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
支持制造業企業產業鏈出海
鼓勵技術轉型升級
◎記者 楊燁
經濟和民生是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一直以來最為關注的話題。
作為深耕制造業領域的民營企業家,今年全國兩會,圍繞民營經濟發展和制造業創新轉型、企業產業鏈出海等話題,胡成中準備了多份具體而務實的建議。
支持制造業產業鏈出海
在早期的家電出海過程中,中國制造業成功打造了世界級的家電行業“中國名片”。而今,新一輪企業出海模式已經從單純的資源購買、項目承攬與產品出海向產業鏈配套出海轉變,并成為新一輪制造業企業應對國際市場挑戰的重要選擇。
新能源鋰電池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性行業。胡成中表示,隨著近年來鋰電池新建產能加速釋放,鋰電池關鍵材料階段性、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逐漸顯現,國內相關廠商紛紛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寄望通過出海來緩解國內競爭壓力,謀取全球發展。但是由于鋰電池的生產過程屬于高端精密制造行業,涉及工序較多,每個工序的精度控制和各工序的協調難度高。因此除了通過提升設備自動化程度提升產品品質之外,工藝積累提升是最終產品質量的核心,而工藝則是通過長期試錯以及與客戶的深度溝通配合才能逐步積累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全產業鏈出海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長期的調查研究過程中,胡成中發現,盡管越來越多的制造業選擇產業鏈出海,但在實際過程中仍存在不少困難,“例如,隨著產業鏈出海,很多企業不熟悉不同市場合規性要求,對全球業務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也沒有充分認知,難以有效梳理發展主次和脈絡,大大提升了出海成本和不確定性;產業鏈的出海需要充足的人才保障,人才出海在辦理出國簽證、融入當地文化、居住生活等方面仍然存在不便捷的情況;用于產業鏈出海的建設項目,其專項資金在匯兌、融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不便。”
針對上述問題,胡成中建議:第一,國家有關部門、駐外機構加強與當地政府的溝通協調,加大當地營商環境、產業政策等權威信息的梳理引介,加強對相關出海企業的合規性指導,提供有關法律法規的培訓,避免企業因盲目性、合規性所導致的相關損失;第二,政府有關部門能夠在人才落戶海外中企的過程中提供更多便利,例如簽證的辦理、有效時長等;第三,在嚴謹審核企業出海資金屬性和資金用途的前提下,有關部門為產業鏈出海所必需的專項資金提供一定的時間與額度上的便利性。
加快制造型企業技術轉型升級
創新是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企業是制造業創新的關鍵主體。作為30多年浸潤于制造業的企業家,胡成中始終將創新置于企業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在他看來,真正的科研創新,不是口號,也沒有捷徑,都是一步一步積累而來。
“制造業的水平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隨著勞動力資源的減少,國際競爭加劇,我國的制造業企業面臨較大的轉型升級挑戰,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規模小、利潤薄、研發能力弱、管理不科學不規范等問題較多。”胡成中表示,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核心是人、資金、機制的問題。
對此,他提出多項建議:第一,加大技術幫扶力度,充分利用好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資源,加大產、學、研的融合力度,鼓勵高校相關專業與企業“結對”,加快科研成果的技術轉化,讓技術升級落地;第二,發揮各地、各行業商會和鄉賢聯誼會等組織機構平臺在引進人才與技術方面的橋梁紐帶作用;第三,適時、適度公開一些國有技術成果,為企業提供技術轉型升級的助力,特別是有效幫助一些中小型私營企業少走彎路,解決技術能力不足的問題;第四,加強中小城市、小城鎮的軟硬環境建設,根據當地的產業門類,利用產業集聚效應,合理規劃生產、生活、交通樞紐等核心功能區的布局,重點改善和推進交通、教育、醫療、住房等基礎建設;第五,加強技工人才隊伍建設,除了職業學校教育外,還可以鼓勵、資助企業建立自己的職工學校,定期開展培訓,為企業的轉型升級奠定人力基礎;第六,加強對企業技改扶持資金補貼的管理和機制調整,防止各種弄虛作假、浮夸風和“吃空餉”現象的發生,對弄虛作假的行為采取一票否決,把有限的資金真正劃撥給認真實踐技術創新的企業。
責任編輯:韋子蓉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