所以現在很多商業化的運作場館非常靈活,政府給這個場館的財政補貼給我就行,然后你就不用管了,我一定把它運作好。它采用的是非常廣泛的人均連接,人均付費雖然很低,但是它的人數很多,把大中小體育人群密集的分配在車程可到的場館之內,然后通過網絡相互連接。它提供的服務收費比政府有補貼以后的收費還低,但是它提供的服務很好。首先它需要人數足夠多,要有很好的互聯網平臺,還要有足夠的場地,能把政府補貼的一種活動方式變成商業化可運作的方式來做。

  還有一個公共數據使用的案例。我家親戚的一個女孩子到美國伯克利上學,家里人告訴她不要亂跑,因為當地治安不是很好。但是她到了伯克利的第三天,家里就收到了優步發來的一條短信,點開短信鏈接的網站看一下,發現她晚上坐車跑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了。家里人趕快發微信,問她干嘛去了?她說是校友聚會,她說你怎么知道?家人就發了一個截圖給她看。我們都非常吃驚,因為她從來沒有給優步留下任何信息。后來她問師姐,師姐說你到美國政府申請簽證的時候,要求你提供三個緊急聯系人,于是政府就直接把他們連到優步平臺上了。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對于公共數據,是使用優先還是許可優先?你個人的公共數據,美國政府簽證要求提供,是美國政府強制性的要求,但是我并沒有讓你把它聯到網約車平臺上去。這個例子還是很多的。

  政府拿到的信息可以和商業機構合作,但是我們還是要問一下,數據的使用要不要對個人隱私的保護?為什么需要政府的干預呢?我覺得一定不能把它和商品時代的政府干預等同的看待。那么大型的信息平臺,人數眾多而且都是匿名,對信息的管理不像傳統媒體有人工的篩選功能,能夠避免網絡信息對他人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產生攻擊,避免網絡攻擊行為影響到經濟社會的穩定。另外,網絡現在就是一個公共基礎設施,大型網絡公司既然創造了新經濟,也創造了一個新社會,因此你還是要承擔部分社會職能。

  各國政府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網絡產品和服務層次進行了管制,所以不能照搬商品時代的理念,說政府干預是不對的。但是,我們也不能說都對,這個問題需要重新評估。阿里主動的要求政府干預的那一套體系申請專利,我覺得可能到了一個新的時代。

  今天討論的結論,第一條,毫無疑問我們進入了服務型經濟時代,服務在GDP中間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重。時代不同了,能夠利用網絡空間和數字技術的服務業已經成為了高效率產業。

  第二條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需求供給、網絡技術開放等方面具備有利的條件,服務業一定會持續快速的增長,和我們的制造業一樣,形成比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條,前面說了那么多國際經驗,到了服務為主的時代,經濟速度就會落下來,變成中低速度增長。我們希望中國有可能突破先行者的規律,繼續保持相對比較快的增長。如果有前面兩條支撐的話,我們有希望能夠保持在6%以上的增長速度。

  第四條,服務經濟時代,特別是網絡和數字時代服務業治理面臨很多新的機遇和挑戰。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市場和政府邊界現在完全在模糊和交叉。對于市場主體和監管者、決策者都是很大的挑戰。

  第五條,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領域。我們所講到的服務業,已經變得很高效率。但是,服務業整體上是否擺脫了低效率的特征?是否擺脫了高成本的問題?有沒有會把經濟增長速度往下拉的問題?我們還不能做一個準確的評價,我們只是說有些行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服務業整體效率對增長的影響是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領域。全球服務貿易占全球服務業產值的比重,還是大大低于全球商品貿易占全球制造業的比重,原因就是服務業還處在一個我們沒有完全把握的時代,有很多很多問題需要研究。

  我本人在工業經研究濟領域做過八年,在服務經濟研究領域做過八年,我覺得當下服務經濟領域有挑戰性的問題挺多。如果大家有興趣做一些創新性研究的話,這個領域很有意義。我們很希望大家可以對這個領域有更多關注。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1-15 斯達半導 603290 --
  • 01-14 有方科技 688159 20.35
  • 01-14 玉禾田 300815 29.55
  • 01-14 澤璟制藥 688266 33.76
  • 01-13 潔特生物 688026 16.49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