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連出現的注冊制下新股破發,似乎意味著“新股不敗”的神話正在破滅,備受市場關注。
10月25日,科創板新股N 凱爾達和創業板新股N可孚上市首日雙雙破發,分別低開4.9%和10.89%,讓上市前幻想數萬元打新收益的中簽者變成損失數千元,措手不及。加上22日上市的中自科技不僅首日破發且25日再跌逾3%,成為注冊制實施2年多以來的罕見現象,要不要繼續“無腦”申購新股,成為資本市場熱議話題。
為什么這些新股會破發?有認為是企業質地問題,有認為是發行時估值太高,還有認為是最近新股密集發行而市場成交熱度有所降低。不過,這些似乎都不那么重要,目前對于A股市場而言,通過市場化改革走向成熟才是方向。
其實,從兩年多之前設立科創板試行注冊制開始,對新股發行就旨在市場化,取消了主板通行的新股市盈率不超過23倍的紅線。根據科創板新股發行制度設計,監管層不對上市公司本身財務質量和營運能力把關,定價權則充分賦予市場機構,既取消了直接定價方式,將詢價對象限定在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七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允許這些機構為其管理的不同配售對象填報不超過3檔的擬申購價格,與境外成熟資本市場類似。
不過,在A股市場熱炒新股的慣性作用下,兩年多來新股發行和上市一直被追捧,實行注冊制的科創板、創業板新股中簽率同樣在萬分之一二,與主板無異,且因為上市首日無漲跌幅限制,甚至出現中一簽最高賺十萬元的財富“盛宴”,投資者于是義無反顧地申購,形成“惡性循環”。即便統計顯示,絕大多數股票很快跌破首日開盤價,甚至不少跌破發行價,但并沒有讓投資者對新股的熱情有所減弱。
注冊制下新股被熱捧,還被市場解讀為發行價被機構抱團報價壓低了。今年8月,上交所宣布修訂科創板股票發行承銷業務規則,主要內容包括:調整最高報價剔除比例,最高報價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調整為“不超過3%”;取消新股發行定價與申購安排、投資風險特別公告次數掛鉤的要求以及強化報價行為監管。
對機構而言,新規強化了新股定價市場化,讓報價博弈加強、難度加大。此次破發凸顯新規執行效果,鼓勵機構加大新股投研力度,結合公司基本面情況客觀理性獨立報價。
換句話說,破發是件好事,體現了注冊制要求下的“市場化定價”。有利于打破“新股不敗”的思維定式,促使新股收益的理性回歸,讓IPO定價由博弈行為轉變為對新股真實價值的判斷。而且,一二級定價接軌,研究能力取代入圍率成為新的分配邏輯,打破搭便車報價策略,博弈再平衡,迫使輕研究重博弈的定價方式改善,收益分配回歸研究能力。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則應該更加客觀理性對待新股,認識其中可能也存在風險,不再“無腦”申購新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成熟市場,新股破發是一種正常現象。以港股市場為例,2019年上半年破發率為38%,2020年隨著內地投資者不斷加入讓破發率有所降低,但仍在20%左右。可以想象,隨著A股日益市場化,成熟市場特征將越來越明顯,新股首日破發將成為一件十分常見的事,投資者對此應該有足夠的認知。
應該說,近期新股首日密集破發的出現,應正面看待,既可以倒逼A股盡快走向成熟,也能促使投資者尊重市場、敬畏市場,更加注重對新股基本面的研究而非專注投機性博弈。
責任編輯:李桐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