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創9年新高 “公轉公”成主流】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年內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達165人,創近9年來的同期最高水平,前高為2015年同期的185人。從基金產品角度來看,年內已有超2000只產品發生基金經理變更。
2024年上半年,基金經理“離職潮”引發市場關注。
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年內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達165人,創近9年來的同期最高水平,前高為2015年同期的185人。從基金產品角度來看,年內已有超2000只產品發生基金經理變更。
有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基金經理增聘、卸任、離職公告仍將較為頻繁。每一次人員的大規模變化,都是行業自我探索、自我調整、自我革新的信號。
上半年165位
基金經理離職
今年以來,公募行業人員流動明顯加速,基金經理離職人數顯著攀升。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年內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達165人,創近9年來的同期最高水平,前高為2015年同期的185人,2016—2023年同期,離任基金經理數量分別為72人、81人、84人、116人、127人、141人、136人、144人。
從公募管理人角度來看,共有96家公募管理機構出現基金經理離職現象,其中上海國泰君安證券資管旗下基金經理離任人數最多,達5人;格林基金、嘉實基金、大成基金、華夏基金、招商基金、國聯基金、鵬揚基金、平安基金、易方達基金、中歐基金均有4位基金經理離任。
關于基金經理的離任原因,相關基金公告中披露的多為“個人原因”。業內普遍認為,基金經理離職的原因主要可以歸納為幾類:公司激勵不足、業績壓力大、考核不達標、投研氛圍不適應、出現違法違規、個人其他原因等。
在今年離任的基金經理名單中,不乏頗具影響力的績優基金經理,如建信基金的姜鋒、圓信永豐基金的范妍、泰信基金的董青山、嘉實基金的蘇文杰、中郵基金的國曉雯、招商基金的賈成東等。值得關注的是,以往知名基金經理離職主要以“公奔私”為主,而今年以來“公轉公”成為主流,其中不少是中小公募的知名基金經理跳槽到大型公募。
有業內人士表示,市場低迷,明星基金經理想單純依靠個人能力募資,難度大幅提升,而且離開了公募平臺和資源,選擇奔私工作模式將完全不同,預計接下來,知名基金經理有可能是從限薪嚴格的基金公司流向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基金公司,特別是有股權激勵機制的基金公司。
此外,也有部分業績表現不佳的基金經理離任后轉任研究員的情況。近日,東吳基金公告顯示,公司旗下兩位基金經理卸任全部在管產品,轉崗公司行業研究員。對此,東吳基金表示,做出上述調整的原因,一是相關產品過往表現不佳,基于對基民和產品負責的態度,公司需要積極應對進行調整;二是從公司內部考核維度,結合各基金經理長期考核和短期考核的實際結果,做出如上調整。
“減負式”卸任增多
基金經理離職前,一般會對全部在管產品進行“清倉式”卸任,因而市場對基金經理卸任產品格外關注。近段時間以來,除“清倉式”卸任外,“減負式”卸任日漸增多。
“減負式”卸任即基金經理卸任部分產品,縮減在管產品規模。這其中,“百億級”基金經理尤多,例如,5月末長城基金公告,張棪離任兩只規模較大的產品,其中一只規模超過140億元,調整后基金管理規模也由一季度末的近400億元減少近一半;6月初,農銀匯理基金公告,基金經理周宇卸任了兩只規模較大的產品,在管規模由一季度末的超130億元降至40億元左右;6月21日,融通基金范琨卸任了發行剛滿一年的融通明銳混合,管理規模由一季度的100.90億元下降至百億元以下。
華南一位基金人士表示,此前,基金經理的收入與管理規模強相關,在目前行業薪酬“天花板”明顯的情況下,基金經理不再一味追求擴大管理規模。這一轉變或將有利于基金公司加強投研核心能力建設,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而面對基金經理換人的情況,持有基金的投資者需要保持冷靜,理性評估基金的投資價值和風險,并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做出決策。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到,要強化公募基金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完善投研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摒棄明星基金經理現象,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投研體系建設。
“減少對基金經理個人的依賴,加強團隊合作機制和投研體系建設,逐漸成為當下公募基金行業的共識,基金公司也有更大魄力使用新人。”一位基金業內人士表示,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將成為公募基金行業構建投研體系的整體目標,基金經理個人在基金產品中的作用將不斷被弱化。
行業自我調整加速
今年以來,基金經理人事變動頻繁也反映在產品上。數據顯示,年內已有超2000只基金產品發生基金經理變更,這背后反映了行業怎樣的趨勢?
“公募行業人員變動并不罕見,正所謂‘鐵打的基金公司,流水的基金經理’。”前述業內人士表示,觀察此前幾次公募基金經理大規模離職,幾乎都發生在市場牛熊轉換階段,比如2007年和2015年。而今年的離職潮背后,一是近幾年行業陸續出臺新規,生態發生了較大變化,二是行業關注度顯著提升,基金經理所處的輿論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基金經理本人對職業生涯的感受和思考都與以往不同。
在另一位業內人士看來,未來一段時間,基金經理增聘、卸任、離職公告仍將較為頻繁,這其中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基金經理個人在面對投研考核壓力和薪酬結構改變的情況下做出的個人選擇,也包括基金公司出于人力成本、投研體系建設、發展空間、公司制度、激勵機制、企業文化等方面的考量做出的主動調整。
華東地區某公募高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每一次人員的大規模變化,都是行業自我探索、自我調整、自我革新的信號。對于公募管理公司而言,這不僅是對內部管理能力的考驗,更是推動企業文化和激勵機制革新的契機。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同時,保持團隊的穩定性和創新能力,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難題。在這一輪洗牌中,那些能夠靈活調整策略,有效平衡短期效益與長期發展,構建健康企業文化的企業,或將脫穎而出,引領行業的未來趨勢。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
(原標題:基金經理離職人數創9年新高 “公轉公”成主流)
(責任編輯:73)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