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北京報道
10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 (2023-2025年)》,明確了“大力發展專利密集型產業”、“建立健全有利于專利成果轉化運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勵政策”。
此外,國常會還審議通過了《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和《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兩份文件,明確要“采取傾斜性措施支持農村地區擴大老年助餐服務供給”,“加快形成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
強化專利成果質量與政策激勵
作為專利大國,提高我國專利成果轉化率一直是重點。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為368.3萬件,同比增長20.4%。其中,維持超過10年的有效發明專利達到55.9萬件,占比15.2%,較去年同期提高1.6個百分點。同時,發明專利產業化率整體也呈穩步上升態勢,2022年為36.7%,較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
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推動專利轉化運用,充分挖掘專利價值,大力發展專利密集型產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戰略任務。
《“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早就將“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作為重點工作任務,預期到2025年我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達到13%。
目前,中國的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已經突破14萬億元大關,占GDP比重達到12.44%。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中國專利密集型產業統計監測報告(2022)》顯示,新裝備制造業、信息通信技術服務業、信息通信技術制造業為專利密集型產業中的主要行業,規模占比分別為26.89%、21.43%、19.96%,而環保產業規模最小,所占比重僅為 2.26%。
值得注意的是,專利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初期投入大、風險高,科技創新補貼發揮了一定的引導和扶持作用。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這些政策主要針對補貼資金的來源、補貼的對象及方式作出了規定。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從提升專利成果質量和加強政策激勵兩方面發力,更加注重從現實需求中凝練科研問題并進行攻關,建立健全有利于專利成果轉化運用的制度安排和激勵政策,著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進一步優化市場服務、培育良好生態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科技部科技評估中心發布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2》顯示,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從2018年的1.77萬億元提高到了2022年的4.78萬億元,增長了170%。其中,企業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地位更加突出,貢獻了全國93.7%的技術輸出和82.8%的技術吸納。
然而,專利轉化,特別是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仍有待提升。國家知識產權局數據顯示,我國科研單位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13.3%,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9%。這背后,有部分專利與市場脫節、產業化價值不高的原因,也有專利轉化運用渠道不暢等機制體制障礙。
“目前,不少高校的高校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績效考核和薪酬激勵都是以論文發表為導向,而科技成果轉化占比不高。這個根本性的‘指揮棒’不變,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得不到重視,就很難指望高校科研人員會注重科技成果轉化。”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
在馬亮看來,校企合作毫無疑問可以更好解決企業研發面臨的現實問題,但是目前在高校科研人員管理方面還未形成與之配套銜接的制度,所以科研人員往往不敢也不愿進行校企合作。
對此,他建議,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制度,允許和鼓勵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通過技術入股、專利入股等方式進行科研合作和成果轉化。高校應設立專門的科技成果轉化部門,聚焦科研成果轉化的管理和服務,為科研人員提供配套服務,方便他們申請和轉讓專利。
《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年度報告2022》也指出,應當進一步改革高校院所研發評價機制,提高研發活動的針對性。以問題為導向,加強對科研項目立項管理,強化事前轉化前景評估,確保科技成果供給從源頭上更加符合企業的現實需要和產業發展需求。引導科技人員面向市場、面向企業尋找承擔科研課題,鼓勵科研人員下沉,密切對接企業和產業需求,鼓勵科研人員與企業聯合開展契合市場前景前沿性研究,實現科技成果高質高效轉化。
在9月19日召開的第十二屆中國知識產權年會上,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運營體系處處長陳明媛透露,未來政策將會更突出轉化導向,即更加面向產業終端的轉化,引導高校院所樹立專利不轉化就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倒逼整個專利管理的優化和提升。還要加強總體謀劃,讓知識產權工作融入產業轉型、科技創新、金融服務、企業經營和高校院所管理的全過程。
持續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除了專利轉化,本次國常會還重點討論了社會保障相關內容,審議通過了《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和《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 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意見》兩份文件。
會議指出,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是重要民生工程,是支持居家社區養老、增進老年人福祉的重要舉措。要把發展老年助餐服務作為為民辦實事重要內容,緊密結合各地實際,積極穩妥、因地制宜發展老年助餐服務,采取傾斜性措施支持農村地區擴大服務供給。各相關部門要密切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取得實效。
會議強調,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中兜底性、基礎性的制度安排。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更加精準、及時、有效做好社會救助工作,加快形成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格局,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織得更密、扎得更牢。要進一步壓實各級政府主體責任,切實做好受災等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按時足額發放各類救助金、保障金,保障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確保安全溫暖過冬。
“民政部目前已經將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低保邊緣家庭人員、剛性支出困難家庭人員、易返貧致貧人員,以及當地政府認定的其他困難人員納入動態監測范圍,并與教育、醫療、住建、鄉村振興、工會、殘聯等部門建立共享機制,加強監測預警,為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提供支撐。”在9月份召開的國新辦發布會上,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司長劉喜堂表示,未來也將持續深化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在服務類社會救助、居住地申辦低保、統籌救助資源、提高經辦服務能力等方面開展試點試驗,及時總結推廣地方典型經驗做法,適時出臺政策制度,持續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作者:繳翼飛 編輯:李博)
責任編輯:韋子蓉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